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行漫记|这个上海干部扎进深山,成为贵州农民的卖菜书记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实习生 易佳颖
2019-01-01 08:3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两年间,原本“四体不勤”的上海援黔干部周灵,成了田间里的专家,农民口中的“卖菜书记”。拍摄:王国庆 剪辑:曾怡文(04:03)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反贫困的奇迹。这场与贫困的战斗,仍在朝着伟大目标前行,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以上海外援干部的视角,我们记录下历史性的变革时刻。广袤的土地上,承诺在兑现,愿望在结果。

刚到道真县时,上海援黔干部周灵做过很多规划,唯独卖菜这件事,他没敢想。

最初,他只是把滞销的蔬菜推销出去,但从此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并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之外,探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两年间,这个原本“四体不勤”的上海干部,成了田间里的专家,农民口中的“卖菜书记”。

他的经历也表明,一个兼具见识、意志和执行力的干部,可以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事业中,发挥怎样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阳溪镇就像个隐秘的蔬菜王国,崇山峻岭间种满了蔬菜,道真其他多个镇也是如此。  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卖菜

贵州最北端的道真县阳溪镇,人们踩着节点收割完菜,慢悠悠聊起天来。无需多虑,镇上会有专人把菜收走,卖到重庆或上海。

仅仅一年多前,这个小镇还在滞销的困扰中。暖冬提前催熟了花菜,大片大片伏在地里,眼瞅着出苔都无人收购。

那是2017年2月,周灵挂职道真县委副书记刚半年,这个此前没有任何农业经验的上海干部,开始帮着县里卖菜。

在卖菜事业的起点,他就展现出了创业者特有的那种执着劲。打了几十个电话,终于邀请到永辉超市华西大区负责人考察。

到了现场,地里没什么菜,他把人领到烤烟种植区,阳光照耀下,刚覆完膜的农田像银色的湖,一片接着一片,很是壮阔。满意这样的“种植规模”,永辉下了2000万的订单。

周灵经历了卖菜生涯最初的幸福。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高兴太早了,卖菜远非“采摘下来,送过去就完了”那样简单。

去往重庆的山路蜿蜒曲折,5月15日,第一车菜按计划抵达,周灵拨通了时任阳溪镇组织委员代立的电话,发现问题的严重,“没人管,也没人问怎么收款。”

他联系超市负责人,对方困惑他关心这样的小事,“我不操心,没人操心的,你快帮我问问。”他催促,开始意识到自己要为这项事业付出更多。

半小时后,那边回电反馈情况,先是夸奖了菜口感不错,但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的问题:有损耗,没经过挑拣,大小不均,部分发了黄斑霉斑……

听到中途,周灵拿出本子,一条条记,反而松了口气。和他清秀但不失棱角的外貌给人感觉一样,周灵温和性格中也有着坚韧的内核。他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阳溪镇田间,合作社的车来到田间收菜。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问题

从那个电话开始,周灵就像创业者踏入新行业一样,开始扎进深山,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

9月,他对接到上海的市场。路途遥远走量才能盈利,但山路窄峭,大车司机开到半路就跑了。他就找稍小的9.6米长的卡车,安排警车开道,最终顺利开上高速。

到达后发现的问题更严重。27小时的路程,菜热坏了一半,青椒全部腐烂。“亏了六万多块钱。”负责阳溪镇农业生产的代立一度泄了气,没信心发第二车。

周灵用行动鼓舞士气。第二次发车他赶到现场,指导先预冷8个小时,温度计插到菜心测到7摄氏度左右,再用泡沫箱加冰打包。他自己动手搬菜,要求装车时再裹好几床棉被。

这车的损耗率降到15%,让代立恢复了信心。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并非怕苦之人,但她说,自己刚开始就想完成任务,后来主动做很多事,是受到了周灵感染。

“他到这来那么辛苦,再偏远的角落都要去,为了什么?”这个34岁的基层女干部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道真人,真的是被鼓舞了。”

道真全县1.32万贫困人口,大多散落于山间角落,周灵大部分时间都在往乡下跑,回县里时总是星夜。带着一身疲倦,他常常瘫在座位上,一拐弯,四肢随着车的惯性摆动。联络员小陈看不下去,一天悄悄在他座位上放了个靠垫。

