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位报纸文化编辑给孩子们上了几堂不一样的历史课

少言行记管家 / “少言行记”微信公号
2018-12-07 09:32
亲子学堂 >
字号

编者按:“少言行记管家”是某报纸文化专刊编辑,多年的历史人文调查、采访,让她爱上了历史。一次和几位老同学的兵马俑行的讲解,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随后邀请她到西安某高中,给十来个学生上历史课。她的历史课跟其他老师的历史课不大一样。以下是她上课的心得。

由于某个机缘,我成了一名业余历史讲师,给十来个青春期的孩子讲了11节历史课。从公元1600年开始到二战,中国及世界(主要是欧洲)的近代史。现在,先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得失。后续,也许会将这11节课分章节写出我对历史的心得。

这篇文章关于青春期的孩子,就用了女儿阳阳画的几张插画和橡皮章,刚好她今年也是15岁了。孩子的画里有广阔的世界,不要给他们的世界建立篱笆和边界。

这是怎样的历史课?

传统的教育也许更多关注在传授知识和技巧上,因为这样教,在考试中更便于衡量孩子所学。考试的方法反过来又影响教学的方式。然而,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以及这些知识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影响,关注得太少。

因此,我尝试着在课堂用一半一半的时间去开展两个内容,一半是讲必要的历史知识,另一半是,让孩子运用这些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阐述和辩论的过程中,明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孩子从历史课中得到了什么?

他们认识到的是——世界的复杂性。这个世界从古到今的样貌,政治上的得失,没有过完美。从这一个层面去了解历史,孩子们更能体会到历史对个体与今天的意义。

他们学到的是——对事物的判断力。在这些课堂中,没有人告诉孩子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只有历史场景的呈现,是与非都在他们的课堂讨论中逐渐形成。在讨论中,孩子们列举的因素越多,越发现不能简单地非议某个人物或事件,更不能轻信世俗的评判。

他们得到的最重要的是——独立的人格。有了独立思考的判断力,他们将不会听信别人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如在第一节课“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英国的马戈尔尼访华团,另一组孩子扮演乾隆的朝廷。使团提出陛见皇上的事,解决关于公平透明的关税问题,以及要求多开通商口岸,朝廷却提出使者要向皇帝行跪拜礼才能陛见。两组孩子分头准备了,按课堂讨论的要求,分别列出一二三四五……能站得住脚的理由,双方热火朝天地模拟四百年前的外交“谈判”。

在这次“谈判”实战中,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当时的观念仍停留在中世纪,而彼时的英国已经是大航海时代最后的赢家、工业革命第一个霸主。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伏笔。正是这一观念上的自大与落后,导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新上台的慈禧和恭亲王才开始研究海权与国际法,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历史的因果规律

在这些课程中,我注重并不断向同学们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所有事件都有产生他们的因,也都会结出一个果来,接着去影响后续的事件,一直影响到今天。脑子里有了这样一条连贯的线,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不再困难,应付会考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简单地将它们串连起来,历史的时间线便有逻辑有因果地呈现出来。

孩子比想像的更成熟

这十一节历史课,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从课堂前半部分他们听讲时的认真与关注度,及不断插话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可以看出。课堂后半部分的讨论更是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时候。有的同学一开课就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呀?”有的同学意犹未尽,回到家后又跟爸爸一起讨论当天的作业——中国历代改革变法的得失。

第二天,这位同学在课后问我,他和他爸觉得商鞅变法和刚刚发生40年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老师你觉得是吗?孩子能从近代史的课堂看到更古老的先秦变法,并联系到今天发生的改革,这就是他思维在时间上的拓展,具有了一定广度。

又有一个孩子在“宗教改革”课堂上讨论“信仰是什么?”的时候,他谈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问题,这是孩子利用历史课在跨界思考哲学问题,思维有了一定的深度。历史,恰恰是能够激发孩子们思维的各种向度,理解世界最好的工具。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本来就是孩子们天生具备的东西,青春期的苦恼恰恰是这些深维度的思考被压抑的表现。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合法的平台,释放出脑子里的想法,参与世界的建构,向外界表达:“我在这里,我思考着,不要小看我。”

看了达利的画,她画了这张画。她最近常说,达利说过“第一个把姑娘的脸比做花朵的人是天才,而第二个就是白痴。”这匹达利之马又做何解释呢?她又说:“我的创造力已经被无情地扼杀了,唉,这也是没办法。”

在同学的作业中,我也看到另一个问题:书面表达远不如口头表达流畅自如。长期以来,我们孩子的书面文章被要求写得规规矩矩,使用些好词好句,孩子们被完美的修辞吓住了,一提笔写东西就紧张,就在肚里搜索那些听得最多的陈词滥调。

在我的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说话的口气写作业,绝对不要抄百度的解释,因为老师是编辑出身一眼就能看见哪一段是百度的。只要是自己说出来的话就是最有价值的,我鼓励他们将口语写下来,这样才可能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如他们在讨论中那幅活灵活现的样子。所以,几乎每节课后都有一道思考题,让孩子们尽量写成小文章,表达观点。

然而,写作的熟练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不能在短短两周零一天的时间里提高。所以,最后来看,孩子们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还有很大差距。这些谈历史的小文章希望孩子们在课程结束后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注:文章对原文做了部分删减。原文标题《我的11节历史课(1)| 读史》)

    责任编辑:杨思超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