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奢望吃碗“大加工”到美食天堂“舌尖上的腾冲”四十年巨变

2018-10-15 18: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时想着哪天得上一次城,能去吃碗饵丝,特别是国营食馆的‘大加工’。这是我少年时的最大梦想,记忆太深了!”生长在北海乡的龙建华谈起四十年前的往事依然激动不已。

以前能吃一碗“大加工”和小锅饵丝饵丝是一种奢求,而现在随时山珍海味想吃就吃,改革开放四十年腾冲“舌尖上的幸福”提升了何止百倍!
农村人如此,城市居民也差不多,原三街居民江兴对此深有同感,他说:“那时根本吃不起早点,是熬不得了才去国营食馆吃一碗饵丝。印象最深的是家里很久不得吃肉需要改善生活的时候,就去买一碗油水大、肉帽子多的‘大加工’来,全家连汤带饵丝分了泡饭吃,算是超级美味了。我记得每碗大加工的价格是三两粮票三角钱,小加工是二两粮票一角八分钱,普通饵丝是二两粮票一角二分钱。听着不贵,但当时收入低,而且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一斤肉、四两香油,想吃肉真真难”。在一旁的三街老邻居张泰禄补充到:“我家是只有生病时和过年过节才舍得去吃饵丝,我印象太深了,一到过年大家都排队买饵丝吃”。
因为经济不发展,因为物资匮乏,那时大都还不能吃饱,粮、肉是国家重要物资,实行定量供应、“国有专卖”,城里只有在饮食服务公司的几个门市才吃得到,改革开放前对香喷喷的饭菜只能“想说爱你不容易”。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最关注的是吃,国营食馆成了腾冲的地标建筑,五十岁以上的人对她有一种很深的情怀,提起国营食馆,他们总会向你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大段“轶事”。
在凤南商场,69岁的文德元边卖烧肉边和笔者聊起了国营食馆。据介绍,文德元1970年进入国营食馆工作,担任过红案(厨师)、副主任等,还调到二旅社当过餐厅负责人,1991年承包经营卖烤猪,2005年退休后又自己接着卖,基本每天卖一头猪,随着年纪增大,现在只能零买肉块烤了卖。他告诉记者:“在所有的餐饮门市中,二旅社主要服务的是出入腾冲的旅客,国营食馆规模最大,营业量超过其他所有点的总和,每天肉的销量是三四百斤,但品种单一,基本是回锅肉、炒肉,每份五角钱;买饭有的用票,有的带米来,饭价是五两粮票加二角钱;每个人购票、端饭菜至少要排两次队。国营食馆是腾冲的第一间水泥房,有两层,经营主要在一楼,二楼主要用于包席。待客的逐年增多,但多数是十多桌,每桌价15元—20元。”
国营食馆隶属于原腾冲县饮食服务公司。现年78岁、1965年至1974年在公司工作并担任过副经理的张明成详细地讲述了公司的历史:“腾冲县饮食服务公司成立于1956年,先后开设了国营食馆、回族饭店等饮食门市,发展至改革开放前有12个门店、职工90多人,其中饮食业5个,分别是国营食馆、国营食馆二门市(后改为早点二门市)、回族饭店、小锅饵丝饭店、包子门市。房屋简陋,内部实施老旧,用的是土碗土盘,1988年后才用上新的瓷碗;桌椅只有国营食馆有高的,其它门市都是老旧且低矮的四方桌、“鸭子板凳”;吃的是吊井水,不够用要到叠水河人挑马拉,大概1982年通自来水。改革开放后,门市由12个增为19个,每个门市的面积也增大;职工由90多人增至220多人,大家争着调来我公司,其中有教师改行过来的。后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腾冲私营餐饮业的发展壮大,饮食服务公司的门市陆续关门,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6年国家实行生猪购留各半的派购政策,到1985年取消,其中1978年至1985年一小部分实行议购议销。这期间,肉食都是凭票供应,居民每月每人一斤,乡镇每个街子天才供应三至五半肉;价格为三类,每斤分别是0.66元、0.68元、0.71元。改革开放前每天只能供应二十多头猪,主要供应部队、学校、机关单位和居民。部队优先保障,县委政府的会议凭条子供应。居民要吃肉太难了,当时只有一个猪肉门市、一个牛肉门市,每天八点开始营业至十二点基本卖完,三四十人排队是常事,多的时候上百人,如果肉卖完了就只能明天再来,为排队经常发生口角。熟人可以多买点肥肉,不熟人的只能买到些皮骨和廋肉。公司业务股负责猪头脚、下水、板油等副产品的供应,有一定机动指标,经常有人来走后门,说‘我的肠子都要生锈了,搞给点猪下水去开开荤’。”腾冲市食品公司支部书记、在公司工作了34年的张天苍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腾冲肉食品的“专卖史”。
