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摄于2015年)

历经十余年的研究论证与施工建设,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将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自此,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世界瞩目的超级城市群。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建设规模庞大,施工环境复杂,其成功建设是桥梁工程的奇迹,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堪称“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珠海-香港陆路通行路线图

速读大桥

港珠澳大桥(下称“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工程由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政府共建共管。

大事记

2009年12月15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

2011年1月

岛隧工程正式动工。

2011年12月7日

东、西人工岛主体结构形成。

2012年7月

主体桥梁工程全面开工,包括3座通航孔桥(九洲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青州航道桥)及深、浅水区非通航孔桥。

2013年12月2日

大桥首片组合梁成功架设。

2014年1月19日

大桥首跨钢箱梁在深海区架设完成。

2015年9月6日

主体工程208座墩台全线完工。

2016年6月29日

江海桥合龙,标志着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摄于2016年6月2日)

2017年5月2日

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

2017年7月7日

海底沉管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2017年12月31日

大桥主体全线亮灯,标志着大桥具备通车条件。

2018年2月6日

大桥主体工程验收交付。

2018年9月18日

经过16级超强台风“山竹”洗礼后,大桥安然无恙。

历经风雨后的大桥(香港段)。

2018年9月28-30日

粤港澳三方共同对大桥主体工程、三地口岸及连接线举行联合试运行。

2018年10月24日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珠海连接线

全长13.4公里,是大桥与珠海相连的唯一通道。其中,拱北隧道是全球最大断面公路隧道,世界上首次采用“管幕冻结法”施工。拱北隧道暗挖段史无前例的“地下穿针”技术媲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飞行器对接的“太空穿针”技艺,被誉为“地下神九”,刷新数项世界纪录。

珠海连接线示意图

关键点 拱北隧道

拱北隧道下穿我国最繁忙的第一大陆路出入境口岸——拱北口岸,其管幕工程穿越地下一条仅30多米宽的狭长地带,高度相当于8层楼,施工难度极大。5年多的施工期内,确保了超过6亿人次和1.6亿车次的安全顺畅通关。

拱北口岸下方为富水地质,土壤没有支撑力,传统方法无用武之地。施工采用的“管幕冻结法”,其使用的管幕长度、面积和冻结规模均刷新了世界同类隧道的施工纪录。

大事记

2012年7月31日

珠海连接线动工。

2015年5月28日

拱北隧道管幕工程顺利完工。

为确保冻结圈成环,工程师精心验算确定在暗挖段两端各设一个冻结站,对管幕圈不间断实施控制冻结,日均耗电量近10万度。

工人正在“大冰桶”内施工。

2017年4月10日

拱北隧道贯通,意味着珠海连接线全线贯通。

2017年10月29日

利用冻结技术打造的拱北隧道完成了全部解冻工作。

2018年2月

拱北隧道全面建成。

建设完成后的拱北隧道。

珠澳口岸人工岛

大桥最早开工的项目,是大桥主体工程与珠海、澳门两地的衔接中心。珠海口岸是内地唯一的粤港澳三地互通、客货兼重的陆路口岸。根据粤港澳三地携手通关的特点,从空中俯瞰,建筑外形设计呈“如意”造型,寓意“一地三通,如意牵手”。

珠澳口岸人工岛组成示意图

大事记

2009年12月15日

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作为大桥的首个项目)正式动工。

2013年11月28日

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竣工。

2018年3月15日

澳门口岸管理区交付澳门。

建设完成后的珠澳口岸人工岛。

珠澳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模式,实行24小时通关。

港珠澳大桥桥头。

九洲航道桥

全长693米,为双塔钢混组合梁斜拉桥,采用塔、梁、墩固结体系。受机场航空限高122米的制约,两座“风帆”造型主塔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式安装,尚属国内首次。

关键点 主塔整体竖转提升

受澳门机场航空限高的影响,施工限高122米,而主塔高120米,常规吊装设备远高于桥塔本身。建设者创造性地采用上塔柱“整体竖转提升”方案,精确安装到位,属国内首次。

上塔柱竖转提升过程。钢结构上塔柱总重约970吨。

大事记

2012年10月12日

九洲航道桥“开锤”动工。

2014年6月28日

首片组合梁架设成功。

2015年5月11日

九洲航道桥扬起“双帆”。

建成后的九洲航道桥(摄于2018年5月19日)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

全长994米,为中央单索面三塔钢箱梁斜拉桥, 横穿广东珠江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大桥地标性景观三座“海豚”桥塔为全钢结构, “一次吊装到位”技术为国内首创,三座塔中属中塔最高最重。

关键点 神州第一吊

三座“海豚塔”经过严苛建造、车载登船、高难度“翻身”后,最终实现空中翻转,被称为“神州第一吊”。

“海豚塔”从翻身到空中翻转 “一次吊装到位”过程。

大事记

2013年2月3日

首根桩基顺利开钻。

2016年4月6日

首个边跨大节段钢箱梁吊装成功。长约128米,重约3516吨,是港珠澳大桥最重的钢箱梁。

2015年8月23日

首个“海豚”钢塔吊装成功。

2016年6月2日

三座“海豚塔”全部完成吊装。至此,大桥主体工程七座桥塔施工全部完工。

为保护施工区域的中华白海豚,团队对海域内1400多头白海豚进行了标识并摸清其生活习性,施工时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施工区白海豚数量在2016年时增加到2100头。

大桥附近海域,一只成年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摄于2018年8月7日)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示意图

2016年6月29日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段开焊,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青州航道桥

全长1150米,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是整座大桥中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一对 “中国结”桥塔寓意粤港澳三地“珠联璧合”、“亲密相联”。

