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北故宫“瓶花与盆景画特展”:体会百卉清供之美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综合整理
2018-10-10 09:0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植物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其枝干、花叶的繁复构造与多样的色彩面貌,展现出大自然奥妙与季节的变化。宋代于厅堂、书斋摆设四时鲜花,将“插花、烧香、点茶、挂画”文人之雅事结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有数量众多的历代画家描绘瓶花、盆景作品,反映画家观察力与美感创意,以及传统民俗丰富的象征意涵。“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以描绘花艺插作与盆景艺术为主题的“百卉清供——瓶花与盆景画特展”日前开幕,展出院藏佳作共四十二组件,分“瓶中之花”与“盆中之景”两大部分向观众呈现。展期持续至12月25日。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长久以来,植物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其枝干、花叶的繁复构造与多样的色彩面貌,展现出大自然奥妙与季节的变化。花木可在土地自然生长,亦可经由人工培育,再移入室内赏玩。而将植物转化为审美对象与艺术题材,其形式除折枝写生外,常见还有“瓶花”与“盆景”。“瓶花”顾名思义,即用容器插贮四季花卉,花枝剪裁讲求比例姿态;“盆景”乃将木本、草本植物经过修剪、攀扎移种于盆盎,两者皆著重表现人为的造化之美。

瓶花始于六朝至唐代礼佛供花而来;历经宋、元的发展,花卉品种增多,培植技术成熟,加上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折枝插瓶逐渐形成风尚。明、清园艺繁荣兴盛,文人雅士莳花艺卉,对花木、湖石审美的讲究,众多品赏专著相继问世,更促成了盆景的精致化。

栽培有画意的盆景,或插出有韵致的瓶花,皆是陶冶性情之雅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画家笔下的瓶花、盆景作品,反映其观察力与美感创意,以及传统民俗丰富的象徵意涵。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资料,此次精选台北故宫藏佳作共四十二组件,希望观众品赏百卉丹青之间,能由衷体会万物之美,进而深思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瓶中之花

插花艺术始于宗教的礼佛供花,多见瓶插莲荷,其“不枝不蔓,著而不染”的形象,具有特殊寓意。唐、五代,从宫廷到民间以游园赏花为雅事,流行遍插鲜花赏玩。宋代于厅堂、书斋摆设四时鲜花,将“插花、烧香、点茶、挂画”文人之雅事结合。

元、明以后,瓶花成为一种绘画主题,堂中插花讲究豪华隆盛,书斋瓶插崇尚清雅意趣,民间时令清供注重花木吉祥涵意。插花剪枝插瓶,讲究线条比例与造型,选取花器材质丰富,样式繁多。清代更有“博古清供”的独特题材,以花材搭配器物、蔬果、灵芝、结饰等,取其谐音与象徵组合,赋予富贵、平安等寓意,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宋 无款 人物 形式:册 尺寸:29 x 27.8 公分

文士盘腿半趺坐于床榻,吟诗赏花,旁设桌案、籐墩、琴棋、卷轴、茶炉、盆花及饮馔之物。画屏上悬挂著小轴,与前景人物若相彷彿。画中呈现琴棋、书画、插花、点茶等文房清玩,是文士好尚古雅最佳写照。

盆花摆置于叠石平台,三两枝牡丹浸于水中作浮花枝,花色绚丽。敞口花钵花式边稜讲究精美,镶边金扣器物侧有把手,器身隐约可见枝梗,似为玻璃器。本幅上方钤有宋徽宗、宋高宗御府收藏印,选自《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开。

宋 李嵩 花篮 形式:册 尺寸:26.1 x 26.3 公分

李嵩(约活动于1190-1264),浙江钱塘人。少时曾为木工,后被宣和画院待诏李从顺(约活动于1120-1160)收为养子。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皆长。

籐篮满盛早春花卉,象徵年节喜气祥瑞。红山茶,绿萼梅、水仙、蜡梅和瑞香,密集式插花兼顾色彩与香气,具有圆满丰盛的效果。大型山茶为主花,两边衬枝延伸,佈置疏密有致。弧形编织提梁写实精细,设色典雅富丽,是宋代宫廷花篮插花佳作。本幅选自《历代集绘》册第六开。

明 陈洪绶 玩菊图 形式:轴 尺寸:118.6 x 55.1 公分

高士持杖踞坐,安然自适,坐几由杂木根瘤雕成,形体空透奇特。瓶菊摆设于石上,摘菊与枯黄柿叶插置瓶内,色调素雅,可供清赏。陶渊明(365-427)辞官归乡,淡泊自在,饮酒採菊典故,常被文人运用。菊花象徵隐逸与君子高尚品德,画中人物不仅是赏花,而是昇华至物我合一的境界,反映出一种嚮往与自然亲近的追求。瓶花是陈洪绶(1598-1652)晚年喜爱表现的图式,藉此绘图赠与友人以作志念。

传 明 边文进 岁朝图 形式:轴 尺寸:231.7 x 117.7 公分

元旦春节岁朝供花,花尊撇口,长颈,仿青铜方觚造型,腹部出戟,饰雷纹、蕉叶纹、云纹。内插梅、兰、山茶、水仙、天竺、灵芝、松、柏、柿子、如意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以招祥祈福。全幅结构严谨,下方花枝繁盛呈圆弧形,以梅干引向高处,上下虚实相应,通过枝条曲折变化,增加画面的韵律感。

