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革开放40年,历数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2018-12-09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人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2.77岁提高到83.37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积极应对“甲肝”,成功抗击“非典”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全国率先消除血吸虫、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疟疾等疾病;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72家;在全国首创医联体、家庭医生制度、“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为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创下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之基。

为全面回顾40年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与文汇报社联合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推选活动。活动经过基层推荐申报、入围项目遴选、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多个环节,最终推选产生了“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它们是:

1、上海成功抗击“非典”等传染病,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1988年“甲肝”,上海全城动员,积极防控。2003年“非典”,上海周密部署、防治有序,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和国务院督查组3次督查。2013年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上海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和流感流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

2、上海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医联体

2010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医联体改革工作,瑞金-卢湾、新华-崇明两个区域医联体试点相继启动。经多年实践,本市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已组建医联体50余个。“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覆盖全市,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实现用药、诊疗、培训标准化,获中央充分肯定;

3、上海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上海走过了20年“强基层”之路,1997年起连续13年建设,投入18.6亿元,建立覆盖全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1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至2017年6月,家庭医生制度2.0版覆盖全市,600多万市民有了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先预约转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等配套措施相继惠及。

4、上海大力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2006年,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开业,成为沪上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2012年,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华山北院、市六东院相继开业,新华崇明分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中山青浦分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也不断提升能级,对缓解郊区居民就医困难并辐射长三角发挥积极作用。

5、上海大力加强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积极推进康复医院转型

上海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护理站、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为三大托底,老年医学专科和区域老年医疗中心为两大支撑,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为一大引领的“3—2—1”三级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2014年,全国卫生系统首家由二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整体转型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正式成立,补齐了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康复医疗的短板。

6、上海倾情支援七省区市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上海卫生系统秉承大爱无疆、医者仁心,按照“中央要求、当地需求、上海所能”的原则,持续精准施策,对口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云南、贵州遵义、青海果洛、湖北夷陵、重庆万州等七省区市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全国推广。

7、上海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率先开展控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改革开放初,上海以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普及,消灭血吸虫病并持续巩固成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发生与流行,成功推动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培养健康生活理念。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在特大型城市开展国家卫生区建设,并首先实现建成区全覆盖。2003年,上海全面启动特大型城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前瞻践行“健康融入万策”理念。上海1986年创造性地设置4月15日为全市“劝阻吸烟日”,1994年出台控烟行政规章,2010年施行《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2017年《控烟条例》修正案贯彻实施,上海“屋檐底下全面禁烟”时代到来,场所吸烟发生率降至16.3%,上海市政府被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8、上海持续打造学科人才高地,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1989年,设立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银蛇奖。1994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学科人才建设计划,临床医学等11个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等16个优势学科全国领先,肿瘤免疫与癌基因组学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瑞金医院郑民华在全国率先运用腹腔镜技术,将微创的火种带到中国,使“微创比例”成为衡量外科学科先进性的客观指标之一,市六医院全球首创自体肋软骨移植技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王正敏院士带领下,在国内首先建立现代功能耳外科体系,自主研发转化国产首型多道人工耳蜗,极大减轻患者负担。

9、上海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上海妇幼健康已持续12年达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37岁,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上海率先在国际上设立妇幼生命救治网,即“5+6”市级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在国内率先发布儿童、妇女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两个专项规划,全覆盖构建五大儿科联合体、“两癌”疾病筛查等健康服务网。

10、上海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推广

上海2010年率先推行“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全市性“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的公共平台,从制度上保证了临床医师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至2018年上半年,共有1.3万余名住院医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其中1500余名全科医师全部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高票当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医改新举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

11、上海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上海2001年创造性地提出: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为载体,全面推进中医药继承、发展和创新。龙华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并迅速在本市和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目前,本市共建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63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形成一支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高水平队伍。200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落户上海,确立了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目前已有39个成员国和7个工作组,并已发布31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实现中医药国际标准“零的突破”。

12、上海在全国首创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

1996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联合创建“上海市中小学生、婴幼儿住院医疗互助基金”。22年来,每年有220余万名少儿参保,参保率达98%,其中包括约70万名的非沪籍少儿,打破“城市与农村”、“户籍与非户籍”两个“二元结构”,被广大家长称为“生命绿卡”。

13、上海“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深远,全面破除“以药养医”

上世纪90年代,为遏制过快增长的卫生费用,上海在全国首次提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以创新医院运行机制,把有限的卫生费用花在刀刃上。进入21世纪,上海延续“总控”政策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公立医院药品价格零加成,挤出药价虚高“水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同时,上海“四轮驱动”,探索药品采购“质量优先、以量换价”,严控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

14、援外医疗搭建中非友谊之桥,海外中医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1963年,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上海选派了3名专家参与医疗队组建工作,由此开启上海援外医疗历史。自1975年起,上海承担了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遣医疗队员1748人次,驻扎当地艰苦边远地区, 开展医疗诊治近600万人次。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捷克赫克医院合作共建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于2015年成立,成为中东欧地区第一个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中医医疗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在马耳他、泰国、美国、毛里求斯先后建立中医中心,摩洛哥中医中心也进入筹建阶段。

15、上海建成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经历40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救护车总量达816辆,约每3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全市拥有急救分站157个,平均覆盖半径约为3.6公里。自2018年4月开通“962120”康复出院专线后,院前急救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降至12分钟,为历史最好水平。

16、上海在全国开创疾病预防、卫生监管改革先河,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

上海在全国率先消除血吸虫、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疟疾等疾病,率先建立“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体系”。1996年上海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卫生监督机构、2001年起实施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走出一条综合监管的专业卫生监督执法道路。为百姓健康医疗打造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在全国最早开展质量控制中心建设,率先建立专业监管最全面、质控标准最完备、医疗机构覆盖最广的医疗质控体系。63个市质控中心、285个区质控小组,监管5000余家医疗机构。

17、上海健康信息化助力医改、惠及百姓

“上海健康信息网”经7年探索与优化,已建成“1+1+16”(1个市平台、1个医联平台和16个区平台)的市、区两级平台,汇聚超过10亿份的门急诊诊疗记录和超过1600万份出院病人的海量数据,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区。

18、上海开创全国“医研产”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中国“智”造,攻克重大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主持研制了国际首个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樊嘉院士团队研发的两项全球首例(试剂盒与检测系统)让肝癌无所遁形。医院多个科室携手“上海联影”,致力于研发国产医疗设备领域的“C919”,结合临床应用,使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在国际市场积极拓展。瑞金医院王振义及其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一门四院士”创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方案被国际公认为“上海方案”。历经八年艰辛实验,王振义院士找到全反式维甲酸这一药物,并在临床应用成功。

19、上海推动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申城

1998年,上海市政府与世界健康基金会合作成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科医联体建设,率先建立妇幼保健中心。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组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成为上海首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一批临床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福泽儿童。

20、上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用电视纪实手段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健康演说家》《本草中华》《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听·院长说》,上海相继推出多部“全国首创”医疗主题纪实电视作品,实现收视率多次同时段全国第一、视频点击量达数亿人次、豆瓣网评分9.7分等骄人记录。

    责任编辑:李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