大事记

2012年10月4日

钢管桩插打工程开工。

2013年4月25日

全桥钢管桩插打完成。

2015年1月

最高桥塔青州桥主塔封顶。

2015年5月14日

“中国结”吊装全部完成。

2016年4月

最后一片中跨合龙段钢箱梁安装完成,青州航道桥全线顺利合龙贯通。

完工后的“中国结”(摄于2018年3月)

亮灯后的“中国结”(摄于2018年7月18日)

西人工岛

为实现大桥桥隧转换,需要在海中填筑东、西两个人工岛。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工程中难度最大的工程,世界上首次使用“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实现“当年动工、当年成岛”。西岛为综合管理岛,主要用于大桥的指挥、监控、养护、办公。主体建筑共三层,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米。

由61个钢圆筒插入海底,固定于海床围成圈,中间填土形成。

大事记

2011年1月

岛隧工程正式动工。

圆筒在上海长兴岛制作完成后,海运到珠江口工地。

2011年5月15日

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西人工岛围护结构正式开始。

2011年9月11日

最后一个巨型钢圆筒插入海底。61个钢圆筒的振沉施工仅耗时4个月。

2012年3月3日

西人工岛海水抽吸工作已完成,正进行岛内回填砂施工。

2017年7月28日

西人工岛主体建筑顺利封顶。

建设中的西人工岛。主体建筑共三层,建筑高度为20.2米。

海底沉管隧道

全长5664米,海底沉管隧道连接东、西人工岛,是整个大桥工程的重中之重,是我国自主攻关建设的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在此之前,全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关键点 海底穿针

海底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隧道和一个最终接头组成。依次沉放E1至E29,E33至E30管节,最终接头位于E29和E30沉管之间。整个过程可谓是完成了33次“海底穿针”。

大事记

2013年5月6日

首节沉管E1与西人工岛对接成功,被称为“深海初吻”。

2017年5月2日

合拢段位于沉管E29、E30之间,重达6000吨的最后接头像“楔子”一样将海底隧道连为一体,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最终接头安装时海面上的情况。

最终接头安装时海面下的情况(效果图)。

海底隧道最终接头处。

海底隧道完成防水项目施工(摄于2017年12月18日)。

2017年7月7日

海底隧道正式贯通。

隧道入口设置了15米高的减光区域。

海底沉管隧道(摄于2018年9月3日)

东人工岛

出海底隧道后进入东人工岛。东岛为综合运营岛,主要功能为观光、旅游、服务、救援。主体建筑共有地下两层和地上四层,建筑总面积4万余平米。

由59个钢圆筒插入海底,固定于海床围成圈,中间填土形成。

大事记

2011年9月22日

东岛的首个钢圆筒振沉成功。首个钢圆筒高45.5米。

2011年12月7日

东岛的最后一个钢圆筒成功振沉。

逐渐成形的东人工岛

隧道出入口减光罩颇具设计感(摄于2018年7月30日)

香港连接线

全长12公里,连接大桥主桥至香港口岸,为双向三车道,包括海陆高架桥、隧道及地面道路。香港连接线比邻繁忙的香港机场,其隧道工程中,以机场快线下方的观景山隧道工程最为复杂艰巨。

香港连接线示意图

大事记

2012年5月31日

香港连接线开工。

2017年1月

香港连接线海上高架桥与港珠澳大桥连接。

海上高架桥段建设过程

香港机场附近的高架桥(摄于2017年2月)

陆上高架桥段(摄于2017年5月)

2017年5月18日

观景山隧道所有挖掘工作已完成,香港连接线全线贯通。

观景山隧道建造隧道衬砌

观景山隧道全线贯通(摄于2017年5月)。

观景山隧道东面入口(摄于2018年2月)

观景山隧道西面入口处的隧道通风楼(摄于2018年4月)

2018年1月中旬

香港连接线路面铺装及道路设施完工。

香港口岸人工岛

坐落于香港机场东北水域,是港珠澳三地的联运枢纽。工程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施工方采取包括以非疏浚施工法建造海堤及填海,以及在白海豚繁殖期间(5-6月)停止钻孔等措施来实施保护。旅检大楼是香港口岸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楼顶为呈波浪形设计的天幕,俨如延绵起伏的海浪,建筑面积达九万多平方米。

香港口岸人工岛示意图

关键点 非疏浚式填海

为减少填海对环境的影响,香港口岸填海工程首次引入非疏浚式填海设计,即工程没有挖走海床松软及可压缩淤泥层,而是利用多个巨型钢桶围住填海范围,再在钢桶围绕范围内填海,并利用加高填土挤压最底层淤泥,进行加固。

大事记

2011年12月14日

香港口岸填海工程动工。

2017年6月

巨型预制组件建造的旅检大楼天幕屋顶完成安装。

波浪形的旅检大楼 (摄于2017年7月)

车辆通关广场(摄于2018年3月)

旅检大楼内部 (摄于2018年4月)

香港口岸鸟瞰图(摄于2018年7月)

9年前,伶仃浩瀚,一片汪洋。

今天,长桥飞跨,霓虹映彩。

速度、活力、未来——港珠澳大桥带给人们众多期待。大桥所在的这片水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域之一。每天有4000多艘船舶进出,香港机场几乎每分钟都有航班起降。

港珠澳大桥为粤港澳三地搭建了最重要的骨架,正如布鲁克林大桥象征纽约湾区的崛起,港珠澳大桥必将见证粤港澳大湾区的跨越式发展。

文字、数据、视频来源: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官网、港珠澳大桥香港相关工程官网、新华社、央视等;图片来源:同上、视觉中国、东方IC


澎湃新闻

策划:薛晶 编辑:薛晶 陈建慧
设计:白浪 制图:龙慧 孙瑞 开发: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