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吧精选 | 历史知道皇帝私生子是谁, 也记录水稻从哪来

2018-10-11 1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历史赞美尸骨累累的战场,却不屑于谈论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

历史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姓名,却不能告诉我们小麦是从哪儿来的。

——  法布尔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积攒了丰富的农事经验,但却往往被历史所湮没。

· 想知道我国的温室栽培是何时起源的么?

· 想知道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是如何进入中国人的餐桌的么?

· 想知道中国最早的“复合肥”是谁发明的么?

我们诚邀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杜新豪博士做客澎湃问吧,畅聊古人是如何耕田、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的,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会尽我所知地解答。就职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农学史,目前主要从事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史的研究,著有《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

 · 各朝各代怎样种地?

澎友:匈奴有农业吗?

杜新豪:匈奴虽然是一个游牧民族,但是到两汉时期,由于游牧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受中原农耕民族经济的影响,匈奴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史料和考古实物中都有所反映,但总的来说,匈奴农业并不发达,仅仅是匈奴畜牧经济形态的补充。

快乐魔法:秦朝是怎么种地?

杜新豪:主要体现在铁犁牛耕、适时耕种、多粪肥田、中耕除草、农田灌溉等方面,比前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详细请参考樊志民教授《秦农业历史研究》。

旁观者:杜老师好,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农业技术发展状况,与同时期中原地区农业技术相比,有何不同。东汉末年,东吴所在区域内,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主要作物是什么?平民的主食是哪种作物。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士族南渡,农业状况是否有变化?想问的有点多,很不好意思,如果能推荐一些相应的书籍那就更好了,谢谢老师!

杜新豪: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农业发展较为缓慢,以水稻种植为主,技术可用火耕水耨四个字来形容,比中原地区落后甚多。东汉时期,由于战争等因素,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北人大规模南移,短时期内江南人口增长,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发展,主要作物是水稻。魏晋时期,随着人口的南移,南方农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推荐资料是著作《太湖地区农业史稿》、论文《东汉时期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色彩:请问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是因为外来农作物如玉米等的普及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杜新豪:明清两代人口增长是赋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美洲作物引进等众多因素所形成的合力,美洲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只是因素之一,因为明清时期美洲作物在整个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所以其所产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狮子爵士:明清时期南美洲作物传入的过程和影响有哪些?

杜新豪:传入过程是大致都从东南沿海传入,少数从西南地区经内陆传入,影响主要是促进了山地等土地利用,提供了更多粮食,养活了更多人口。具体可参见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的专著《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 古人怎么种水稻?

蓝色快艇:古人怎么种水稻的?一开始就是水田吗?有没有育种,分秧,插秧?植株间距多大?怎么施肥?古诗里说“锄禾日当午”,是不是水稻还有旱地种植的方式,古代水稻亩产量多少?

杜新豪:是的,一开始野生稻就生长在潮湿的沼泽地,旱稻是在水稻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最开始是没有育种和分秧的,水稻浸种催芽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移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禾是古代对粮食作物的统称,锄禾日当午里的“禾”既可以指粟也可以指稻,这首诗出自李绅的《悯农》之二,第一首诗里说的是“春种一粒粟”,所以有可能是指的粟。

邻家大哥:想问一下,中国种殖水稻的历史。谢谢!

杜新豪: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出土地点已达一百六、七十处。时间在万年以上的就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其中在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而且在其不远的东乡县至今仍有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还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水稻实物标本;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江苏、湖南等地距今6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田与灌溉的水沟,这些都为中国为亚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说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稻米一直就是中国南方人民的主食。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明末据宋应星的估计:“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由最初落后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耨,逐渐发展成以耕、耙、耖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中国的水稻栽培直接影响到周边其他国家稻作的发展。2000余年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越人把水稻栽培带到今日本九州一带,这是日本有稻作栽培之始。 东汉时,九真(今越南北部)太守任延将内地的耕犁技术传到他所辖的地区,影响到邻近的交土(同交趾)、象林(越南中部)等地的水田耕作技术。

LittleTiger:杜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您,一是古人面对虫害、病害有何技术上的防治办法,另外农民百姓、朝廷官员等角色都分别会采取何种措施;二是古时的农产品有无形成产业集群,甚至进而形成“品牌”和“区域品牌”(古时有“重农抑商”、“耕读传家”,农和商的关系是紧密还是割裂呀)?

杜新豪:古人对病虫害有一些措施,主要是以下三种:第一是用药物提前防治,比如石灰、砒霜等;二是用火把、挖沟水淹或捉虫等技术措施;三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生物防治,比如稻田养鸭。古代的农产品也有产业集群,比如很多有名的稻米产品如香稻等名声远扬,更多优质农产品以上贡的形式成为了宫廷的贡品。古代虽然有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还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很多先进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都是通过商人进行扩散和传播的。

· 古代有三农问题吗?

心爱的树:古代有三农问题么?如果有,每个或者某个朝代是如何解决的呢?

杜新豪:在古代,三农并非指的是现在的农村、农民、农业,而是平地农、山农和泽农,是根据其耕地的不同来划分的。但古代存在“三农问题”,每个朝代解决的办法不尽相同。

吴冉波:农业税古代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朝代取消过农业税?

杜新豪:古代农业税就是田赋,基本上是按照田亩的面积和质量来缴纳,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还曾对生产特殊农产品——比如茶农征收过茶税,如宋代就向茶农征收过茶租。历史上基本没有取消过农业税的说法,但在一些特殊时期有过类似的举措,如新垦土地几年内免税、灾害和战争后短时期内免税。例如汉文帝时期把田赋减为三十税一,还免收天下田赋12年。

南海10号:中国历代粮食产量有数据吗,有科学技术引发的大幅度提升吗?另外有文章说红薯白薯的引进造就了康乾盛世,老师你怎么看?

杜新豪:可以根据史料来大概蠡测出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产量,具体参见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科技对粮食产量提升的突破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近代化肥、农药等技术传入后,在传统时代由于作物品种的改善和精耕细作的技术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但不是特别明显。红薯这种高产作物的传入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的供应问题,但是从明清时期的种植比例来看,其种植比例还是比较小,对粮食供应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传统作物,所以美洲作物造就了康乾盛世的说法有些夸大。

千月星痕:老师您好,我听说以前古人只吃两餐饭。请问是真的吗?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足还是因为习惯如此?

杜新豪:从史料上来看,秦汉及以前民间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流行“两餐制”;隋唐时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天吃三顿饭成为寻常人家的基本用餐习俗。但有些贫苦人家还是吃两顿,这与粮食产量不高也有很大的关系。

振袖一呼噜:老师您好!对于改良种子提高质量或产量,古人是依靠随机事件比较多,还是有意识地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呢?或者,有没有专门的农业部门来研究这些呢?

杜新豪:一般来说,改良种子一般靠随机性比较大,主要是穗选法,就是将一块田地中生长的较好的、颗粒较大的留作明年的种子,偶尔也会有意识地实验,比如康熙对御稻的栽培试验。古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地方官来兼职进行,很少有专门的机构,像元代的大司农司职责也主要是“查农业生产及应兴办水利等事”,监管、推广农业生产是其主要目的,对科技方面的贡献有限。

无名小卒也:读了資治通鑑,记录了很多皇帝耕田,是怎么回事,谢!

杜新豪:您好,皇帝耕田在古代称作“藉田”。即孟春正月之时,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一种活动,类似的还有皇后亲蚕制度,表现的是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