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月之源”乐团:跨界不是音乐类型的简单结合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18-08-22 11: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漆黑的舞台上忽然出现了一束光。空灵的音乐响起,一名舞者跃上台,用肢体诉说着缠绵缱绻的语言;而后舞者退下,灯光投在一名演奏家的身上,他拿起立在脚边的琵琶,清脆柔美的琴音从指间流泻而出;一旁的钢琴也随后响起,与琵琶声交织在一起,抒写着一曲爱的告白……

这名琴技过人的琵琶演奏家名叫俞冰。而他所在的,是8月17日晚上的上海商城剧院,在这里,一场名为“琴·情II”的音乐会为七夕之夜带来了一份令人心动的浪漫和温情。献上这台七夕音乐会的,则是由俞冰创立、由数名科班出身的70后、80后青年演奏家组成的“月之源”乐团。这些年轻的音乐家多年来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民乐与西洋乐之间,获得了业界的广泛称赞和市场的热烈认可。

俞冰

8月17日,在“琴·情II”音乐会正式开始前,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身为“月之源”乐团创始人和艺术总监的俞冰,请他分享了“月之源”和“琴情II”音乐会背后的故事。

“琴·情II”音乐会现场

“月之源”的成功,其实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月之源”创办于2003年。15年间,它从一个只有5个成员的小乐团,发展成为了一支包括9名台前演员、20多名幕后人员的优秀团队,在国内外无数的重要舞台留下了自己美妙的音乐。然而据俞冰透露,这一切其实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起初,俞冰和他的几个朋友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大家一时兴起,决定一起“玩点新东西”,试着把电子乐和西洋音乐元素融入到国乐中,用中国民族乐器来演奏古典、爵士和世界曲风的音乐,由此开始了“月之源”的跨界音乐之路。凭借前卫的音乐理解和扎实的演奏功底,“月之源”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响应,开始陆续接到一线奢侈品牌的邀请前去演出,在短短的两三年里跟奢侈品牌合作了个遍。

转折发生在2007年。当时,“月之源”赴香港为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担任表演嘉宾,香港艺人汪明荃正巧坐在台下,顿觉惊艳:“这样的国乐演奏,既有时尚气质,又有中国味道,正是香港人喜欢的感觉。”欣喜于自己的发现,汪明荃主动邀请“月之源”担任她红磡演唱会的特邀嘉宾,并为她改编制作民歌串烧整部篇章。

红磡演出让俞冰意识到,商业演出固然能为乐团提供支持,但若想真正证明一支乐团的才能与实力,音乐会才是最好的方式。于是,2008年初至今,“月之源”每年至少举办3场集传统曲目与跨界原创作品演绎于一体的音乐会,皆获得了口碑和票房上的肯定。

据俞冰介绍,目前“月之源”的工作主要分为三类:乐团自己举办的音乐会、电视台邀请、其他演出和活动公司的邀请,而其中,“月之源”最为看重的就是乐团自主打造的音乐会品牌,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月之源”的原创曲目,被俞冰视为他对自己艺术的答卷。通常,俞冰会通过与作曲家和合作人的沟通,确定整场音乐会的主题基调,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切题的创作和改编。

“琴·情II”音乐会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七夕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称,因此俞冰决定用中国传统的琵琶、笛箫、二胡等乐器来传递传统文化的丰富蕴意;而整台音乐会的每一首曲子都与爱息息相关——有一个人单恋时的苦涩甜蜜,也有两个人相爱时的纷争和冲突,更有感情升华后的和而不同。而一切的创作与演绎,都是建立在“爱”这一主题上的,每件乐器与不同乐器之间的配合,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爱的含义。“中国人比较含蓄,不愿轻易开口说爱,总是把爱藏在心里,所以我想,为什么不把谈情说爱放在舞台上说呢?”俞冰说,“所以我们就送上了一整场的爱,让观众能满满地感受这份爱。”

为了筹备“琴·情II”音乐会,“月之源”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而它起源于2016年俞冰的一场家庭音乐会。那场音乐会就是“琴·情I”,业内业外的反响都很好,音乐的当代性得到了普遍称赞,而“琴”与“情”的结合,能够涵盖的主题也非常丰富——在七夕之际弹弹琴说说爱,不是很好吗?俞冰被这个主意打动了,于是定下了“琴·情II”这个爱意满满的主题,俞冰与同伴们立刻投入了乐曲的创作与改编。

