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戚德平:我记忆中的胜利水泥厂矿山车间

2019-01-30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三线”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对一些上海人来说,这个词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四五十年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都市走向山村,生产军工,一呆就是十余年。岁月无情,曾经的少年已然两鬓双白,回想起当年的奋斗历程,却依旧记忆犹新。温故过去,才能烛照未来。今天带来原上海胜利水泥厂职工戚德平的文章,讲述他记忆中的胜泥厂矿山车间。

上海胜利厂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材料石灰石矿山就在水泥厂西南边,大小有两座主要矿山,西部的是小海螺山,西南部的是大海螺山,矿山储存量都很大,根据勘探测量和胜利厂生产规模,矿山可连续开采50年以上。胜利水泥厂水泥所使用商标因海螺山而得名为“海螺”商标,1985年根据上海、安徽两地协议,胜利厂移交安徽接收,而水泥商标沿用至今也没换过。

刚进水泥厂时,由于矿山开采工艺落后,采用的是最原始的人工开采方式,开采矿石简单说五个一:一双草鞋、一根撬棒、一根麻绳、一把风枪、一包炸药完成整个开采过程,工作环境相当艰苦,操作时,人屌着绳子在悬崖上清理塘口浮石,然后在悬崖上屌着麻绳用风枪钻孔,钻孔到一定深度后(一般在3米左右),通过安装矿山炸药,将石灰石炸下,然后通过挖机将石头装载到矿车上,由矿车运输到轧石机扎碎,然后通过皮带机输送至原料仓库,这样矿山石料开采工作基本完成。

一、1975-1979我的工作情况:

1975年11月,因胜利水泥厂扩建项目需要,以上海建工局无去向培训人员及其他一些局无去向人员一起约650人被分配到胜利水泥厂,而我被分配到矿山(一车间)工作,当时的车间党支部书记叫杨守玉,厂部分配时,有意将一些调皮捣蛋人员安排到矿山车间,而为了管理,也将少数好点的青年分到矿山车间,约20人好坏搭配到矿山,我因为是团员,按老书记的说法,算是好点的青年。

最难忘记的就是第一天上班,我的师傅是陈长贵(当地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也跟着直接爬上了山,而大多数上海人确因胆小,是用四肢撑地一点一点爬上山的,个别人走到山下不敢上去,直接开哭往回跑,所以大多数上海人很快就下山担任其他工作,而我通过1年的学习,自己能独立操作,并担任炮工和爆破工,2年后,真正在矿山坚守的上海人也就没几个人了。

在矿山几年工作中,由于具有危险性,每年还是出现工伤事故,又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员工安全意识不够,所以人身伤亡事故经常发生。

又由于矿山开采工作是在露天,刮大风个下大雨都不能上山,每年夏季和冬天对开采环境也会造成影响较大,所以,当夏天高温季节,由于矿山开采面(塘口),空气不流通,在太阳直晒下,塘口工作环境的温度往往达到40几度,人很容易中暑,所以我们往往采用凌晨4、5点钟上班,到中午12点之前下班的弹性工作制,解决高温困扰。

由于工作环境差,又具有危险性,到1977年整个矿山炮工只有少数几个上海人还在坚守,这年6月,炮工钱英瑞(上海人)因在点炮过程中失误,人从几十米的半山腰摔了下来,人已失去知觉,当时在地面工作我和几个当地员工一起,在山上炸药已经点燃的危及时刻,没有退缩,而是冲上去把钱背下了山,在刚跑出不远(危险区)后面的炸药已经炸响,还好,飞石虽在身边飞溅但却没有伤及我们,由于施救及时,钱被送到医务室救治,并没有生命危险。

1978年底,因抓革命,促生产形势的需要,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举行“文革”以来首次 “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 评选,在矿山车间和厂革委会的推荐下,我被光荣评为“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1979年,又被评为首次“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首届“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二、矿山车间生产流程

矿石钻孔—爆破—推土机堆料—挖掘机装料—矿车运输—轧石机粉碎—原料仓库。

在此生产过程中,除矿车属于汽车队外,其他都是矿山车间的主要工作。

三、“计件制”改革

由于当时所处形势,大家工作都是凭觉悟,实际工作好坏和收入并不挂钩,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造成部分人员劳动热情不高,偷懒现象普遍。

在每年的5-6月份,由于安徽当地处于雨季,一个月有时没几天好天,为此造成石料告急,这时的生产付厂长最头痛,往往带着香烟上山,到各个岗位发烟,以此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确保矿石供应,防止水泥生产受影响。

约在1978年,响应党中央“抓革命、促生产”路线的号召,在车间党支部书记任光淼的策划下,提出在矿山开采班组搞“计件制”,即每月按各班组生产的矿石量,除保本工资外,其他按吨位计算工资,上不封顶,经厂部同意试行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最大发挥,当月产量就打破建厂以后的最大开采量,当月大家拿到的工资是平时(33元)的二至三倍(100元左右),大家积极性更高了,许多在后勤食堂工作的人员也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到矿山工作,以后几个月,产量月月攀升造成石料仓库爆满,一举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困局。

在“计件制”工作几年中,大家积极性高,收入也得以提高,同时确保了全厂水泥生产原料供应。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应该说,“计件制”是我厂打破“大锅饭”,具有开创性的改革创新之举。

*作者系原上海小三线胜利水泥厂矿山车间炮工班长

(原载任光淼主编:《追忆胜泥足迹  难忘辛勤耕耘》,2018年印刷。鸣谢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