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 | 有一百种方式去冒险

2019-01-20 20: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Melissa

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与Lonely Planet合作推出的“年度冒险旅行书”奖项,不久前公布入围名单。6本上榜书籍,从骑行、登山、冲浪、独木舟漂流等多个面向展现探索世界的维度与可能性。对于极力想要摆脱传统旅行媒介、走得更远更久更自由自在的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有必要收入囊中的参考指南。

《阿拉伯:徒步穿越中东之心》| 莱维森·伍德

Arabia: A Journey Through the Heart of the Middle East | Levison Wood

伞兵出身的跨界旅行作家莱维森·伍德可以说是爱德华·斯坦福旅行写作奖的老朋友了。他的前两本书,《喜马拉雅山间行走》、《东方的地平线》都曾进入“年度冒险旅行书”入围名单,而在今年,这位胆识过人、体能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探险者再度带来了一本以脚步丈量世界的新作《阿拉伯:徒步穿越中东之心》。书中记录了他在四个月时间内,徒步8千英里,周游于13个阿拉伯国家的体验和洞见。

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嬉闹冒险。叙利亚内战愈演愈烈,伊拉克陷入自相残杀的教派内战之中,“伊斯兰国”的残余势力仍在作祟,基地组织在也门南部肆意妄为,再加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不断升级的武装斗争,都让人怀疑这样危机四伏的行程是否需要人豁出命去才能完成?

事实是,莱维森·伍德的风格一贯如此。在之前的几场徒步旅行中,我们几次目睹死神打他身边擦肩而过的情形——在喜马拉雅山区,他驾驶的越野车从悬崖上坠落,险些丧命;沿着尼罗河探险时,高温和缺水让同行者马特·鲍尔中暑身亡。而在眼前的这本书里同样记录了各种生死博弈的场面,抢劫、交火、洪水、沼泽,来自野生动物和恐怖分子的威胁等等,可是这些又都不足以令作者放弃对路上生活的沉迷,一次次进入那些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在险恶的气候与地理中跋涉。

作者莱维森·伍德近照

客观地说,莱维森·伍德的军人背景和野外生存经验,决定了这只是一本猎奇向的旅行文学——我们可能会读到作者坐在坦克车内,与伊朗政府支持下的什叶派哈什德 ·沙比亚民兵一起驱逐极“伊斯兰国”的顽固分子,诸如此类的戏剧化场景。但如果指望一般旅行者能从这样的叙述中获得借鉴和参考价值的话,就太过天真了。好在,作者还算是负责任地给那些想要前往中东地区的旅行者留下一些建议,“时刻保持警惕,对道路的安全性有所警觉,要有外交手腕,不要轻易对人发脾气,用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形势的好坏。” 他还建议随身携带香烟——即使一个人不吸烟。“在这一类的目的地,你会有较大概率遇上警卫、民兵、叛军之类的武装势力,递上一包香烟是打破僵局的好方法。”

《环游世界80天:我的长距离骑行冒险》| 马克·博蒙特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My World Record Breaking Adventure | Mark Beaumont

34岁的英国小伙马克·博蒙特在2017年夏天,从巴黎凯旋门出发,用79时间骑行2.9万公里,绕地球一周后重返巴黎,刷新了自行车环游世界的吉尼斯纪录。这本书讲述的便是此次耐力冒险的全过程。

马克的旅行进程从跨越欧亚大陆开始,之后横穿大洋洲、北美洲,最后重返欧洲,在里斯本着陆,向着巴黎做最后冲刺。跟凡尔纳《环游世界80天》的故事桥段有相同也有不同,这里虽然没有火车、汽船、热气球等交通工具辅助,但我们的主人公仍需要借助于飞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其余的路程则是在狭窄的自行车座上完成,这意味着他每天需要花16个小时间骑行386公里,而每晚只能睡不到5个小时。

一路上,马克也遇到了诸多阻碍和挑战,它们让这段旅行记录读起来更显惊心动魄。强逆风、零下的低温天气、森林火灾,自行车摔坏三次,牙齿断裂,肘部受伤……最大的困难和挑战仍来于内心,用他的话说,这是身心双方面的严峻考验,只有依靠勇气和坚忍才能化解。

《育空之王:寻找奇努克鲑鱼的河流之旅》| 亚当·韦茅斯著

Kings of The Yukon: A River Journey in Search of the Chinook by Adam Weymouth

育空河起始于加拿大落基山脉北部,向着西北方的育空高原流动,随后跨过国境线进入阿拉斯加,汇入白令海峡。这里是世界上最壮观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鲑鱼洄游的目击地,每逢夏天,数以万计的体型巨大的国王鲑鱼(又名奇努克鲑鱼)从太平洋深处出发,依靠嗅觉辨识方向,逆流回到海拔一千米的育空河源头,在这里产卵、死亡。对于育空地区的原住民群体来说,国王鲑鱼不仅仅是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是生命循环的象征——游牧者以家庭为单位在河道的黄金地段集结、扎起营帐,用整个夏季捕捉、熏制鲑鱼,从而为接下来的冬天做储存补给。可惜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平和、欢快的游牧生活场景已经不再多见,而国王鲑鱼也在过度捕捞、水坝建设以及沿岸植被破坏的影响下,数量锐减,迎来了种群危机。

