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延安甘泉县: 打好六大硬仗  攻克贫困堡垒

2019-01-31 14: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打好六大硬仗  攻克贫困堡垒

——甘泉县交出精准脱贫优异“成绩单”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邵将

■2018年甘泉县结合实际,紧紧围绕“六个聚焦”,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硬仗硬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在这一年取得巨大进展,赢得了老百姓热情点赞。甘泉县原有贫困村3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14户8194人。2018年退出贫困村24个,退出贫困户617户1677人,现剩余260户448人。

“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还免费圆了楼房梦。”甘泉县道镇镇府村68岁的村民张建牛激动地说。

“今年的大棚蔬菜收成好,终于还完了债,还成了村里的‘万元户’,过年也能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了。”劳山乡丰足村张大兵靠着种大棚终于“翻身”了。

“男儿当自强,学思堂是我‘重生’的地方,只要自立自强、勤劳苦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了。”桥镇乡桥镇村黄小平经过在学思堂的学习后,养起了蜜蜂,现在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其实,苦尽甘来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更多曾经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群众。

聚焦民生需求 全力完善基础设施

嘟嘟嘟,锅里的水沸腾着,桥镇乡刘老庄村65岁的刘选军刚结束新年大扫除,正准备往锅里下面条。

“以前啊,吃的都是雨水和河水,上年纪了挑水不方便,更是发愁,现在好了,政府把水龙头接到家里水缸跟前了,吃着也放心。”吃上安全、便捷自来水的刘选军直夸生活更上了一层楼。

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福祉,是广大贫困群众生活的底线,更是脱贫攻坚工程的关键。

为此,甘泉县针对常住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村庄,投资2763万元,建成并已投运饮水工程80处;针对常住人口较少且相对分散的村庄,打机井7眼、建水窖5座,均核查水质并出具检测报告,现已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在住房方面,甘泉县细心核对,确定危改对象258户,其中贫困户135户,分别由乡镇负责落实地块、督促进度,住建部门负责资金保障、技术指导,现已全部建成并入住。

此外,“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52户1089人,于2017年全部妥善安置。针对住房困难的孤寡、高龄老人,敬老院安置4户4人,并建成“幸福院”28处,可过渡安置280人,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

聚焦群众增收 狠抓特色产业培育

“2018年是个好年景,大棚蔬菜见了效益,还完了欠款,还有了结余,咱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劳山乡丰足村60岁的村民张大兵的生活可是大变样。

自从驻村包扶干部鼓励他种弓棚蔬菜以来,效益可观,不仅帮助大儿子还买房的欠款,还张罗着在来年为二儿子娶媳妇。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依托。甘泉县紧紧牵住产业这个贫困户脱贫的“牛鼻子”,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因户制宜,精准施策,形成了4种产业扶贫模式。

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思路,制定出台了《2018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列支20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苹果、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农业产业。

目前,共兑现贫困户产业补助资金925户1236.13万元,非贫困户1356户857.3万元。同时,结合“三变”改革,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扶持带动贫困户702户,户均每年可增收1500元,扶持带动村集体63个,每村每年可分红7000元。

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甘泉试验场以“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3886.74亩,期限30年,流转费用1731.6万元,已兑付前三年租金173.16万元,涉及贫困户1118户。

在此基础上,以“甘泉大峡谷”开发为契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旅游+扶贫”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集生态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并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

经了解,75户贫困户享受县上产业补助政策,发展西瓜、草莓、香瓜等采摘农业,户均每年增收15000元;37户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经营油饸饹、腌猪肉、炖羊肉等特色美食,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39户贫困户在“甘泉大峡谷”景区周边发展雨鞋租赁、停车、向导等服务,户均每年增收1000余元;88户贫困户参与零散销售土鸡蛋、小米、煮玉米等土特产,户均每年增收5000元。

聚焦社会事业 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美水街道办太皇山村55岁的三级残疾人常变明,老婆得病去世得早,一生无儿无女,他以前也是得过且过能凑合一口吃的就行,生活毫无波澜、穷困潦倒。

“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过上了好日子,我也着急,没想到街道办的同志根据我的身体状况,给我安排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工作,解了我的后顾之忧。”有了这份工作,常变明不仅解决了温饱,也活得更体面了。

就业是民生之基。为给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甘泉县发展电商10个,16人享受就业创业补贴4.8万元;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2次,66名贫困群众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设立公益专岗、特岗,托底安置“三无”贫困户劳动力290人,全县共实现转移就业1875人,创业218人。