“琴·情II”音乐会现场

打破音乐的国界,让中西音乐水乳交融

俞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并不是要音乐家将传统音乐与其他现代和外来的音乐风格简单地拼凑起来,而是要在不同的音乐类型之间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契合的碰撞点,让生长土壤不同、新旧不一的音乐元素擦出火花,诞生出一部全新的杰作。比如在“琴·情II”音乐会的第2首曲子《耳语》中,“月之源”选择用二胡拉了一段《天鹅湖》,正是考虑到二胡饱满的音色能赋予乐曲良好的表现力,也突破了《天鹅湖》一贯的呈现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惊喜;而在《热烈的风》一曲中,俞冰用琵琶弹奏弗拉门戈的尝试,也是非常大胆的创新。“用民族乐器演绎西方某一个地域的音乐,一定要匹配得很完美,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跨界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类型的结合上,只有把民族音乐渗透进其他音乐门类里,让不同的音乐类型自然融合在一起,让听众听不出国界的区分,才是真正的创新。”俞冰如此说。

这一理念也充分地体现在了“月之源”的音乐中。“琴·情II”音乐会分为独白、对话、融合三部分,以表现爱情的三个不同阶段,而每一部分都少不了中西方乐器的映衬交融。在“独白”和“对话”章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的声音同时出现,不同的音色与不同的民族风味并不会造成中西乐器的隔阂,反而令人感觉它们在这一刻是为彼此存在的;而在“融合”章节,琵琶、笛箫、二胡、阮等民乐器,和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成一曲悠扬的情歌,多件乐器同时奏起,令人无法分辨每一件乐器自己的声音,索性闭上眼,享受东西方乐器水乳交融的奇妙音色。

“琴·情II”音乐会现场

如此创新,是否会让民族音乐丢失其原有的特质?对此俞冰并不担心:“民族音乐原本的调性已经存在了几百甚至几千年,你说它会丢吗?我用琵琶弹一首古曲,就能听到它的原汁原味是怎样的。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做到极致是很有品位的,但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我追求的是把民族音乐融入到其他的音乐门类里,还让人觉得不违和,觉得顺理成章。”

不过,俞冰认为,想要真正克服东西方音乐之间一直存在的文化隔阂,依然很困难。“月之源”创立至今,不仅广受国内听众的欢迎,脚步也遍布了世界各地,在德国、瑞士、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舞台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在俞冰看来,尽管他们的音乐已走出了国门,但要让外国听众真正接受中国音乐与他们本地音乐的融合,仍存在不小的难度。而这也是“月之源”努力的方向。

身为上海民族乐团的琵琶演奏家,俞冰并不能将全部时间都投入到“月之源”乐团上,乐团的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的工作,要为“月之源”的项目抽出时间一起演奏并非易事。“毕竟现在人和人之间都是以秒来掐时间的,要让别人愿意抽出那么多时间陪你玩真的不容易。”俞冰感叹道。然而十多年来,“月之源”能够不断扩大规模,并且持续推出新作,实属难能可贵。“一旦有很好的机会,我们一定会拿出我们最好的东西来,”俞冰表示,“身为艺术家,我必须不断创作和展现自己的作品,哪怕再艰难再累都要有,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尽管“月之源”的市场反响非常热烈,乐团也不拒绝市场提供的诸多机会——比如受邀参加广东卫视《国乐大典》节目,并一举夺得了第一届的总冠军——但俞冰表示,这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我们没想过靠它怎么样,我们只想耐心地玩自己的音乐,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没有那么多压力,因此更纯粹。”俞冰说。

在玩乐的心态下就这么玩出了一个繁荣十多年的乐团,俞冰的“无心插柳”已成就了“月之源”的绿柳成荫,是否还会成长为更繁茂的森林?俞冰没有谈到“月之源”未来的计划,但显然,做好手头的每一个项目,享受此时此刻的音乐,是“月之源”一贯的坚持。而民乐大环境的蓬勃发展,势必会成为“月之源”未来发展最好的助推力。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