在这本书里,亚当·韦茅斯讲述了自己划着独木舟,沿着水道游弋3200公里,追踪国王鲑鱼的旅程。鲑鱼的生活轨迹串起了河流上游的特林吉特人(Tlingit),灰熊、水獭、狼獾、猞猁、云杉树与桦树的命运,编织成一张海洋、森林、人与动物交互影响、制衡的神奇生态网。书中道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事实,比如说,冬眠前灰熊捕获的鲑鱼数量将直接影响它们明年春天产下幼崽的数量,而鲑鱼从海洋携带来的碳、氮、磷和脂肪,随着它们在产卵期结束后死亡而回归土壤,散布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继而让我们得以可以从森林的繁殖力推知鲑鱼的繁殖力。

同样令人动容的可能还有书中提到的育空地区的原住民生活困境。以鲑鱼的洄流来标记季节,已经是延续数代的传统,固定渔网、建造烟熏室、切割鱼片、储存鱼干,这些特林吉特人独有的民俗符号将有可能无法传承到下一代——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渔获也会成为鲑鱼种群重建的阻力。早于两国针对国王鲑鱼颁布禁令之前的18年前,也就是在1997年,特林吉特人已经自发地停止了捕捞活动。如今,他们的孩子们正在学习使用购买来的冰鲜鲑鱼制作熏鱼和鱼干。

《秘密冲浪者》| 伊恩·盖特利

The Secret Surfer | Iain Gately

英国作家伊恩·盖特利写过好几本物质史相关著作,眼前的这本《秘密冲浪者》却是基于个人生活素材写成的——年过五十之后,一场髋关节置换手术让作者突如其来地意识到追求梦想的迫切性,尽管术后恢复期还没过,他已经决意带着冲浪板走向康沃尔、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等地海滩,寻找那些被冲浪者们视为最高理想的“空心浪”。

“空心浪”指的是一个瞬息即逝的回旋空间,巨大的浪头在展开浪花的过程中,形成厚厚的空心卷,若是冲浪者如果技术够高或者够幸运的话,可以在这个回旋空间里停留5秒、15秒,至多30秒,直到浪花在身后闭合。这也是作者在长达十二年的冲浪生活里一直可遇而不可求的瞬间。

相较于坊间常见的旅行书,《秘密冲浪者》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风格都给人以异类的感觉,封底的荐语上写着“孤独症、强迫症患者和怪癖中年人可以一读”的字样,更是加重了这一印象。不过,也有很多读者觉得它只是一个正经八百的励志故事,不论盖特利的挑战是以成功还是以失败告终,都在意在提醒人们人生不到最后关头不可轻言放弃。换句话说,拥有梦想的人不做选择题,他们只做证明题。

《向上:我的珠峰登顶之路》| 本·福格尔、玛丽娜·福格尔

Up: My Life’s Journey to the Top of Everest | Ben Fogel、Marina Fogle

珠峰商业探险活动的繁荣常使人误解其攀登难度正在逐年下降,事实果真如此吗?看完这个以夫妇二人双重视角叙述的真实故事,读者可能不再会想当然地以为八千米死亡区的跌宕曲折、险象环生只是攀登者的“脑洞”。对于那些参加过高海拔登山活动的人而言,真实的登山体验就像书中叙述的那样,平静表象下暗流汹涌,前路上充满了未知和惊奇,而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对攀登者自立、决断、应变能力和责任感提出的挑战。

今年4月份,来自英国的新闻主播兼冒险家本·福格尔,连同奥运会自行车竞速金牌得主维多利亚·彭德尔顿、登山运动员肯顿·库尔顿组成了一支三人小分队,挑战世界之巅。这本书是他们为期七周的探险之旅的全记录。书中对于风景、声音、气味的描写细腻生动,很有现场感,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享山岳之美,讲述攀登行为赋予灵魂的意义的同时,作者也触及了日益严峻的高山环保问题,呼吁登山者践行“零垃圾”的方式保护这片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间净土。

《与流浪狗露西一起旅行》| 伊莎贝·霍尔姆斯

Me, My Bike and a Street Dog Called Lucy | Ishbel Holmes

人和动物之间的缘分,很多时候无法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譬如,这个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在英国寄养家庭长大的伊朗女孩伊莎贝,一只名叫露西的残疾流浪狗,两者的相遇似乎就是为了证明某种宿命般的纽带关系确实存在而存在的。一个深陷在伤痕累累、无家可归的童年记忆里,内心筑起高高的围墙,对世界充满警觉和怀疑;另一个身体里有三十多枚弹片,臀部、腿部多处骨伤,一只爪子完全被毁,却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依旧乐观友善。当这样的两个主人公在公路上偶遇且结为旅伴之后,她们很快成为彼此的依靠和慰籍也就不难理解了。

伊莎贝和露西的冒险从土耳其开始,一直延续到一千六百公里外的叙利亚边境。伊莎贝一开始只是抱着漫无目的的游荡心态在骑行,但随着与露西朝夕相处的时间不断延长,她开始拍照、写博客、做讲座,也利用旅行的间隙,参加不同城市流浪犬收容所及救援团体的志愿者工作,分享自己从露西身上获得的启发与力量。坦白说,这就是一个讲述一人一狗如何互相治愈的故事。

伊莎贝和露西在路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