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曹三桃:我在保健站的工作经历

2019-01-29 2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上海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走向山村,生产军工,一呆就是十余年。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医疗卫生是“小三线”工厂后勤的重要保障,考验着医生的技术和经验。今天带来原上海胜利水泥厂保健站医生曹三桃的口述访谈,听他讲述在胜利水泥厂的工作经历。

口述:曹三桃(原胜利水泥厂保健站外科医生)

采访:陈莹颖(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整理:陈莹颖

时间:2018年12月6日

地点:上海新侨酒店

我是1976年6月去的后方,去的时候是中专生,上海建工局职工医院卫校毕业。胜利厂保健站医生很多的,里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中医科、注射室、检验科、药房等,还有专门的观察病房,有12-14个床位,用于观察吊盐水、发烧等病人,这个住呢是不多的,一般是三四天、两三天。

我们当时医务室有两层标准楼房,一共有33个医务人员,这个团队是很强的。一般性常规小手术我们做,比如说工伤、清创缝合、囊肿切除、脂肪瘤等。一般性手术,比如说阑尾炎等外科手术,我们就转到宁国的古田医院,就是现在叫的仁济医院包建的,后来我还在后方古田医院待过一年。

水泥厂主要都是一些常见病。我们外科主要是常规的腹痛、腰腿痛,特别是是腰腿痛比较多一些。还有就是外伤,外伤主要是清创缝合。我们外科处理的比较多,因为我们没有专门的皮肤科,还有皮肤科毛病,也是算外科的,比如说皮肤瘙痒、皮肤发荨麻疹、带状疱疹,还有皮肤溃烂。当时比较多的还有就是内痔外痔,痔疮出血当时很多的,我们医生也不怕脏,要给他检查,不像现在叫直肠癌之类,我们当时要检查出来就给他转院。像一般比较多的,外痔出血,我们还有给他做简单的结扎。清创缝合就最多了,比如说在车间里压的、机器碰的,还有就是不小心摔的,我们碰到的骨折病人很多的,一般的轻微性骨折,能当场确诊的,因为我们有X光机。片子拍出来以后怎么办呢?一般性的、位置很好的,不错位的,都是我们处理,不转院的,石膏我们自己上。譬如说,一般性的手指骨折,不错位的,用两块夹板。燎骨头骨折,这个骨头有功能卫,像我们的杯子,我们搞好以后,一个月以后石膏给他拆掉,我们要给他做后期的治疗,比如说保健、运动、恢复。骨折它关键有个问题,比如说这(手腕)骨折这(手肘处)骨折,一定要给他固定两个关节,这叫做两关节,这里(手腕)固定住了,石膏上在这里(手肘上)。骨折要固定两关节,这是医生的口语。还有一个就是错位,肩胛骨错位是很多的,我们要给他手工复位,我们要给他拉,做牵引,很难拉,要出汗,大量地拉,给他牵引上去。这都是我给他做的。

水泥厂职业病多是内科的,比如说呼吸道疾病,因为水泥厂灰多,最常见的就是咳嗽。像这种厂一般就是尘肺,这个我们厂里是比较少的,当时还没有发现,但由于它是水泥厂,有消化道系统的毛病,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而且咳嗽多是以干咳为主,是支气管炎一样的,那么内科常见病就是发热、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内科通常处理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我们称为“三高”的,是比较少的,不像现在,像脂肪肝,年纪大一点,胖一点的人都有,当时是很少很少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当时的伙食很简单的,我们当时要吃点肉要排队,厂里面一个星期供应一次,譬如说大荤,所以这种毛病不像现在很高的,当时“三高”方面的概念都没有。当时有的是什么,这个人高血压是家族遗传的,他吃药。不像现在我们有兰迪、络活喜,现在是很多了,当时最常见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当时,水泥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咳嗽的人多,我们糖浆就要进多一点。当时的糖浆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止咳糖浆,半夏露、咳必清,像这种药在当时是很便宜的,一两分钱买两瓶了。当时的钱值钱,我们那时去三门公社去买鸡蛋,一毛钱、八分钱一个,一毛钱在当时算贵的了,我们当时回上海比较多的是带鸡、鸭、当地的土特产,带鸡蛋的最多了,拿木屑一个一个放好。

一般小事故他们马上送过来的,如果大事故,医务人员必须要到现场,而且是火速赶到现场,大的事故,人家要马上急救、缝合、固定,这个人从上面骨折摔下来,不能乱动,你乱搬可能会二次损伤,医务人员到了以后我们先固定再移动,这个是医生常规的。我们每个星期会举行一次业务学习,由保健站站长组织,由各科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业务讲解,通过讲座、黑板报等形式。当时我们厂里面对我们医务这一块抓的很紧,除非你当时的业务要过关以外,关键一点,你没有好的思想态度,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你就换岗。

医务室建筑消毒要求达到标准。宁国县卫生局要来检查的,上海市建工医院他要派人到我们这里来。上海市有个建工局,这个建工局有个卫生处,我们算双管,我们既算安徽,又算上海管。检查什么东西呢,就是医生的资质,现在叫执业,第二个要检查保健站是否达标,一是卫生是否达标,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消毒是否达标;手术器械是否符合消毒的标准。我们当时一般性常规手术的器械是浸在药水里面的,这个药水有一个原则,一个星期要更换,不换除了要生锈还有就是有细菌。一般性的常规手术(器械)是要用包布包起来,现在很高档了,全部是一次性的了。谁还要反复使用。反复使用最大的弊端就是交叉感染。我们外科的还好,内科是检查你血压机的计量是否准确。当时的血压计不像现在是很标准的。

后方生活确实很艰苦,很难忘,也锤炼了自己。就这几年,磨炼了不少,像我们接触的一般性的各种人物,在这么艰苦环境下要开展工作,还要学习。我们当时出去算中专,还算国家干部的,是到组织科报道的,不是到劳动科。像我后来自己也读大学。我当时背英文单词,晚上沿着那个铁路轨道,每天晚上最起码走一两公里。晚上很无聊的,不像现在,有什么KTV,我们当时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到晚上漆黑一片,无非就是自己学习,自学画画,没事就在房间画画。我房间里全部是什么赵四海、《火红的年代》《春苗》的头像,我画好以后就贴起来,自己欣赏。我们当时宿舍里面有三个医生和一个后勤的老头,房间很小的,单人床,有一个空档就贴画,没有办法的,只有苦中求乐。像我们这种在安徽的单身汉,当时还没有成家。我去的时候20岁,卫校刚毕业,当时不抽烟也不搞其他的,父母在上海,举目无亲,又没有电话打。杳无音信,要回去只有两三个月回去看看父母,我们当时厂里女同志又少,也不谈女朋友。你如果要谈女朋友,要到团委去登记,团委再到后方基地去联系,我82年走的时候还没有谈女朋友,那时候已经27岁了。

(原载任光淼主编:《追忆胜泥足迹  难忘辛勤耕耘》,2018年印刷。鸣谢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