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山大学|16省份营商环境调研⑦:陕西38%注册只需一证

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
2019-03-22 15:5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2018年7月19日至8月20日,中山大学徐现祥教授主持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前往全国16个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84个市(地级市及副省级城市)、182个区开展商事制度改革进展的实地调研。在各地的政务办事大厅现场,课题组从工商营业执照、各类许可证、市场监管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四个维度,随机访谈前来工商办事窗口办理业务的市场主体办事人员。在本次全国调研中,随机访谈成功率约为85%,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合计4160份。

课题组在陕西省随机抽取了5个市,分别为西安市、铜川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随机访谈成功的有效问卷是296份。调研结束后,课题组整理了有关陕西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与舆情反馈,并从全国视野考察陕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新进展、新挑战以及新方向。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西省商事制度改革的进展

(一)注册营业执照的效率

1. 在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时间呈下降趋势,虽然在2017年曾达到8.8天的同期最长记录,但在2018年又回落到5.9天。

如图1所示,在2014年前(商事制度改革前),市场主体在陕西省登记注册,平均需要8.4天,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商事制度改革后,其成效在陕西省立竿见影,在2014年至2016年下降至6.0天,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所需天数。2017年大幅上涨至8.8天,这一现象可能与2017年采集到的样本量过少有关,2017年的极端值不影响整体下降的大趋势。2018年,陕西省有14%的市场主体表示在1天内能完成登记注册,整体平均只需要5.9天,比全国平均所需的7天快了1.1天。

图1 在陕西登记注册所需时间出现明显波动。

2. 在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波动范围在2.1到2.8个窗口。

如图2所示,2014年以前,在陕西登记注册一家市场主体平均需要与 2.8个办事窗口打交道,和全国平均所需的窗口数基本一样。商事制度改革后的两年中,需要交涉的窗口数量下降至2.1个,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回升至2.8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窗口;2018年上半年,又下降至2.1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最佳水平差了一个窗口。总体来看,50%的市场主体表示可以实现一窗登记。

图2 在陕西登记注册所需交涉的窗口数量呈现一定的波动,多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多证合一”的情况

在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办理证件数从商改前的3.5个下降至2018年的2.2个,始终多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3 在陕西登记注册所需办理的证件数量持续下降。

图3中显示,2014年前的陕西省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办理证件数平均为3.5个,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商事制度改革后,在陕西省登记注册所需办理证件的数量小幅下降。2014年至2016年减少至3.2个证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下降至2.9个,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上半年下降至2.2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调研之中,仅有38%的市场主体反映登记注册时只需办理一个证件,这些表现都说明了陕西省的市场主体在登记注册时,“多证合一”的成效还不是很明显,需要再加强。

(三)政府上门检查——“严监管”的情况

在陕西,85%的市场主体在过去一年间有被上门检查的经历。对于商改之后成立的企业而言,成立的时间越早被检查的可能性越高,与全国大致同步。

整体而言,陕西省有85%的市场主体反馈过去一年间被上门检查过,这一比例略高于80%的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还发现,市场主体成立的时间越早,被上门检查的可能性越高。2014年成立的市场主体中87%反馈有被检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个百分点;2014-2016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中93%反馈有被检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1个百分点;2017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中92%反馈有被检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0个百分点;2018年间成立的市场主体中68%反馈有被检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12个百分点。

图4 在陕西85%的市场主体在过去一年间有被上门检查的经历。

(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网上办事大厅的使用情况

1.在陕西,约75%的市场主体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图5是将所有年份注册登记的全样本汇总后,针对国家信用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做出的图表。其中,75%的陕西省市场主体表示会去查看国家信用信息系统,这一水平高出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12%的市场主体不会特意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的市场主体表示不知道这方面的信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还有4%的市场主体会通过其他渠道查看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

图5 在陕西有75%的全样本市场主体会使用国家信用信息系统。

2.在陕西,76%的市场主体知道网上办事大厅,68%的市场主体使用网上办事系统,接近全国顶尖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商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点则是陕西省突出的强项。省内76%的市场主体知道其所在地有网上办事大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仅低于最佳省份6%。

图6 在陕西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的市场主体比例稳定在76%。

在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的市场主体中,陕西有10%的市场主体常用网上办事系统个数为0,全国平均水平是28%。简单计算可知,陕西省有68%(76%×90%)的市场主体会使用网上办事,全国平均水平则是42%(59%×72%),陕西省足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取得了名副其实的改革硕果。

图7 各年龄段不知道有网上办事大厅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不知道有网上办事大厅的年龄构成”来看,省内各年龄段市场主体均已非常了解工商局红盾网、天眼查等相关的办事系统,在每一年龄层均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以上。这也说明了,陕西省网上办事大厅的宣传与使用是其商事制度改革的亮点。

