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鉴赏|三千阳春始一花

尔雅
2018-10-14 11:51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桃,自带仙气。桃子是从什么时开始被雕琢入玉,成为玉雕的重要题材之一?据本文作者考据,目前尚未见到唐代玉桃实物,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无锡钱裕墓出土玉桃杯应该是此类器物最早的样式,归为元代。

啖桃时节,总有友人殷殷关切,从新疆胭脂玛瑙般的蟠桃,到青白如玉的无锡水蜜桃,还有沉甸甸的上海本地大团蜜桃,这些小小的丰足甜蜜,让人可以抵御世相驳杂与江湖恶意。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桃,自带仙气。夸父逐日,日夜不息,饥渴力竭,最终倒地化为一片桃林,福泽世人。又有周穆王西征途经昆仑山,进入西王母之仙境传说,连带流传的还有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的仙桃。《诗经﹒周南》有《桃夭》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为以桃树喻人言情第一首诗,以桃树的花、果、叶,来比喻初嫁的美丽女子能使夫家子孙繁衍祥和美满。至于“桃园三结义”和“孙悟空偷吃蟠桃”这些更生动的民间故事,也说明了人们对桃子的喜爱。

北京艺术博物馆以桃子为题材的木版年画

对应到玉器中,虽然唐代是玉器世俗化的一个起始阶段,开始较多运用花果图案,但目前尚未见到唐代玉桃实物。

就可以查阅到的资料,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无锡钱裕墓出土玉桃杯应该是此类器物最早的样式,归为元代。此器整料雕制,取型于对半剖开的桃实,枝叶交错,器壁匀薄,雕制颇精,有学者认为其或为酒注。

无锡钱裕墓出土玉桃杯 无锡博物院藏

进入明清后,桃实在玉器中的使用明显增加。明代玉器,在反映民俗民意的同时,吉祥图案盛行,用寓意谐音的方式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制玉思路。代表长寿延年的桃实在玉器中有比较广泛的运用。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翔凤衔桃玉洗,碧玉质地,圆雕兼浮雕飞翔的凤鸟,口衔折枝仙桃,而凤首及其尾翼自然围成近椭圆形洗池,洗的底部还刻有舒展的羽翼和凤尾。整器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构思精巧。

明代翔凤衔桃玉洗 天津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人物纹桃式杯,青白玉质,器型颇大,桃叶繁茂桃花点缀桃枝交错中包裹硕果一枚,一侧有一人物,神态自然,肩部上方另雕有圆润小桃。

明代人物纹桃式杯 上海博物馆藏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这件清代玛瑙桃形小水丞,高不过3.5厘米,口径2.4到3.2厘米,小巧玲珑、莹润剔透,桃梗桃叶雕琢生动,一枚桃实饱满鲜活,天然玛瑙红色恰在桃尖处且自然晕化,中部掏空用于贮水,当为高级文房用具。

清代玛瑙桃形小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苏州博物馆藏清代白玉双蝠桃洗,青白玉质,细腻温润。小口,深腹,整器为一只带着枝叶的桃子,两只蝙蝠匍匐在器口两侧遥遥相对,有振翅欲飞之态。一器包含了“福”、“寿”两种寓意。

清代白玉双蝠桃洗 苏州博物馆藏

安徽灵璧县出土的清代玛瑙捧桃仙女,玛瑙淡紫色,局部褐色沁,圆雕。站姿、高髻、团脸,身穿交领宽袖著地长袍,腰间系带垂于腹下,长袍素平;右手捧一仙桃于胸前,左手持一桃枝于肩上及脑后,上有仙桃两只左右各一。私下以为当是麻姑献寿。

又在苏州博物馆与苏州文物商店编著的《古玉发微》图录中,见到明清桃式玉器若干,选别有趣味者三。

之一,明代白玉雕桃形杯,此器有盖,上下对剖而琢,顶盖颜色深黑,下部青灰,尤爱桃梗把手上方弓背而立神态可掬雀鸟一只,似是啄木鸟正在勤勉啄食树虫。

明代白玉雕桃形杯

之二,清乾隆和田白玉错金镶宝石碗(转引自《中国玉器全集6》),玉白而功精,富丽堂皇所谓痕都斯坦风格玉器,别致处还在于左右两侧各有桃式小钮,同样精雕细琢灵动宛然。

清乾隆和田白玉错金镶宝石碗

之三,清代白玉雕三桃摆件,玉质肥润,果实饱满,摆放得当,自有昂然生气,让人无限欢喜。

清代白玉雕三桃摆件

再把玩一下自己收藏的三件:

其一,青白玉桃形玉佩,小有年份,玉色青而质润,功朴拙,前辈行家说,老玉守规矩讲品行,工匠制作注重整体均衡,诸多挂件重心把握得当,无论何种造型,穿系线绳后悬挂不偏不倚。这可能也是今日颇多花俏新玉往往容易疏漏之处。

其二,青白玉蝠桃把玩件,整件玉料甚是饱满,玉质青而不灰,质地温润细腻有“糯”性,新疆玉料,细节刻画佳,尤其蝙蝠姿态与肌理一丝不苟。

其三,青白玉蝠桃纹长命锁挂件,玉质偏白带灰,有油脂光,但比对上面两件,更接近俄罗斯料,长命锁外轮廓接近如意云头,浅浮雕桃果二蝙蝠一,福寿如意三美合一。

近来研习玉器赏玩,越写越觉得笔拙,越读越看越觉得自己积累不足眼界狭小。也为一直以来的肤浅和低迷反省,如果真心喜欢,总能深入探究,不能进入专业领域不过是自己的疏懒与推脱。

窗外炎炎,苦夏之中,除了友人各种桃果甜蜜关切,又得各方同行默契相助提供专业资料,也祈愿信任我的朋友仙桃常享福寿安康。

三千阳春始一花,岁月绵长,刹那光阴,也愿把玩之余的这些文字可以和桃式玉器一样经得起时间。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