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要把诚信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命来看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何利权
2019-03-16 13:2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要把诚信作为学术研究的生命来看(02:06)
语速平缓、沉稳和蔼是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学术浸润人生,在走上管理岗位后仍“金句”频频,苏大学子称他为“男神校长”。
2018年,熊思东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了人大代表当中的“新人”。在这之前,他曾连续多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曾报道,熊思东在履职政协委员时长期关注人文教育。他善于从专业切入,由医学出发,分析社会问题。比如,提到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他了解到雾霾的成分与燃煤密不可分,而燃煤主要用于发电。熊思东想到,如果远距离送电,对燃煤集中处理,不让小火电遍地开花,就可以减少雾霾的发生。

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熊思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交提案,建议加强在校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育学生关怀天下的人文精神。随后,全国医学院校学生的课程里增加了人文社科课程的教育,执业医师考试中也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熊思东关注地方高校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城市噪音处理等一系列话题,在两会期间引起关注和讨论。

履职第二年,熊思东带上全国两会的,既有新话题,也没忘了“老本行”。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延长放假、新增法定假日等再度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而熊思东提出的“建议2.5天小长假推向全国”在微博热搜中的阅读量达到2.7亿次。

随后,熊思东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建议‘双一流’大学名单流动”。这一话题在微博热搜中的阅读量达到2.5亿次。

熊思东带上两会的建议,还包括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涉人生物医学研究、大学联盟管理、规范研究生招生自主命题、学术不端等热点。

关注社会发展,又全力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鼓与呼。在熊思东自己看来,他提出这些建议,“不仅仅要做好一名校长,还要带领大家把这所学校建设好”。

熊思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澎湃新闻记者 曹俊杰 图

【对话熊思东】

诚信是学术的红线,绝不可以跨越

澎湃新闻:论文抄袭、国际刊物撤稿等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全社会对学术不端、学历造假等问题也是持一种“零容忍”态度。在您看来,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不端行为?

熊思东:学术研究是在探索人类的未知,因此学术诚信是学术的底线,也是学术的红线,红线就是绝对不可以跨越,所以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

最近出现了一些学术失信的现象,我想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各界,对这种现象都表示出零容忍。

我们怎么能预防学术失信事情的发生呢?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要从规章制度入手,我们要制定更为完善、更为严厉的制度,来杜绝、防范、惩戒学术失信的现象。

第二要加强教育学习以及宣传工作,让我们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学术的诚信对于学术的重要性。

第三要从学生老师研究人员等人要求以身作则,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开始注重学术的诚信,所以要把学术诚信作为学术的生命来看待。

澎湃新闻:前不久一些高校研究生招考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研究生招考上,除高校的自我监督管理需要加强以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熊思东:研究生的考试牵涉到千家万户,牵涉到许多考生的利益。目前研究生考试一般都分成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初试的阶段,一个阶段是复试的阶段。广大考生特别关注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平性、公开性的问题。

初试来讲是通过卷面的理论性考试,有几个环节对于研究生考试的公平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考卷质量,考卷质量要反映出高校测试学生的主要的内容;二是题目,题目应该反映出某个专业领域要关注的学术问题,不能够有重复。不能让同学能够感觉到今年考了,去年也考了。

高校在出题的时候,除了高度的责任感以外还要注意试卷的保密,包括试卷在出题、储藏、运输、发放等等过程中的规范。

在复试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力,当然也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品德等等。如果碰到利益冲突等等这些事情,考官还应该主动提出回避等等。

建议“双一流”大学名单流动

澎湃新闻:教育部说,“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学科名单要保持动态,您觉得多久调整一次比较合适?

熊思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既是一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目标最终是把高校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建设的过程在我看来还是要尊重符合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打造“双一流”高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这项工程首先是充满热情和改革味道的;其次,这个工程是以质量和内涵发展为特色的;再次来讲,这个工程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工程。

开放是指,这个工程,不管是“双一流”学科建设也好,还是大学建设也好,都要讲究建设效率。当一所高校的建设成果很优秀时,就可以不间断地进行下去。但是当有些学科有些高校发展得不好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可以退出,以吸引更多的有条件、有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大学或者学科进来。

至于这个过程是多长,还是要尊重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澎湃新闻:我们经常看到自媒体上说,苏州大学的实力一直被低估,很委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熊思东:苏州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建校到今年119年,也是一所在中国高等教育里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学校。

我们也深知苏州大学可能在整体的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方说我们的高峰学科的数量还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立德树人的思想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本科生的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乃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得继续往前走。

进入“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行业,不是苏州大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是希望进入这样一个平台,进入到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群体里面,才能让苏州大学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始终认为双一流的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提升自我的过程,是发展自我的过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等教育要先行

澎湃新闻:您提到目前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各异,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还不是非常成熟。在您看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高等教育扮演着什么角色?

熊思东: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可成为其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高等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其一体化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可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澎湃新闻:高等教育先行,具体要在哪些方面着手?

熊思东:目前,三省一市拥有普通高校457 所,占全国高校的15.7%,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因为共同的使命、共同的事业、相似的问题、相同的意愿走在一起。

在我看来,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要树立一体化教育功能区这样的概念;还要加强顶层设计,要在国家和省际层面,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意见、协议,建议教育部牵头起草一部关于“长三角大学区制”建设的纲领性法规;设置一些政策和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交流等等。

澎湃新闻:您提到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可以借鉴法国“大学区”的思路,这种“大学区”的优势在哪里?

熊思东:尽管知识无界、高校价值取向一致,且高校间有共同的发展基础,但是大学由于受到行政区域管辖等问题,所以现在大学之间甚至在一个区域内的大学之间的相互交融发展,还存在一些政策上的“隔岸”,反观之,建立大的教育功能区已经在国际上有一些很好的尝试。

法国的“大学区”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一个城市在教育功能区里面,高校间可以实施相近的政策、机制,让教育资源互补、相互流动。这样一来就是把原来简单以行政区划来区分的大学,变成了以教育功能来进行分割的大的教育功能区。

教育功能区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区别在于,教育功能的分割更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能够直面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