款署“宣德二年(1427)春正,陇西边文进制。”惟其笔墨与明初宫廷画家边文进(约1356-1428)不类,疑为后人所增添。

清 陈兆凤 博古花草 形式:轴 尺寸:231.7 x 117.7 公分

陈兆凤(活动于同治、光绪年间),字梦岐。工花鸟,如意馆画士,光绪七年(1881),授予七品顶戴,供职内廷二十余年,直至老退。

高大敞口瓷瓶内插紫藤、桃花,绿叶蔓生、粉紫花朵丛生,插花花枝长度、角度需先确定,再将花束稳固插于瓶口。花器外填宝莲花纹,肩饰蕉叶纹,器身开光绘山水,制作讲究。玻璃缸内金鱼悠游荇藻间。紫藤、宝瓶、金鱼象征“祥瑞平安、金玉满堂”,为宫廷摆放清供之吉祥物品。

盆中之景

盆景是以植物、奇石为素材,经过人工剪扎栽培,种于盆盎呈现微缩的园艺之美。唐、五代宫廷流行于庭园种树、造景,促使花木种类与栽培技术日益发展。宋代宫廷、文人讲究生活情趣,喜莳花养石,以花台湖石造景,盆池植栽花木,罗列园林轩室中,专供观赏或装饰。

明、清时期,盆景制作与赏玩空前盛行,花木(林木、花卉、观叶、草本)品类繁多,盆钵选择多样化。盆玩依其取材和表现形式,大致可分“山石盆景”和“花木盆景”两类,取景、构思皆需注重画意,充份表现文人雅士的审美观。而历代画家藉由笔端写生之妙,在方寸盆中再现自然,赋予花木美感的内涵,也更提升艺术观赏价值。

传 宋人十八学士图(琴) 形式:轴 尺寸:173.5 x 102.9 公分

庭园苍松挺立,湖石峙立于汉白玉石花台,各色牡丹栽植其间。文士端坐预备司琴,案头列炉焚香。童僕或解琴囊,或执羽扇,或捧盒瀹茗侍立。画中花木盆景品类众多,包括牡丹、苍松、棕榈、石菖蒲;松树修剪颇有画意,棕榈、石菖蒲叶型自然优美。仿钧窑与蓝釉花盆、盆托配置讲究,有长方、圆、渣斗式、莲瓣形式。文人重视园林生活美学,栽植盆景以美化居室环境。画中器物用品精心陈设,呈现贵冑文士考究的生活赏玩,所绘器具形制皆为明代风格。

清 陈书 岁朝丽景 形式:轴 尺寸:96.8 x 47 公分

陈书(1660-1736),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浙江秀水(嘉兴)人。雍正年间著名女画家,绘山水花鸟工写兼备,不失清雅意趣。

画中蜡梅、山茶、南天竹、水仙,经过整形修剪,依高低比例栽种于天蓝釉瓷盆,既可延长花期,又减少日常养护,为插花与盆栽的完美结合。旁搭百合、柿子、苹果、灵芝、橄榄,寓意「百事如意」。此幅岁朝供花写生之作,富有岁首迎新之喜气,绘于雍正十三年(1735),为其晚年作品。

清 王图炳 盆梅 形式:册 尺寸:20.2 x 28.6 公分

此件附石式盆景,梅枝蟠曲偃斜,悬根露爪,抱倚拳石而生,必经多年綑绑雕作而成。白梅早春开花,花瓣疏密有致,具有空间感。花卉採工笔重彩,设色洁淨高雅,湖石以多种色泽点染。海棠式花盆平底坐于木座上,器壁蓝紫釉彩交融,口沿绕饰鼓钉一圈,造型优美,釉色鲜亮。本幅选自王图炳(1668-1743)《冬景花卉诗画册》第六开。第五开行楷书乾隆御製诗〈盆梅诗二律〉,查无著录。

清 画院 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 形式:轴 尺寸:175 x 97 公分

园林与建筑群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展现皇家御园设计的规模,与花木植栽的丰富。登高眺远、赏菊饮酒,为农曆九月重阳节习俗。种菊有悠然野趣,秋天植物鲜明的季节变化,景色怡人。篱牆旁露地栽培的丛菊盛开,仕女孩童游赏其间;中景众人聚集赏菊,院中各色丛菊争研,搭配不同类型瓷盆、几座,美不胜收;前景小舟运送盆栽、酒罐,载送访客泊舟登岸。

月令图是传统风俗画之一,本幅无名款,出自乾隆时期宫廷画家集体合作。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汪承霈(?-1805),字春农,号时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历工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奏请回籍,卒于途中。善诗词,能书工画。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命汪氏绘此图。全卷共绘二十四种花木盆景,分以陶瓷、铜製盆盎安置,设色工丽端整。画家笔下独具匠心不同款式的盆栽花树,呈现雅俗共赏特色。四季花卉同时开花结实,代表政治清明,德被草木,具有「百花呈瑞,盛世昇平」的祥瑞寓意。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清 汪承霈 画万年花甲 形式:轴 尺寸:37.5 x 549.8 公分(局部)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