辛劳不会白费,问题在一个个解决。除了缺菜。开始给上海供菜的9月,正是高海拔的阳溪缺菜时。为了维护渠道,他们甚至去收过隔壁重庆黄莺乡的菜。

于是,周灵开始自己“种菜”。

周灵走在三桥镇的育苗大棚里。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种菜

刚到道真,周灵曾惊讶当地农事的落后。地有一块没一块空着,种的也只是白菜、玉米一类的作物。他们甚至没有育苗一类的概念。

这是小农经济下必然的逻辑。千百年来,当地农民依旧延续着胼手胝足的辛苦生活,没人有动力钻研现代农业技术。

也有大规模推向市场的尝试。最近的一次是两年前,福建客商过来种植了大片花菜,赶上花菜价格的高点,赚取了高昂利润。

阳溪镇党委书记韩忠伟回忆,有老板换掉POLO,开上路虎,搬进了宾馆常住。但当阳溪镇发动农民种下2000亩的花菜,迎来的却是那次大规模滞销,价格跌去九成。

很难说为什么事情总是如此。当地一位基层干部回忆,无论是2004年的天麻,还是2007年的菜椒,几千亩地种下去,“最后都伤了老百姓的心。”

有些尝试显然不切实际。当地曾发展土豆,但因为土质偏硬,长出来都变了形。草场茂盛,曾发展畜牧业,但山高而陡峭,“老鼠爬上去都要骨折”,最后潦草收场。

周灵相信商品蔬菜是正确的出路,当地森林覆盖率80%以上,良好生态成就了蔬菜的品质。每年冬季的大雪,既能温润土地,又保证了肥力。

为了赶在9月播下种子,周灵做了两件事。一是组织村民大会,讲市场和利润,第二是确定政府的最低收购价,“农民是不容许失败的。”

政府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验证,农民们再次被发动了起来。今天的阳溪镇就像个隐秘的蔬菜王国,高山峭壁间,凡是开垦出来的平地,几乎都种上了菜。

一年多来,代立见证了村民的变化。前一年走在田里,花菜仍显得稀疏,而今年已经没过双脚。去年冬天,一个村民整夜待在棚里,用铁硼烧了炭火,只为给“高脚苗”加温。

随着阳溪的一车车蔬菜流向重庆和上海,主导这场生产变革的周灵,也从分不清作物的“上海干部”,成为了当地农民口中的“卖菜书记”,知道花菜生长期需要折叶遮光这样的农业技术细节。

阳溪镇冷链中心,张雪翠为蔬菜贴上标签。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市场

至少目前来看,周灵领导的这场农业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卖菜收益非常可观,但人们给出的解释各不相同。

代立认为是有了固定销售渠道,也有当地干部觉得这得利于交通的改善,还有人突出政府财力的重要性,“以前定了收购价也实现不了。”

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决定性的。在周灵看来,真正的核心是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之后一切的生产环节都围绕此展开。

周灵清楚,道真交通区位和生产规模不具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必须走精品路线,尽可能获得溢价,才有足够收益。

刚开始卖菜,他跑了几趟重庆永辉,特地观察那些卖得更贵的菜,发现除了更稳定的品质,它们通常有着品牌和认证,以及更精美的包装。

回到道真,周灵立马请朋友设计品牌“道真果蔬”,在当地建起了包装生产线。为了更突出“绿色”,他在田里安装了摄像头,消费者扫扫二维码,就能追溯源头。

周灵出身财会专业,在上海长期做商务工作,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他算过,每颗花菜包膜、贴标签成本只需要一两分钱,单价却可以提高一两毛。

周灵将价格视作生产的指挥棒,每天早晚,他查看各大市场的蔬菜价格,贴到微信群,根据走势调整生产节奏。销售反馈到生产端,他吸取滞销教训,推行梯度化种植。

从小农经济走向市场,意味着生产的专业化。周灵倾力投入上海援助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冷链物流中心,几个镇都搭起了现代化的育苗大棚。

最具深远意义的,他和上海市农科院合作,引进了宝塔花菜这样的新品种,单价可以卖到五六块,远超传统作物。这也是“阳溪经验”最具潜力之处——不只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我没有佩服过一个人,但对周书记是发自内心佩服。”常年工作在基层的韩忠伟说,之前当地的合作社只是形式,是周灵真正把它运作了起来。

