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禁用微信布置作业,告别“劣质信息化”

2019-02-15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教育部提出了一项“惠民德政”,家里没有娃的人大概很难体会到家长们此时的愉快心情。

针对政协委员的提案,教育部日前公布提案回复,“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过去一般由老师在黑板、口头布置作业,但是有了微信、QQ,乃至更专业的作业APP之后,正常不过的完成作业,成为对家长、学生的“电子煎熬”。

首先,因为加入微信群、QQ群的是家长,作业布置凭空增加入了家长这一中间环节,变得繁琐了。得由家长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作业,还要与孩子一起共同完成作业,给孩子批改作业。学校是减负了,家长却增负了。

其次,作业微信群、专业APP成为针对家长、学生的时时刻刻的“电子监控”。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往往得“秒回”,有的教学APP甚至对孩子完成作业时间、正确率做排名,一旦落后,就要被老师公开点名,搞得战战兢兢,不给孩子正常的学习容错空间,也让一家子缺乏弹性的时间安排。

此外,通过微信等布置作业,还人为制造了学生接触和使用手机的机会,造成了过度使用电子设备、近视率上升等问题。

其实,对于作业管理,教育部近来发布的诸多政策中均有提及。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减负三十条”规定,教师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治理学习类APP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不管从教育改革的宏观层面,还是教学改革、家校沟通的微观层面,作业布置方式都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容易。实施主体分散、各地教育状况不同、教师素质水平不一,都影响要求的落实。可越是这样的小事,越不能放过。应该通过纠正教师观念,强化师德规范,加强家长监督等手段确保落实。如果这样一件小事都无法落实,那么涉及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理念变革之类的“大事”又如何落地?

不难发现,除了作业布置方式,家校群乱象、有害学习类APP治理等问题均与信息化工具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有关。不仅在家校沟通、教学领域,教育管理领域也是如此,因为有了信息化平台,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盲目追求工作的“短平快”,上午布置工作,下午就要提交成果,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片面追求技术的现代化,而教育理念没有升级,教育治理能力原地踏步,甚至丢掉了教育的初心,由此造成了蹩脚的教育现代化,这是很可怕的。

    责任编辑:沈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