“‘供销社花噜噜,粮食部门饱嘟嘟,食品公司油噜噜’。物资匮乏的年代食品公司是肥差,大家争着去。公司于1998年由国有改制为股份公司。现在我们每天最低屠宰生猪三百多头,是以前的近二十倍,主要供应腾冲城13个菜市场和周边乡镇;现在年人均消费猪肉110斤,是以前的十倍。以前群众有猪囊虫的米散猪、黄膘猪、病猪舍不得处理,照样吃,经常出现中毒、染病,甚至死人。现在不但保量,而且保质,多措并举让群众吃上放心肉。1996年开始定点屠宰以来,上市的肉要经过畜牧部门和公司进行产地检疫、活猪检疫、瘦肉精检验、酮体检疫等才能批发上市,如果发现病害猪就销毁,政府每头猪补助800元,杜绝其上市。合格的就加盖专用印章,母猪的加盖母猪章。”腾冲市食品公司董事长彭敬武介绍了腾冲猪肉屠宰情况。
“我1984年刚工作时吃的不单是肉要票,连粮食、豆腐、食糖也要票。”张天苍深有感触地说。江兴对供应量记得一清二楚,他说:“那时居民每人每月粮食的供应量是成人25斤、中学生32斤、机关干部30斤、工人最高45斤,因为缺少油荤,费饭,粮食不够吃”。张泰禄补充到:“由于20号后就可以购买下个月的指标,所以21号天还不亮,在我家里就听到‘叽咯叽咯’的声音,那是大家挑着桶去排队买米弄出的声响。”食品凭证限量供应这段历史深深地印在了居民王式庄的记忆中,他对照着珍藏的购物证说,除粮油有证外,还有白豆腐、毛豆腐、豆豉、白糖、红糖、米酒、盐巴、粉丝等食品和其它生活用品需要凭购物证购买。
据张明成回忆,腾冲在1984年左右开始出现非国营食馆。那时的“凤南回族食馆”名气很大。利用等候煮饵丝的时间,记者跟近七十岁的老板聊起了她家“老凤南回族食馆”的历史,她说:“凤南回族食馆是当年我们四家人合伙开办的,那时我家儿子还牵着,现在都三十七岁了。由于我们的味道比国营回族食馆的好,所以生意兴隆,每天卖一头牛,腾冲招待所、县委政府开会都来买肉,切凉片切到手酸,一买就是一大担。可惜的是四年多后农行要盖房,我们必须让出场地而停止了经营。”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确立,腾冲饮食业如雨后春笋增长,特别是2000年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壮大,餐饮业爆炸式增长。据腾冲市市管局统计,截至目前,腾冲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4家,小作坊284家,食品摊贩359户,食品流通单位2309户,餐饮服务单位3006户(其中正餐2218户、小吃店684户、快餐店36户、饮料及冷饮34户、茶室20户、酒吧14户)。
现在腾冲的餐饮服务有高中低各种档次,接待规模从十多人到几百人不等,类型涵盖了家常菜、火锅、早点、宵夜、烧烤等,菜系方面有腾冲风味、川渝味、广味、湘味、西餐、茶餐,品种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虾、海鲜、、饵丝、米线、面条、包子、饺子,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大的餐馆像近水阁、西董花园、侨香斋、玉泉园、玉璧古道、世纪金源大饭店、和顺人家等,几个餐馆的规模就超过改革开放前全县饮食门市的总量。
随着交通改善、社会变迁、旅游发展,腾冲饵丝、大救驾、稀豆粉、土锅子、鸡枞等,搭载着《舌尖上的中国》、“2016最云南·舌尖上的云味——‘一州一席宴’地方特色美食推介活动”、腾冲美食大赛等快车,已经走遍全省、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资深“吃货”杜加从创办了“念念不忘的腾冲味道”微信平台,对于“舌尖上的腾冲”的变迁、腾冲饮食业的发展,她有着深切的体会:“从吃饱到吃好,从单纯的满足于温饱到吃出文化吃出品味,不断地在发生变革。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里,新鲜的外来品种扑面而来,就连那些传统的食物也在不断地丰盈着自身的内涵,随之壮大起来。而我们,作为这场变革的旁观者和受惠者,也就在这样的变迁里慢慢长大。多年前吃新鲜海鲜对于一个边境县城而言,何其不易?而如今,腾冲天上、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通,让沿海与边城的距离随之缩短,新鲜海鲜再也不是个难事。与此同时,涌现出了鸵鸟、小耳朵猪、鳟鱼、鲟鱼、鳄鱼等各种新兴养殖业,赋予了食物观赏、体验、品尝等功能,人们在吃的同时还获得更大的认同感和幸福感。与儿时相比,如今的食物五彩斑斓、应有尽有,如一朵娇艳之花在人们的舌尖盛开。而正因为有了过去那种食物贫乏的记忆,让我们更加对如今这舌尖上的斑斓,对我们的时代涌起莫名的敬意。我们该庆幸欣逢盛世,庆幸生长在腾冲这个福地,每天可以享受到天南地北的美食,让舌尖的幸福牵动着全身心的幸福。舌尖上的腾冲,是一部岁月变迁的影像,默默见证着腾冲人的幸福如涓涓细水流淌在岁月之中!”
文:刘正凡

图:刘正凡 李黎王式庄尹志雄

编辑:赵珏

审稿:申美玲

更多精彩

腾冲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推广支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