周灵将合作社当公司来运作。卖菜第一年,阳溪的合作社挣到了钱,拿出一部分利润装修办公室,周灵亲自从网上挑选家具,“像真正的公司一样装修”。

“以前我们都认为帮老百姓就是不赚钱的,其实不赚钱的事都不长久。”韩忠伟说,“周书记理论水平甩我们几条街了。”

周灵在三桥镇一家贫困户走访。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扶贫

倘若只是一个有关赚钱的故事,那发生在道真的这场变革也不会显得如此特别。真正令之与众不之处的,是故事的另一个主题——精准扶贫。

去年7月,41岁的阳溪村村民张雪翠成为阳溪镇冷链中心的分拣员,每小时能赚9元。加上家里几亩地田改种蔬菜,半年时间就攒下了六千块钱。

而这之前,这个身体瘦小的农民几乎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五口人全靠丈夫微薄的打工收入,两年前那场阑尾炎自付的几百块钱,让她心痛了好一阵。

在冷链中心见到周灵,她忍不住踱步上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正是后者,在阳溪真正建起村社一体的集体经济制度,在工作岗位上优先照顾了贫困户。

不仅如此,阳溪的贫困户可以申请“特惠贷”出借村集体,获得稳定的利息,而合作社每年利润的30%,也会分发给他们。

事实上,最初拿到订单时,周灵就希望直接帮助到当地农民,因此绕开了外来的大户,而和当地干部一路走访,甚至把农户床下的南瓜找了出来,折成现钱给到。

“大户主要目的是要赚钱,很少带上贫困户。”周灵说,集体经济要做的,是利用存量土地,带动大户没有带动的人群,“特别是贫困户。”

一年多的时间,阳溪的蔬菜产业帮助很多人脱离了贫困。截至2017年底,阳溪全镇共减少贫困人口354户1160人,2018年计划脱贫50户179人,全镇人均年收入提高到5000元以上。

做蔬菜产业前,周灵周末经常登上城市背面正在开发的景观山,俯瞰道真。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愿望

选择自己动手做产业,周灵付出了旁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身边的人都会提及,两年多来,周灵双鬓生出了白发,皱纹也添了许多,看起来老了许多。

43岁的周灵自己也时常感受到身体上的无力感,那是过去上海工作那么多年里,他不曾有过的感觉。

刚来道真时,他也不会想到如今的操劳。他是挂职干部,工作没那么多内容,晚上无需加班,县里的“常委楼”经常只有他的房间亮着。

每天晚上,周灵吃完晚饭会去散步,绕着县城走上一圈,正好约一万步。到了周末,他会绕过城角的加油站,登上城市背面正在开发的景观山,俯瞰道真。

但自从卖菜开始,周灵走上了艰难的开拓之路,而且在轻松和困难之间,他总是选择后者。

“既然来了,我就希望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能够对当地有益。”周灵这样剖析自己的心理。

事实上,他也始终愿意做更有挑战性,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当阳溪的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他依然没有止步于一个镇的示范,而是将经验推向道真全县。

阳溪镇阳溪社区的田间,周灵和代立在马路边交谈。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周灵坦言,集体经济可以层层整合资源,令销售这样的环节更具效率,但同时面临着管理和激励问题,阳溪成功的背后,是代立这样基层干部的勤劳付出。

代立回忆,去年有片占地150亩的种植基地,因为过高的人力成本亏损了十万,后来工资由计时改为计量,加之严格管理,才扭转局面。

周灵希望各个镇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路径。比如在一些镇,他就联合当地大户试点了混合制,“希望借力民营企业,来化解我们集体经济的薄弱环节。”

为此,他今年在道真县成立了专门的农业公司统筹全县的生产,同时赋予各镇负责对接和销售的权利,而各村则负责生产。

针对人才的紧缺,他提出了“千百十计划”,希望为道真培育1000名职业农民、100名农技骨干和蔬菜经纪人,建设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基地。

还有半年回上海,周灵最大的愿望是即使没有了他,道真的蔬菜仍可以继续走向全国,帮助世代长居于此的农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这场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改革,将由时间来检验成效。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