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图上的宁波:东亚文都的历史足迹

徐春伟
2018-11-20 16:0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18年6月,经过4年多的编撰,古旧地图集《地图上的宁波》正式对外发行。这部地图集汇集了300幅与宁波有关的古旧地图和现代地图,跨越宋、元、明、清及近现代700多年历史;每幅地图配有简要说明文字。
全书分为“地雄东南(全国地图上的宁波、浙江省地图上的宁波)”、“域统山海(宁波古旧地图集和单幅地图)”、“境分乡邑(城区、县区、乡镇)”、“图呈万象(自然、经济等地图)”、“港通天下(西方人绘制的地图)”五个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地图集,宛如一幅历史长卷,呈现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禁让笔者想起一句哲言:“未来的种子深埋于过去之中(The seeds of the future lie buried in the past)”。

方志之乡

一般而言,最早的地区地图保存在地方志里。宁波地区现存最早的地图就是存于创自南宋宝庆二年(1226 年)、成于绍定元年(1228年)《宝庆四明志》。这套图有16幅,包括《府境》《罗城》《府治》和各县境、县治图。

南宋《宝庆四明志》罗城(府城)图

笔者搜寻到的彩版南宋《宝庆四明志》定(镇)海县境图

中国拥有数量浩繁、延续不断的地方历史文献——方志。汉朝时期,中国的第一部方志《越绝书》便在宁波所在的会稽郡诞生。现存宋代方志,全国总数不过28部,其中属于今浙江的就有15部,宁波有3部。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全靠人工传抄, 传抄者大都不会绘图, 因而在传抄中常常抄文舍图;而纯地图更容易损毁散佚。因此,保留至今的古地图很少。

宋代以后印刷术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兴修地方志也成了南方的传统。宋代两浙路的方志,常绘制地图附于舆地部分,或是在卷首增加地图。这样,一些古代地方地图因依托志书得以流传至今。

《宝庆四明志》保存的庆元(宁波)府属各县境图和县治图恰好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县境图和县治图,这套珍贵的地图便收录于《地图上的宁波》第二编“域统山海”之中。

南宋是宁波发展的黄金时期,绍熙五年(1194年)因宁宗幼时遥领明州观察使,以次年即位年号“庆元”为府名,升为庆元府。《宝庆四明志》中的府境图和府治图相当重要,明确了府治所在位置三江口和府城公署分布。古代地图虽然抽象,精确度无法和现代相比;但比起文字的表述,显然更为直观、形象,定位明确。对于古文献语焉不详或记载阙如的东西,有图为证,方便考证历史。否则,由于古今地名差异,很容易陷入误区。

《唐会要》记载:“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浙东观察使薛戎上言:明州(治)北临鄞江,城池卑隘,今请移明州于鄮县置,其旧城近南高处置县(治)。”这句话被后人理解成唐代的小溪(今鄞江镇)是州治,后来迁移到三江口。但考古过程中,鄞江镇至今未发现与古代城址相关的任何遗址。

《唐会要》的鄞江,其实是整个甬江水系。北临鄞江,指的是当时的慈溪江(今姚江)。一直到明代,屠本畯《甬东江北歌》也写道:“甬东北岸鄞江上,习习腥风五月繁”。这里的“甬东北岸”在鄞县定海(今镇海)县交界的江北岸,所临之江当为今甬江;而日本遣明史的文献也把今镇海段的甬江称作“鄞江”。

所以本书导论提到了这一最新的考证观点,“小溪镇从来就没有设置过任何县级以上的治所……821年,唐朝政府只是把(城里的)州治和县治交换了一下位置”。

遣明使笑云瑞欣的主要行程

另一套值得一提的方志地图是《嘉靖宁波府志》地图。《嘉靖宁波府志》修成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59年),为本郡鄞县人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编纂。随着嘉靖大倭患的爆发,明朝政府先后在宁波设立海道副使、浙直总兵等官职,本书《郡治图》和《定(镇)海县境图》内的公署正反应了这段抗倭史。

由于镇海处于诸蕃朝贡的官方第一站,可高配到正一品的浙直总兵府设置在镇海城内,到了万历年间,浙江巡抚也定驻镇海;而宁波府城内最高官员也只是正四品的海道副使,形成了有意思的府县倒挂现象。从地图中,也能品味出这段故事。

