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还城市以个性:江苏盐城“大铜马”雕塑将复位,象征铁军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18-08-22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曾经位于江苏盐城闹市区马路中央的地标性建筑——象征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大铜马”,这次又要回归了中心地段了。

盐城“大铜马”雕像,建成于1986年,2009年因快速公交工程从路中央迁至路边。

8月2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盐城市城乡建设局城建处获悉,目前各方正在研讨“大铜马”复位的具体方案,预计在9月份就将实施回迁。

“大铜马”正式名称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是江苏省盐城市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自1986年起,它矗立于盐城闹市区的解放路和建军路交叉口。

但在2009年,象征盐城气质和铁军精神的“大铜马”,因让位于苏北首条BRT(快速公交)建设,而被挪到了路边的建军广场上,直到现在。

尽管只平行移动了几十米,但在盐城市民看来,从路中央到路边,“大铜马”从城市精神的象征一下子沦为“街边摆设”,令人扼腕。

如今,江苏盐城正打算将精神和气质还于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大铜马”如此备受关注并非个案。此前,江苏宿迁地标性雕塑“霸王巨鼎”被搬离多年后,也传出过难以回迁到原址的消息,曾引发舆论广泛质疑。

地标性城市雕塑是否重返原址的话题,在民间引发热议。这背后,折射出当今城市对特有个性和精神的追求,以及设法寻找在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间的融合。去与留,一念之差,效果迥异,这对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也值得深思。

“大铜马”回归路中央,BRT让位

公开资料显示,盐城“大铜马”建成于198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操刀,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

江苏盐城是革命老区,拥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于1941年1月在盐城重建军部,此后新四军在苏北大地迅速得到壮大。

“大铜马”雕塑曾位于建军路和解放路中央,高4米,由青铜浇铸而成。一位英武的新四军战士骑在战马上,身背大刀,手握缰绳昂首面向东方,象征“铁军精神”。

2009年,因修建苏北首条BRT(快速公交),在盐城闹市区矗立了23年的“大铜马”,不得不移址于他处。

澎湃新闻从当时的官方报道中看到,由于盐城定位上升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市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解放路作为盐城市区南北轴线道路,苏北第一条BRT(快速公交)在解放路铺展、延伸。

报道称,这样的背景下,原街心公园和铜马雕塑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和环境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大铜马”迁移势在必行。

于是,气宇轩昂的“大铜马”从路中央离开,路边的一处广场成为了新落脚点。

‘大铜马’是很多盐城人共同的回忆,虽然还在那,但到了路边感觉就成了摆设,失去了气势和灵魂。”有盐城市民向澎湃新闻如此表示。

如今,“大铜马”终于要复位了。盐城市城建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铜马”复位工程早先就被市政府列入2018年城建计划,9月份就将正式实施。

据其介绍,“大铜马”雕塑形态和面向方位将保持不变,但考虑到BRT公交的运行,雕塑周边花坛尺寸较原来会缩小。同时,公交站台也会向南移动。

据《现代快报》报道,过去十年,多位盐城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曾就“大铜马”迁回原址的问题提出过建议和议案。

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非常赞成复位,他说,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新四军在盐阜大地形成的红色文化已融入盐城地域文化血脉,是盐城人的共同记忆。

多地都有地标雕塑,各具气质和内涵

城市地标雕塑回归,这样的场景已非个案。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管理者们也在对城市精神的缺失和寻回间进行不断反思。

2010年,阔别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9年的孙中山铜像正式回迁。此前,因让位于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孙中山铜像被挪至他处保存。

据公开报道,孙中山铜像迁出时,有关部门曾表示两年即可回迁。但由于地铁二号线同样穿过新街口,因此回迁工程被迫延长。

离开新街口的9年,南京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将孙中山铜像尽快回迁。近代以来,南京与孙中山先生有很多的渊源和联系。孙中山铜像所矗立的南京市中山路两旁,保留有大量民国建筑。

与孙中山铜像类似,江苏北部城市宿迁,则对一尊“霸王举鼎”雕塑记忆长存。虽建市仅二十余年,但宿迁地域文化深远,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

搬家之前的宿迁霸王举鼎雕像,矗立在宿迁闹市区。

自1996年建市,霸王举鼎像便矗立于宿迁闹市区马路中央,曾是宿迁市地标性建筑,被称作宿迁人的“集体记忆”。

然而在2013年,为缓解霸王举鼎环岛周边交通压力,并结合该地区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宿迁市政府决定对霸王举鼎广场进行提升改造,霸王举鼎被暂时挪走。

自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市民发帖或致电询问宿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询问或质疑霸王举鼎像“何时回归”的问题

今年年初,宿迁市民防局曾回应澎湃新闻称,在霸王举鼎原址,将修建一座更高、也更有气势的霸王举鼎雕像,延续宿迁的文脉和记忆。

“快餐式”城市雕塑不可取

城市地标雕塑的一举一动,为何能够牵挂全城人民的心?

“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的象征。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座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如此评价城市雕塑的作用。

不难发现,象征中山精神的孙中山铜像,象征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大铜马”,以及象征开拓进取精神的“霸王举鼎”,都和各自城市的气质息息相关。

相反,如果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象征,或者说,如果雕塑与所在城市无精神上的关联,那么,城市雕塑往往也会“千塑一面”,进而成为被痛批的对象。

“几根柱子撑起一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长江明珠’,近30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种滑稽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罕见。”吴为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痛批,当前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缺乏追求,没有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吴为山说,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地管理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

比如南京市规划局,下设专门的“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其职责之一便是牵头负责全市城市雕塑的规划研究、布局规划和实施管理工作,推动提高以城市雕塑为核心的城市公共艺术水平。

不过,更多的规划部门尚未明确对城市雕塑的管理职责。澎湃新闻致电国内多个市的规划局办公室,被告知没有专门负责城市雕塑规划管理的处室,或具体由哪个处室负责尚不明晰。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