实施高校“双百工程”“八大帮扶”项目39个,为2950名学生资助162.3万元,落实1014名教师联系1014名贫困学生,开展“一联两帮”(一名教师联系一名学生,帮学习、帮生活)活动,结合“双高双普”工作,投入教育资金2.94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同时,深入推进高校扶贫,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免费为全县培训干部9期900余人,捐赠图书861册,达成合作意向15个。

医疗卫生方面,组建成立了57支医疗专家团队,实行“1+1+1”签约服务,其中慢性病签约1853人,免费发放基本药物6129人次,价值36.87万元,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8194人,救助健康扶贫对象1382人,在县便民服务大厅和县、乡医疗机构设立“一站式”审批窗口,实现即时结算。贫困户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879.22万元,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聚焦扶志扶智 全力消除“精神贫困”

左东平以前是桥镇乡闫家湾村有名的“二流子”后生,一年四季在外晃荡,挣不来多少钱。后来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学习种植技术回村发展产业。

如今,他已养25头猪,种植香菇2棚、金耳1棚、蔬菜4棚,实现了贫困户到“致富之星”的华丽转身。

群众脱贫致富要“智”“志”双全。

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甘泉县人社局牵头整合全县21家培训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97场次4446人次;举办剪纸培训班4期,培训农村妇女148人,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至2门致富技能,提高“造血”能力。

为解决贫困群众不想干的问题,依托“学思堂”阵地,开展道德讲堂185场次,开展法制教育142场次,开展政策宣传146场次,受益群众1万多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所用,思想上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此外,甘泉县给每个村“爱心超市”分别投入1万元,共建成“爱心超市”、垃圾兑换银行各57个。

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将村容户貌整治、公序良俗引导、扶志扶智激励等工作与“爱心超市”的运行结合起来,促进了慈善资源与扶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

据统计,全县“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物品1.6万件,垃圾银行累计兑换物品8480件,价值33.56万元,惠及贫困群众3150户,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的新风尚。

聚焦合力攻坚 健全机制硬仗硬打

道镇镇六里峁村70岁的南秀梅很早就守了寡,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独居老人。自从驻村第一书记钟晓贤来到村里后,时常为老人送生活物资,陪她聊天解闷,为老人送去了温暖与慰藉。

第一书记和驻村包扶工作队是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是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

为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伍,甘泉县把素质高、能力强、守纪律的干部放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择优配强第一书记63人、驻村工作队队长63人,落实全县173个单位1749名帮扶干部,5个市直单位135名帮扶干部,按照每周三“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活动要求,全部深入到63个村(社区)对3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方位走访帮扶,真正形成“党建促脱贫、脱贫助党建”的新局面。

同时,按照“县级抓推进、乡镇抓落实、村级抓实施”的要求,在已成立的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基础上,将“八办两组”增设为“十二办两组”。并抽调10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建立“脱贫攻坚周例会”工作机制,全力发挥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作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作战图”靶向发力。为圆满完成贫困退出任务,甘泉县对照贫困退出“57”标准,建立全县总台账。按照“一月一更新”的方式,定时监测贫困村、贫困户退出达标情况。采取“两研判、两过滤,户分三类、村分三档”的“2233”监测模式,便于及时瞄准短板,靶向施策合力攻坚,确保贫困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督战团”现场问效。成立了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局、两办督查室、县纪委四个常态化督查组,坚持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与暗访相结合,对驻村工作队、包扶干部入户、包扶措施落实等方面督导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问责、顶格处理,并在全县范围通报。截至目前,共开展专项检查15次,约谈领导干部20人,诫勉谈话4人,党纪政纪处分36人。

聚焦问题整改 全面补齐工作短板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甘泉县上下联动、提振精神,拓展扶贫路径和方法,锤炼扶贫干部作风,并聚焦问题整改,补齐工作短板,全面巩固脱贫成效。

2018年共收到中省市反馈问题218条,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在整改工作中,建立“双销号”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以及各村组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标整改。整改到位后,先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核销号,如果涉及行业部门问题则向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销号,销号举证资料经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定后,再报市脱贫攻坚指挥部销号,确保整改一个,销号一个。

实行“双督查”制。县人大、政协领导每两人包抓一个乡镇(街道办)脱贫攻坚督查工作,密切跟进问题整改进度,随时研判整改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同时,县上成立了问题整改业务核查组,对反馈问题整改效果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实地督查,坚决杜绝问题整改流于形式。

启动“双问责”制。各类反馈问题在规定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县纪委对涉及乡镇(街道办)、相关部门的“一把手”进行问责,对整改工作不重视的干部进行问责。同时,县级分管领导必须在县委常委会上做出书面说明,真正使问题整改成为加快工作推进、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兜底保障到精神文明建设,甘泉县举全县之力披荆斩棘,用六个“聚焦”直击贫困,交出百姓满意成绩单。

来源:延安日报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