《嘉靖宁波府志》郡治(府城)图

《嘉靖宁波府志》定(镇)海县治图

家国记忆

《地图上的宁波》不仅浓缩了时间,还包含了空间。本书收集宁波地图为主,但不局限于此,比如第一编“地雄东南”分“全国地图上的宁波”和“浙江省地图上的宁波”,都收集了北宋到现代的20多张地图。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读者了解历朝历代宁波在全国、全省地图上的位置。

但收录范围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历朝历代的地图太多,一多就容易出现疏漏,漏下与宁波密切相关的地图,个别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地图。

比如,明朝嘉靖年间,浙直总督胡宗宪在主持东南抗倭时期,曾编有《筹海图编》,初刻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作为浙直总兵府、浙江巡抚府驻地的宁波(镇海),却没有收录此图。如果能收录,和《嘉靖宁波府志》地图便可以相互印证。

沿海山沙图定(镇)海县部分

又如《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也没有收录,本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由奉化人周世棠、孙海环编辑,日本大坂合资会社印刷、新学会社发行。《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在中国地图编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作为国人近代早期出版的大开本洋装地图集,它的制图理念和方法、地图设色和印刷、装帧等方面都代表了我国近代最高制图水平。遗憾的是,它的浙江分图也没有出现在《地图上的宁波》中。

《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 》浙江分图

另一个弊端,就是全国大图中很难展现宁波。本书的规格是260mm×370mm,而本书收集的地图都是高清、精美的地图,由于像素无法在如此之小的版面上展开,宁波会显得很小。于是,编者要么在古代地图中以方框形式给宁波做标记,要么在近现代地图中以放大镜的方式展现宁波。但如此一来,把地图的原貌破坏了,失去了地图的美感和整体性,降低了收藏价值。如本书附有光盘也可以弥补这个问题,可惜没有。

全国地图中多次出现的放大镜

家国记忆,有国也有家。本地图集不但收录了全国、全省地图,还有城市地图及乡镇地图。从本书第三编“境分乡邑”地图中,可以读出宁波市和宁波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的过程。

1958底,鄞县、镇海县撤县并入宁波市;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没有达到城市发展的要求,两者先后又在1961年和1963年恢复县建制。1959年《宁波市现状图》记载了这一短暂的历史时刻。然而,未来的种子深埋于过去之中,它也为宁波市扩大埋下了伏笔。1978年,镇海县再次并入宁波市;2002年,鄞县也并入宁波市。

1959年宁波市现状图
和宁波市一样,我们从地图集中也可以读出宁波城近代以来不断扩大的历程。本书收录的《宁郡地舆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最为详尽的宁波府城地图,约成于鸦片战争后的1846年—1850年,作者不详,现收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本图将城厢内的水陆交通要道都作了交代,又以透视法立体式详细地描绘了城内重要建筑,为同时期罕见的城郭地图。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鄞镇之交的江北岸被指定为洋人居住区,成为宁波最早近代化之地。到了1928年,宁波市成立之时,江北岸的建城区已经差不多和府城一样大了。

宁郡地舆图

笔者搜寻到的1929年宁波市全图

“境分乡邑”部分为了体现地方特色,收集了一些乡镇地图,但收集的乡镇不具有代表性,有民国最好的县级地图《民国镇海县志》地图中的乡镇地图却没收入。笔者个人认为,像本书这样比较重要的市级地图集,乡镇地图最好不要放进去,这样会冲淡主旨,还是单独出本乡镇古旧地图集为妥。

地名拼音

第五编“港通天下”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收集了16张由西方人绘制的宁波地图。

地图集的编者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本书反映了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在古代的对外交流中举足轻重。但笔者看来,本书的价值不限于此,它还给地图搜集爱好者指明了一些搜集地图的方向和方法。

以宁波为例,如果要搜集国内的古旧地图,得了解宁波的古名“明州”“庆元府”或是别名、雅称“四明”;同样的,你要搜集西方人绘画的中国古旧地图,得了解你所在的地区各个时期被西方人称作什么。

第一张收录的外文地图是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它因出版地而得名,被誉为“中世纪最好、最丰富完备的一幅世界地图”。14世纪,统治加泰罗尼亚的是阿拉贡王国。阿拉贡以航海与贸易为特点,所以十分重视航海图。亚伯拉罕·克莱斯克绘制了这幅中世纪欧洲航海图,文字为拉丁文,该图是当时了解东方的必备地图。在中国沿海有一个在Cansay(行在音译,即南宋故都杭州)附近的港口城市,叫Mingio,这便是指宁波故名“明州”的音译。

