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历元旦明明还没入春,为何被称为“春节”?

徐春伟
2019-02-04 10:0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和全球华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一直受我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如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朝鲜和越南等国也将农历新年视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节在公历的1、2月份,以我国的气候,除南方极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冬季,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零下冰冻天。那么,为何将处于冬季的农历新年取名为“春节”呢?

民国才有“春节”

其实,现代意义上“春节”这一概念出现得很晚,是民国初年才有的。农历正月初一古称“新年”“元旦”“岁首”,正规场合一般称“元旦”,俗称“过年”“过新年”,是汉族传统四大节日之首。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写道:“正月朔,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元”指“始”;“旦”则解释为:“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旦”是个会意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

“旦”字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帝王刷存在感改元,朝代刷存在感改历。春秋以来,为了否决前代,我国许多诸侯和帝王都进行了改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改用《颛顼历(古六历之一,系托古)》,以十月为岁首。汉初并未改历,后为纠正颛顼历的错误和树立汉朝权威,汉武帝下令制订了《太初历》,改用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天官书》因此明言:“正月旦,王者岁首。”

这种伎俩也被后世沿用,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一日,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史称“永安建制”。为了对清朝“正朔”进行公然否定,洪秀全正式颁行了冯云山所创制的新历《太平天历》,以立春为岁首。“天历”颁行最大的考量是出于政治方面,将流传两千多年的农历视作“妖历”,严禁人民过农历新年。它实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即清咸丰元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乙未,1852年2月3日。

上书太平天国年号的营业执照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时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此,“元旦”不再是正月初一的名称,变成了西历新年的称呼。次日,为了表示和旧时代决裂,他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各省份都督鉴:中华民国即日起改用阳历,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经各省份代表团决议,特由本总统颁行。订于在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也就是说,“元旦”一词系中国原产,并已沿用数千年;但现代意义上的“元旦”其实是孙中山定的,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无独有偶,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表示脱离旧时代,采取“脱亚入欧”政策。1872年12月3日,日本改用西历,规定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起废除农历,并曾禁止民间庆祝农历元旦。新年也随之改为西历1月1日。

明治初寺庙过旧历新年的日本人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起初一度规定新年、元宵、端午节、七夕、重阳等农历传统节日,一律改成按阳历对应的日子过(日本就是如此操作)。但数千年习俗又岂是一朝可以改易的,民间仍然按照传统沿用农历,在正月初一过元旦。从鲁迅日记可知,民众并不接受“新元旦”,而习惯于“旧元旦”。1913 年2月6日,“旧历元旦也。午后即散部(步)往琉璃厂,诸店悉闭。”

1913年1月21日,为了顺应民意,北洋政府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递交了《呈拟规定四节由》。文称:“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袁世凯阅后,全部同意:“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23日,内务部要求各地顺应民意,尊重社会风俗习惯,以西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就是“元旦”被改名“春节”的由来。

《呈拟规定四节由》

冬季的“元旦”何以被称为“春节”

那么,朱启钤为何将处于冬季的“元旦”改名“春节”呢?这就要研究下“春节”的“春”是什么涵义了。如今,我们所理解的“春”一般指春季。西历3月起,太阳直射角度开始倾向北半球,因而气温开始升高。根据2012年出台的标准,春季的划分指标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气象学上入春的标准是当滑动平均气温连续5天(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就是5天的平均气温之和再除以5)大于等于10℃,则从计算这5个滑动值所对应的9天实测日(滑动平均气温值是以当天和前4天这5个数据为一组求取的平均值,要确定入春时间至少需要9天的气温数据)平均气温数据中,选取第一个达到入春指标的日期,作为春季起始日。春节那天距离入春的标准远着呢——可见“春节”的“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春季。从气候学上来说,我国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底入春;华北地区4月初入春;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下旬入春;只有在华南地区,立春节气可以作为春天的开始。

我国春季平均开始日期分布图

那么,“春节”的“春”是否指立春呢?《史记·天官书》也曾提到:“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四时”指四季,立春是四季的开始。此书的观点指是二十四节气意义中的春季,即从立春开始到立夏的前一日。“春节”的“春”是否指“春节”与立春日期相近呢?显然也不是,乙巳年春节在1966年1月21日,只比大寒晚一天;乙丑年春节在1985年2月20日,比雨水(19日)还晚一天。

至于天文学意义上的春季,是从春分(一般是西历3月20日或21日)开始到夏至结束,这与春节的日子更遥远了。

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成因图

“春节”的“春”确实是春季的意思,不过这个春季是农历意义上的春季。儒学经典名著《礼记》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并由西汉刘向、戴德、戴圣增减编辑。其中有一篇《月令第六》,它按照一个12个月和年中,记述了政府的祭祀礼仪和禁令。它将12个月分别记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年中祭祀”“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伯(女为孟)、仲、叔、季是先秦常见的排序法,按上文所述,孟春、仲春、季春分别是正月、二月和三月。理解了这一点知识,也方便我们了解古籍或古碑文的形成时间,如下图石碑应该是天启五年二月初一(天启乙丑岁仲春吉旦)所立。

明浙江总兵何斌臣 “撑半壁天”碑

《月令第六》孟春月出现了“元日”一词,第一天便是农历元旦(元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这更说明了春节的“春”是孟春,“春节”源于孟春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保留民初名称,以西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不过,将“元旦”之名给了西历1月1日,并将旧“元旦”改名“春节”,也未解决所有矛盾;“元旦”对应的“元宵”仍旧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本由于将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按西历过,产生了更矛盾的现象。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在日本被称作女孩子的“桃花节”,改成西历3月3日后,哪里去看桃花。

不过,仍有汉字文化圈国家保留了农历新年原有的涵义。与中国大陆一样,韩国的新年(韩语:설날)一般指旧正(韩语:구정),而非西历新年。而越南更是保留了原来的名称,叫做元旦节(越南语:節元旦/Tết Nguyên Đán)。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