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公共艺术和老街区结合,“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8-07-23 08: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夏日炎炎,上海陕西北路临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人头攒动,大家拿着马克笔在临街落地窗上勾勒描画出一幢幢老建筑,熟悉陕西北路的人知道,这些都是这条街道上著名的老房子。
2018年7月20日,“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主题展在陕西北路600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举办。展览特邀“速写上海”社团成员、上海艺术摄影协会、静安区海上摄影文化促进会摄影师等为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创作艺术作品。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每个走进这里的人,我们都欢迎他拿起画笔,为这些老房子的涂鸦‘添砖加瓦’。”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策展人吴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常常遇到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想要了解陕西北路历史的人,策划这个展览,就是希望能扩大陕西北路的影响,并且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展包括摄影、绘画和访谈三块内容,从各方面展示了陕西北路的历史和生活风貌。

一条西摩路,半部民国史

“一条西摩路,半部民国史。”陕西北路原名西摩路,是一条历史沉淀深厚的街道。它建成于1914年,地处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区,是华洋混居的高档居民区,海派文化的重要聚集区,被称为上海的“洋人街”。它北起新闸路,南至巨鹿路,在这段长约一公里的路上,汇集了宋家老宅、马勒别墅、荣宗敬故居、怀恩堂等2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名人名居。陕西北路还被评为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多伦路、武康路一起,成为上海的三条历史文化名街。

“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主题展融合展示了许多普通人眼中心中的陕西北路。吴斐介绍,展览策划之初,考虑到摄影是大家都会参与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就首先把“影像陕西北路”摄影展纳入其中。现场丰富的照片,来自上海艺术摄影协会、静安区海上摄影文化促进会、爱上老洋房社团的摄影师以及民立中学摄影兴趣小组同学拍摄的陕西北路街区风情摄影作品,内容包括老建筑、新商业、人物风情、街区小景等近60幅。

“速写陕西北路”绘画展则源于今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一次活动。陕西北路上遍布历史底蕴深厚的老房子,但这些老房子对外开放的却并不多,很多建筑至今仍是机构办公地点以及居民区。6月9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当天,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经过联系沟通,促成不少老房子举行“开放日”活动。“速写上海”的成员一起参与了这次活动,在参观这些老房子的同时,用手中的笔画下他们眼中所见的陕西北路老宅。

“参观的途中,‘速写上海’的成员们就在路边画画,他们本身也成了陕西北路上的一道风景。”吴斐当时就被众人一起描摹老房子的景象感动了,于是提议将活动日上“速写上海”的作品也放到“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主题展中,既是一次成果展,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了阐述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的活动中来。

一条街道的历史固然珍贵,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记忆,才是让街道“活”起来的重要因素。“陕西北路10人40年”访谈的举办就源于此。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想到可以通过陕西北路的居民反映这条路的变化,就找了一些人,比如沿街老品牌龙凤旗袍、景德镇艺术瓷器的手艺传承人,也有社区老居民,还有在这里出生生活事业有成的作曲家、海关法专家等等,都成了我们的访谈对象,这个访谈希望通过个人经历反映社区变化。”吴斐说。

橱窗上的陕西北路老建筑涂鸦:马勒别墅

橱窗上的陕西北路老建筑涂鸦:太平花园

陕西北路不仅是一个地名,更该是一种文化

海派作家朱惜珍是“陕西北路10人40年”的访谈对象之一,她热爱上海的老马路,曾拿着相机走访了几十条上海老街,写了《上海的马路》《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等许多相关的书籍。陕西北路是她非常热爱的一条老马路。

“荣氏老宅、马勒别墅……每一幢建筑我都写过它们的故事,我会和这些老房子对话。” 在当晚第20期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上,朱惜珍与艺术评论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徐明松,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文化中心主编张立行对谈“闯进老街的公共艺术”。

讲座上,(左起)吴斐和朱惜珍、徐明松、张立行对谈。

“走过陕西北路的时候,感觉历史花瓣散落一路,每个建筑好像都是活的。我走进这些老房子,觉得它们是我和昔日上海连接的一个通道。怀着这样的情怀我一直在写。”写书是朱惜珍向大家捧出自己内心珍爱的老街道的方式,通过写作,她对上海老马路感情日深,同样让她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读者拿着她的书,去上海的老马路、老房子行走参观,“我感觉自己不再孤独。”

“这些老房子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除了回溯历史,还能通过什么为这些老街区做出新的贡献?”这是吴斐向嘉宾们提出的问题,切合这次讲座的主题,也就是说公共艺术如何作用于老街区。

“历史街区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更多的是让你走进它的历史和过去。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阔,对老街区中多个社区概念有更多理解,就知道艺术介入街区不只是介入一个地理空间,而是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产生联系。”徐明松认为,面对老街区,每个人要面对的都不仅仅是过去和历史,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在和将来。营造社区也是找寻历史文脉的一部分,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意义在正在于此。

在街区中每个人的生活记忆都是阐发公共艺术的灵感。在徐明松看来,“这是你不知道的陕西北路”主题展中,包括摄影展、绘画展和口述历史多种形式,这些内容都是很长的时间概念,可以贯穿深入到很久之前的城市记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强化重塑街区的历史特色,“上海每个历史街区都有不同的特色,多伦路是以左联文学聚集地为主,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塑造,这是我们可以去寻找现在生活方式和历史街区交集的一种方式。”

如今公共艺术越来越关注日常生活如何和公共街区和艺术结合。“跨界交叉的艺术现象体现的是我们现在复合的文化现象,它们不断在孵化社区文化的细胞。在网络文化盛行的现在,我们如何做到线上线下文化的互动,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徐明松强调,“陕西北路不仅是一个地名,更该是一种文化。”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