1375年 《加泰罗尼亚地图》中的Mingio

紧接着闻名欧洲的宁波外文名是葡萄牙文Liampo。Liampo其实是Niampo的转写,Niampo之名应该出现在1554年。 当年,意大利人拉穆西奥编辑出版了《航海与旅行丛书》,该书的地图中,Niampo被标在中国东海岸的陆地内侧,指的便是宁波城。

当时官话为nieng,鼻音ng为何变成m呢?由于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等罗曼语族文字,都是没有把ng作为鼻音的,不过它们 m在韵母后变成鼻化元音,编者便用它来表示ng,跟m本来的音值没有丝毫关系。

那么,声母n如何变成l的呢?Niampo变成Liampo,是葡萄牙人带来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左右,宁波辖下的双屿葡萄牙居留地逐渐形成。葡萄牙人占据双屿之后,把舟山群岛以及对岸的宁波沿海伸入海中的地带称为Liampo,后扩大到江南东部。此词应是从Niampo的音转,因为葡萄牙人先接触闽南人,而闽南语l、n混,Liampo便是闽南语的宁波音读。此词传到葡萄牙本土后,制图学家杜拉多甚至把江南很大部分误当作宁波。

1570年前后葡萄牙人杜拉多地图中的Liampo
另外收录的重要地图是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的浙江分图,它是早期欧洲人及来华传教士所绘制的中国地图当中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一本中国分省地图集。卫匡国根据官话时音为各地注音,在地图中修正了相当部分的错误地名。对于宁波的介绍,他是先从Liampo这个早期葡萄牙文词汇说起,并敏锐地指出,它与城市的本名有点出入;在他的笔下,宁波被赋予了Ningpo这一拉丁文名。随着地图在西方影响力的扩大,Ningpo这个概念为欧洲人所接受,名字从此基本固定下来。

1655年《中国新地图集》中的Ningpo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通商海关造册处印制了一部反映我国本世纪初全国邮电、邮政分布情况的大型地图集《大清邮政舆图》。浙江分图被收录于本书第一编 “浙江省地图上的宁波”中。此图背后的故事与宁波密切相关。

1892年,宁波领事馆翟理斯出版初版《华英字典》,“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确立。1906年春,上海举行的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决定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并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斯初版《华英字典》 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只是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它被称作“邮政式”拼音。这一地图集中用的正是“邮政式”拼音。

笔者收藏的1892年初版《华英字典》

《大清邮政舆图》宁波部分

1928年9月26日,国民政府公布自己的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但由于本身繁杂,加上负责对外交流的海关系统控制在英国赫德家族梅乐和(赫德外甥,赫德也是从宁波发迹)手中,根本无法撼动威妥玛拼音的地位。1930年慈溪县城(今慈城)火车站站牌名用的仍旧是邮政式拼音Tzeki。国语罗马字到抗战时几乎销声匿迹。1942年,民国版《浙江邮区舆图》依旧采用“邮政式”拼音。国家积弱贫困,本国的文化工具都无法正常开展应用,甚至国内官方层面也不使用。

1930年慈溪县城(今慈城)火车站站牌
1942年浙江邮区舆图存在大量用邮政式拼音标注的小地名

而到了1982年,汉语拼音被承认为汉字拉丁化转写的国际标准。本书导论指出:“(现代西方的宁波地图)所有地名都是根据汉语拼音来书写,而不是晚清及民国时期西方出版的地图那样,许多地名是一西方人的方式来命名……西方地图上宁波沿海地名翻译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翻译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主要遗憾

《地图上的宁波》使得曾经深藏馆阁、散佚全球的宁波古旧地图以一种精美清晰的形式集中出版,具有重要的档案价值、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为宁波历史地名、外语地名的了解和考证带来了方便,对地图爱好者搜索、寻找古旧地图也有借鉴意义。

但笔者还是感到一些遗憾,主要是地图解释过于简单,没有深挖其背后的故事。配图说明就单幅地图而介绍,没有将有关联的地图相联系。在国内地图方面,没有将1950年代以来宁波行政区划大调整纳入介绍,如历史上属于绍兴的余姚、属于台州的宁海何时划入宁波,慈溪县境的大变动等等。

在外文地图方面,由于没有对外文名的外文性质、地名来源以及对应中文语言(方言)进行考证和梳理,如Niampo、Liampo和Ningpo的来历。这样,寻找外文地图的指导功能被减弱了。此外,作为汉语拼音主要发源地的宁波,没有将世界儿童科普名作丁韪良的《地理书》、《地球图》中的宁波方言注音地图收录更是一大遗憾。

宁波市档案馆:《地图上的宁波》,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321页, 980.00元 
    责任编辑:彭珊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