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小伙扶人反被讹,这一次“好人必须有好报”

澎湃特约评论员 西蒙
2018-09-14 18:2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做好事反被讹,类似的新闻记不清有多少回了。让好人有好报,让讹人者付出法律的代价,社会才不会纠结“扶不扶”。

浙江金华的滕先生好心扶起身后骑车摔倒的男子,却被对方说成是被自己撞倒,幸亏交警通过附近监控查清了真相。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天上午,金华市婺城区法院受理了滕先生的诉讼请求,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当地媒体刊登致歉声明,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如果做好事都要冒着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谁还愿意“路见不平一声吼”呢?也正因此,每当类似事件发生后,舆论都要把“彭宇案”以来的各种令人心寒的案件历数一遍,控诉讹人者没有良心,缺乏底线,同时也只能对被讹者报以同情。 

但发生在金华的这起事件,却让我们看到在道德谴责之外法律维权的可能性。正如滕先生所说,“起诉并非为了赔偿,希望为自己讨个公道”。 

不少讹人者之所以敢突破底线,反咬一口,就是因为他们自以为这样做没有风险,即使真相大白,最多也就是言语上的批评,而多数人也有一套“自辩”的方法,起码能让自己不被追究更多责任。既然突破底线的成本这么低,那些缺乏道德观的人就很容易作出讹人的事。

从道德谴责到法律惩处,不仅是一个惩戒量度的变化,也是案件关注度、重要性的巨大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过去类似事件太多了,但讹人者却很少被追究法律责任,才纵容很多人毫无底线、继续为恶。此案最终判决结果不论如何,必将起到警醒世人、匡正世风的意义。 

滕先生起诉讹人者,绝大多数网友表示支持。在我看来,这是对此前多起做好事反被讹事件情绪的集中宣泄,是舆论对“好人必须有好报”最朴素的情感表达。

从法院受理情况看,被告将面临登报道歉和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两重处罚。这小小的1元钱,主要是法律惩处意义上的赔偿。按照法律精神,精神损害抚慰针对的是客体精神利益的损害,但可能不涉及更大的权益损害,因而在赔偿金额上较低。不过这却明确了案件的性质:涉及赔偿金额,就意味着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就要进入法律程序,而不仅是道德上的谴责。 

目前针对见义勇为反被讹的问题,还没有专项法律来应对,但随着舆论对类似案件关注度上升,以及被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司法介入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