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这是一个看得到朱振庚情绪与日常的展览

武美 吴怀
2018-08-14 11:4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 ”(8月10日-9月12日)正在湖北武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坚守笔墨、深植传统与民间的画家朱振庚(1939-2012)生前所创作的110余幅作品,题材广泛,造像朴拙,笔墨语言自成一家。同时配以手稿、访谈视频、年表等文献资料的陈列。

策划这一展览的知名策展人栗宪庭说,仅仅把朱振庚先生的所有重要的作品陈列出来,过于象一个正常的“画展”,“我们使用大量的展柜,挑选了一些他早年的速写、手稿、笔记、他读过的书籍,他搜集的民间艺术品……甚至他临摹的非洲木雕……我想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日常功课,包括看电视、看报纸,看到某一个新闻人物,或回忆起他的同学和老师,他都会随手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其中每一幅都倾注了他的内心情绪。”

《戏剧人物》之三 

纸本重彩 2005年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表示,这样的一个展览形式,目的是使这些资料与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关系,以期尽可能还原朱振庚艺术创作的缘起、嬗变、发展的线索,展示朱振庚各个时期节点的艺术成果,从而为观者更好地了解朱振庚的艺术思想及其拓展中国画领域的成就与贡献提供便利。

朱振庚(1939—2012年)
2002年朱振庚与吴冠中在彩墨江山展上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栗宪庭说,仅仅把朱振庚先生的所有重要的作品陈列出来,过于像一个正常的“画展”,“本次展览,我们使用大量的展柜,挑选了一些他早年的速写、手稿、笔记,他读过的书籍,他搜集的民间艺术品……甚至他临摹的非洲木雕……我想让观众看到一个艺术家的日常功课,包括看电视、看报纸,看到某一个新闻人物,或回忆起他的同学和老师,他都会随手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其中每一幅都倾注了他的内心情绪。乃至,他为了酝酿一批新作品,他要做什么准备。所以,除了让观众在看朱先生大批成熟的作品之外,还给观众呈现像朱先生这样一个艺术家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譬如,他每天怎样画画,以及画些什么。我见过很多艺术家的生活,但像朱先生这样随时随地随手画画的艺术家,确实不多见,这是属于朱振庚先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想让观众看到朱先生那种永远不满足的状态——他怎样每天尝试不同的画法,哪怕就是一只脚,一只手;他怎样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去表现它们。另外,除了画画,他还读过很多书,到了晚年他也修佛,并有很多读书笔记,我们也陈列出来。朱先生还有一个习惯,他会在很多随手画的小画上,记下当时的感受,有的与艺术有关,有的与评价时事有关……种类繁多。而且,这些零零碎碎的语录式的感想,隐含着不少真知灼见,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整理出来,通过展柜,哪怕让观众对这些细节有些微了解,就足以达到我作为一个策展人对朱振庚先生绘画人生的理解和敬意了。”

栗宪庭在朱振庚作品展上讲解

《戏剧人物》 纸本重彩  2005年

《戏剧人物》 纸本重彩  2010年

朱振庚(1939年-2012年),出生于徐州,当过铁路工人、民警、图画教员,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师从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卢沉等。毕业后,朱振庚先后在徐州、厦门等地工作,至1989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独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朱振庚的绘画领域涵盖广阔,内容与题材相当丰富,从写意重彩到连环画、速写、刻纸等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始终以一种童稚质朴的心态来描绘自己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代表作有《南京陷落》、《戏曲人物》系列、《水浒人物》系列、《观音壁》系列、《都市变相》系列等。

1979年读研究生时全家合影

1979年读研究生期间在敦煌  左起前排:翁如兰、刘虹、楼家本、华其敏、聂欧。中排:刘大为、胡博、李平凡、平山郁夫、陆鸿礼、谢志高、褚大雄。后排:王定理、韩国臻、杨刚、史国良、朱振庚、戴士和、张民生、李延声

画家周思聪生前曾评价朱振庚说,“他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性情耿直,拙于事故。世间不平之事常使他目瞪口呆,他的坦白直陈也常令人目瞪口呆。他的最大特点是,不随波逐流,而是不断发挥创造性。他尤其注意发现和汲取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做多种形式的尝试,在水墨画上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出色的成绩。他的作品在同行之中颇有影响,并启发和带动了一批人。”

《俑像三》 纸本水墨 2009年

在谈及朱振庚的水墨艺术时,画家卢沉也说,“朱振庚的水墨画,有突出的创造。通过长期专研,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了造型朴拙有趣,色彩斑斓,丰富耐看,即兴随意不同流俗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水墨画的表现力,在水墨画现代化,开拓水墨画新的审美领域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戏剧人物》 纸本重彩  1988年

《仙人图》纸本重彩 2004年

据策展人栗宪庭回忆,我初识朱先生是1980年代他在央美读研究生的时候,尤其在朱先生毕业分配还没有着落之际,我们接触比较多。那时候,朱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沓沓的各种小纸片,上面是他随手在各种场合画的“速写”。其实,现在想起来,把朱先生画在各种小纸片上的画,叫做“速写”并不恰当。“速写”,沿用的是五十年代中国受苏联影响——为所谓“主题性创作”为“深入与主题创作有关联的生活”搜集素材时所画的各种“习作”——包括“速写”的一种方式。

朱振庚速写

《戏曲人物图》  纸本重彩  2011年

《杨家将》纸本重彩  2007年

卢沉在《朱振庚速写集》前言中写道:“在朱振庚手里,速写就是创作活动,画速写是感情的需要。在他眼里,无所不可入画:一个很不起眼的对象,室内一角、一个院落,甚至一个带罩台灯,经他一画,就显得非常有味,充满了造型的乐趣。其审美功能不在某些精心制作却毫无创意的‘作品’之下。”

因而,在栗宪庭策划此次展览的时候,曾两次去了朱先生的工作室,也为看这些速写花了更多的时间。他在《生为变法——朱振庚作品展览策展手记》一文中写道:逐渐在我的心里,觉得朱先生随手画的这些“小画”,其实是在不停地探索造型的“变法”,寻找更个人化和更现代化的“新的造型感觉”,比如,他画的人体,你可以发现他在同一个位置画的人体,他会一连串地画好多张,而每一张在造型上都有变化。甚至,你会在一连串人体画的小卡片中,发现朱先生有意识地再寻找更加“简洁”的造型感觉——那种类似马蒂斯毕加索那个时期现代主义的造型试验。不仅如此,朱先生的造型试验是多方向的,如把人变成有未来机器人的感觉,这在当时是有种不可思议的“先锋性”。

《戏剧人物》 纸本重彩  2005年

《选美图》纸本彩墨 2011年

还有在朱先生随手画的小画中,发现了很多的“脚”“手”乃至随处发现的日常物品。现在几乎已经无法统计朱先生一辈子到底画了多少张“脚”和“手”了,虽然不能说朱先生画的每一张“脚”和“手”,都寻求到一种不同的造型感觉,但起码我们在其中会发现若干“系列”的“变法”,甚至,仅朱先生一生画的“脚”和“手”,就可以做一个专门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说,朱先生从少年一直到晚年,几乎每天都保持着随时、随地、随手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自己内心出现的各种感觉,无论找到的是什么小本子,或者是多么不起眼的一张小纸片。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数以万计”的作品叫做“手稿”,它的存在,证明着绘画艺术就是朱振庚先生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这样把绘画艺术当做生命的艺术家,而首先不是为创作伟大“作品名垂千古”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1979年在青岛写生时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