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政智库 | 海外华商都去了哪里

2018-09-21 1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简介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摘要

华商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在地域上大集中、广分散”“行业高度集中,资本高度分散”等特点。在新时期,华商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如,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并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跨境电商作为发展的新模式;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成为向全球发展的新力量。华商与中国经济互为推动对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华商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也为华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世界华商积极响应,是华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华商在其中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从“一带一路”作为新型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的角度来看,华商将助力中国参与书写国际规则、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

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达到了6000多万人,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全国的人口数量相当。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经商办企业的比例极高,形成了庞大的华商群体。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大型华商的聚集地,这主要与东南亚华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耕耘有关。欧洲华商分布广泛,但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从事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和贸易业等传统产业,随着新移民的增加,华商从事行业在不断扩展。美洲华商主要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华人华侨人口总数已达452万人,加拿大华人华侨数量约180万人,除了从事传统行业外,在高科技产业上也有所发展。非洲华商在行业上高度集中,差别化多元化不明显,大部分从事资本和技术程度较低,利润率也较低的餐饮、贸易、轻工业等行业。

01

东南亚地区的华商实力最强,主要集中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五国。

根据《亚洲周刊》2016年全球华商1000强排行榜,上榜的东南亚华商有52家,企业平均市值81.8亿美元,平均资产达269.7亿美元。从该1000强来看,除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外,入榜华商有53家,而上述东南亚五国就占有52家。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绝大多数,有29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三。在马来西亚,华人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有665万人,占总人口的21.0%。占优势的华人比例是华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华商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榜东南亚华商基本从事传统行业,包括金融业、零售业、种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尤以金融业最为突出,如新加坡的华侨银行、大华银行,马来西亚的大众银行、丰隆银行,泰国的盘谷银行、开泰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中央亚细亚银行,菲律宾的首都银行等。东南亚华商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很少,这与东南亚华商长久以来的传统业务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在的地域有关,在世界范围内,东南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02

欧洲华商整体经济实力较弱,以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和贸易业为四大传统产业。

根据2013年国务院侨办联合外交部开展的侨情调研,欧洲约有华侨华人255万,其中新侨171万,占67%,老侨84万,占33%。欧洲华侨华人呈全覆盖、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和欧盟的诞生,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欧洲的移民潮,新移民规模迅速扩大。一般认为,70%以上的海外华侨华人从事商业经营活动,而欧洲以新移民居多,所以华商的比例会更高。华商主要分布于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荷兰,在瑞典、爱尔兰、丹麦、芬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葡萄牙、匈牙利、希腊等国也有一定规模的华商分布。

欧洲华商以餐饮业、皮革业、服装业和贸易业为四大传统产业。据估算,全欧大小华人餐馆总数在5万家以上,尤以英国、法国、德国最多。零售、批发和进出口贸易也非常广泛。华人超市也像华人餐馆一样遍布欧洲各地。批发和进出口贸易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一些城市比较集中。例如,法国巴黎东北郊的欧贝维利耶市,聚集了近700家华商,是法国最大的华商批发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之一。西班牙马德里拉瓦别斯区的华侨华人贸易批发区,有商品批发店和零售店3000多家。意大利罗马的唐人街,有150家华商在其中经营。还有匈牙利布达佩斯曾经的四虎市场,如今的唐人街市场、中国商城、欧洲广场等,都是著名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和华商聚集地。服装加工业和皮革业集中在法国以及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普拉托。

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加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欧洲部分华商进入金融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中介服务业、法律咨询业、旅游业、酒店业以及跨境电商等领域。一些拥有专业知识的华商涉足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但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华商所占比例还较少。欧洲华商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跨国企业、上市公司等华商企业凤毛麟角。

03

美洲华商较为分散,但主要集中于美国和加拿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2012年的调查数据,在美国有华商企业52.87万家,占美国企业总数的1.9%,占在美亚裔企业总数的27.1%。从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美国华商企业数量增加了24.27万家,增幅达84.8%。美国华商主要从事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和租赁业,零售业等产业。不同于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美国华商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在美华商企业中,有雇员的企业13.90万家,只占全部华商企业的26.3%,大部分华商进行家庭经营,没有雇员。美国华商企业多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该两个州分别有华商企业20.53万家和10.56万家,占全部在美华商企业总数的38.8%和20.0%。此外,在德克萨斯州、新泽西州和夏威夷州也有较多的华商。美国华商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较大优势,伴随着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华商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涌现,例如在美国的硅谷,由华人创办或任首席执行官的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科技精英。

加拿大华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以餐饮业和零售业为主,此后逐步扩展到计算机、通信、金融、能源、房地产、旅游等领域。部分加拿大华商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比如从事IT业的何国源,创办富达科技公司的陈邓慧中和陈若虚。大部分华商从事的仍然是以餐饮业、零售业为主的传统产业。据媒体报道,仅在温哥华就有中餐馆1100家,在多伦多有中餐馆800多家。

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美洲地区,也分布有大量的华商。在拉丁美洲,华侨华人总数约120万余人,他们在信息技术、农垦、养殖、餐饮、服装、零售、石油、化工、建材、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经营,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华商。

04

非洲华商在行业上高度集中,资金却高度分散

华侨华人遍布非洲各个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已成为非洲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华商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是资金规模较小的华商,整体实力不强。如在南非,30万华侨华人中有10万~20万的华商从事批发零售业;在莱索托,8个城市的几百家超市、商场几乎被2000多名福清籍华商所垄断。这种零散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华商品牌和竞争力的形成,不利于华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整体发展。

但是,随着新移民的快速增加,非洲华商实力在逐步增强。如尼日利亚、苏丹、安哥拉、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和毛里求斯等国的华侨华人规模超过1万,基本上是以新移民为主。与老侨主要从事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不同,新移民的经营领域更为广泛,目前已拓展到旅游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医疗卫生业等行业。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是在非华商的传统经营领域。华商依托中国商品优势,在非洲做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批发零售,经营范围集中在鞋帽、箱包、服装等日用消费品方面。随着经营的扩大,逐步向电脑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五金工具和生产资料等方面拓展。在非洲经营中餐业潜力巨大,某些地方如南非的中餐业已经非常发达,已经从最初的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开始步入品牌时代。

1963年4月,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出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此后中国医生就开始活跃在非洲,开办诊所,并兼做中成药生意。南非卫生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南非有至少1000名注册中医大夫。南非在2001年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后,中医药在当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仅约翰内斯堡就有不下50家中医诊所。

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缺乏,华商抓住机遇,从贸易业转向实业,同时又避免了非洲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所采取的限制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非洲华商的加工制造业涉及纺织、服装、鞋帽、建材等领域。

在传统行业经营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非洲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增长,华商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例如,南非胡氏国际贸易集团董事长胡李明在约翰内斯堡建立了“中国温州商城”,这是继喀麦隆的“温州商城”之后在非洲大陆建立的第二座“温州商城”。之前,温州人已经在俄罗斯、德国、荷兰、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建起了“温州商城”。此外,还有南非的中国商贸城、中非商贸城、麒麟商城等一系列华商地产。

旅游业是非洲华商依托中国市场从事的又一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2016年赴非中国游客数量达1130万人次,占出国游总人数的10%。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签证条件的放松和往来直飞航班的开通等原因,赴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南非的中国游客数都出现大幅增长。 赴非旅游的火爆给在非华商带来了商机,纷纷开展针对中国市场的旅游服务业务。

文章来源:全球化智库丛书《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原标题:《世界华商“大集中、广分散”遍布全球各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