图8 在陕西,知道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市场主体中仅10%不使用。

此外,在知道网上办事大厅的市场主体中,陕西有55%的市场主体常用一个网上办事系统;22%常用两个办事系统,整体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而言,陕西省市场主体常用的网上办事系统为1.7个,已经基本实现“一网通办”。

二、陕西省商事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2018年,全国市场主体投票结果显示,陕西省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十九名,处于中游。

图9 陕西省在全国营商环境排名19。

图9报告了市场主体对全国各地营商环境的主观评价,在全国16个省84个市,每一位受访者都给出了其所认为的“做生意环境相对较好的三个省市”。从全国各地的得票情况来看,上海第一、广东第二、北京第三、浙江第四。陕西共获得26票,全国约1%的市场主体认为陕西做生意的环境相对较好。这一结论虽然未必精准,但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全国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

(二)2018年,80%的陕西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其经营有积极影响,达到了全国最佳水平。

陕西省的市场主体对商事制度改革的认可度,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其中,80%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经营有积极影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是全国最佳水平。18%的市场主体认为对经营没有影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2%的市场主体认为对经营有消极影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这些数据表明,陕西商事制度改革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图10 2018年80%的陕西市场主体认为商改对市场主体经营有很大积极影响。

(三)2018年,93%陕西市场主体认为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86%的市场主体认为降低了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两项指标均是全国最高水平。

如图11所示,陕西省有93%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措施能够降低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7个百分点,是全国的最佳水平。另外,86%的市场主体认为商改措施能够降低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22个百分点,也是全国的最佳水平。这表明陕西的商事制度改革在降低市场主体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上做得十分突出。

图11 商改降低了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三、陕西省商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陕西省的商改成果突出表现在“一网通办”方面,在降低市场主体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上也很有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一窗通办”、“只跑一次”、“多证合一”这些关于大厅办事效率的表现还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差距。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题组认为省内市场主体经营的阻力已经不只停留在商事制度层面,更多是来自于市场主体倍增导致的竞争压力与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

(一)2018年,陕西的“一窗通办”、“只跑一次”改革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

如图12所示,在2018年,57%的陕西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只需要与1个窗口打交道,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1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低了26个百分点;31%的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需要与2个窗口打交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高了15个百分点;所需办事窗口数超过2个的比例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图12 2018年,57%的陕西市场主体实现了“一窗通办”。

除了图12表现出的陕西省“一窗通办”的推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图13还揭示了“只跑一次”方面的差距。在2018年有32%的陕西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只需跑1次,比全国最佳水平高了2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低了23个百分点;35%的市场主体办成一件事跑2次,比全国最佳水平高了13个百分点;跑大厅次数超过2次的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最佳水平高24个百分点。

图13 2018年,32%的陕西市场主体实现了“只跑一次”。

“一窗通办”推行的阻碍在于开放窗口的业务种类过于分散,登记注册的全部流程被拆成了若干个窗口,这也就导致了市场主体办理注册要来回跑好几个窗口才能办成。

而“只跑一次”的问题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省内政务大厅的办事流程清晰度有待加强,据调研员反映,很多大厅内部都没有公开承诺具体的办结时间,部分市区的办事大厅在材料填写的模板和办事流程的公示上做得也有所欠缺;二是省内地区间的服务效率差异较大,这一点将在图18和对应的建议中详细阐述。

(二)2018年,陕西的“多证合一”改革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登记注册的证件数多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4 2018年,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证件数略多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图14中,42%的陕西市场主体认为登记注册的证件数变少了,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6%,比全国最佳水平低了23%;35%的陕西市场主体认为登记注册的证件数不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比全国最佳水平高了7%;23%的陕西市场主体认为登记注册的证件数变多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比全国最佳水平高20%。总体上,2018年陕西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证件数达到2.2个,略高于1.5个的全国最佳水平。“多证合一”的推行虽然被市场主体认可,但近年来又有部分群众反映出现了新类型的证件要办理,实质上注册所需的证件数基本保持不变。这个问题也给陕西省的“多证合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目前的陕西市场主体中,合资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经营受到商改的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虽然商事制度改革在整体层面对企业经营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类型企业的反馈中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合资型企业受商改的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5所示,从所有制看,认为有积极影响的私营、国有和个体户企业比例均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相较之下,合资企业认为有积极影响的比例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1个百分点,更是大幅低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这表明,商事制度改革对陕西的合资企业经营的积极影响不明显。

图15 商改对合资型企业经营的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大型企业经营受商改的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市场主体规模看,所有四组500人以下规模的公司认为商改有积极影响的比例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500人以上的大型公司只有50%认为商改对经营有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也低于陕西省整体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这表明了,商事制度改革对陕西的大型企业经营积极影响不大。

图16 商改对大型企业经营的积极影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目前,陕西市场主体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商事制度改革范围之外。

从2014年至今,商事制度改革一直围绕着“办照难”、“办证难”、“退出难”等问题不断调整应对。经过四年的调整,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图17反映了陕西市场主体对于“在本地做生意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的回答,开办企业难、办理许可证难、市场退出难、各类市场检查的比重分别为5%、6%、4%和4%,在陕西这四个困难也不再是市场主体目前的主要困难。

图17 目前市场主体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在商事制度改革之外。

目前最主要的三个困难分别是,市场竞争激烈、成本高和融资难,被提及的比重分别为22%、19%和13%,这三个困难也是全国市场主体所普遍面临的主要困难。但是陕西在成本高和融资难的情况略微严重些,两个指标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显然,这些主要困难不是现行的商事制度改革能够直接解决的。这些问题部分程度上受限于地理区位上的劣势——地处内陆限制了进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陕北地区的很多城市还在探寻从煤矿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全省的优质人才资源不是流向外省就是集中在西安,造成了地区间资源分配的不充分、不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困难是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取得巨大成效过程所伴随的必然现象。陕西市场主体从2012年底的515万户增加到2018年底的1097万户,翻了一番还多。市场主体的倍增,既是商事制度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为商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市场主体的倍增意味着,在产品市场上市场供给可能是倍增的,必然导致产品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市场需求可能是倍增的,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

因此,陕西市场主体目前所面临的新困难,根植于商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主体倍增。

四、陕西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陕西省各项指标的表现,展示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商改带来的影响,有着各不相同的感受,政府应加强关注大型企业与合资型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在“一窗办理”、“只跑一次”、“多证合一”等热点话题上,各级市政府也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并且尝试开拓陕西商改的新领域。根据陕西省政务环境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消除省内城市在“多证合一”和“只跑一次”改革上的地区间差异

图18 2018年,陕西各市实现“只跑一次”的比例不均衡。

“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是中央政府2018年初所提出的商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承诺,更是市场主体的诉求。图18中清晰地反映出,省内“只跑一次”的症结就在于跑3次以上的市场主体比例过高,达到了33%,而最多跑1次的市场主体只有32%。从图18中,我们发现实现“只跑一次”的比例最高的是榆林市,最低的是安康市,差距达到了26%。在图19所示的“多证合一”方面也出现了类似情况。由此可见,省政府应着重关注安康、汉中这些陕南城市的商改推行情况,确定当地登记注册的办事流程是否足够清晰简明、实际办理证件数是否减少,保证商事制度改革在全省都落在实处。

图19 2018年,陕西各市实现“多证合一”的比例不均衡。

(二)窗口业务集中化,加强“一窗通办”

无论是办理登记注册还是平常业务,陕西省的“一窗通办”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解决交涉窗口数过多的关键,就在于窗口业务的种类不能过于分散。群众之所以要跑好几个窗口,就是因为一件事被拆成了好几个步骤,而不同的环节又要找不同的人完成。如果一个窗口的工作人员可以从头到尾的负责整个业务,那自然就能做到“一窗通办”。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集中工商业务窗口种类、减少开放窗口数量种类会是提高全省“一窗办理”水平的关键。

(三)着力解决市场主体经营成本高、税负重的困难

至于合资和大中型企业没有感受到商改的积极影响,其背后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点。

首先,由于合资和大型企业自身的公司规模较为庞大,资金流的支持与经营较为稳定,并且商改实行的时候企业可能已经成立多年,因此商改带给他们的影响感受不会太深。

另外,在实地调访中,有部分经商者反映“营改增”的减税政策没有带来实际的积极影响。物价水平的上升使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随之提高,经营的成本与实际税负压力并没得到缓解。因此对合资和大型企业,各市政府、工商局要适当制定惠商政策,降低税收成本或提高税收起征点,更有针对性的加强、深化营商环境的改革。

(四)转向“市场开放”,开拓陕西商事制度改革的新领域

随着商事制度等“放管服”改革,陕西市场主体从515万增加到1097万。倍增的市场主体既是全省商改取得的成绩,也对市场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倍增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和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引起市场竞争激烈、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

这些新的困难,需要各市政府去开拓商事制度改革的新领域,更多根植于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范围。深化市场改革,加强全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有助于解决市场竞争激烈和各类成本高的问题,促进省内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

统筹:徐现祥、马晶、金奕彤

调研:胡俊杰、安聪杰、马晶、金奕彤、钟子健、王鑫、樊承耕、李淑宁

执笔:胡俊杰、李小瑛、贾帅帅

资助:研究阐述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18VSJ069)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