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邯郸音乐】永年鼓吹乐

2019-03-25 12: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永年鼓吹乐也称永年吹歌。是河北省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曲种之一。永年县享有“吹歌之乡”的美称。

传说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称王时,军中和民间就已有吹打乐。明中叶以后,鼓吹乐日渐成熟、繁盛。清光绪三年《永年县志·风俗志》记载,民间婚葬祭礼时大量使用,代代相传不替。主奏乐器为唢呐,俗称罗戏笛;伴奏乐器多为笙、竹笛以及小海笛、闷笛、彩笛和鼓、锣、镲等打击乐器。

传统曲目有200多个,曲牌50余种。很多曲目为永年所独有。曲目分为大套曲和杂牌曲。大套曲有《刘备过江》等;杂牌曲有《十样景》《扯不断》《小磨房》《小开门》《永年棒棰》《对五开门》《抬花轿》《锔缸》《麦地黄》《扑打蛾》等。一般外出演出时常用杂牌曲,大都是有板无眼的1/4拍,旋律多大跳,具有红火热烈,欢快活泼的特点。鼓吹乐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喜庆佳日,吹奏具有欢乐气氛和气势宏大的曲目,如《十样景》《扯不断》;在婚事中,常选用《抬花轿》《满江红》《洞房赞》等曲牌;在丧事中,便吹奏《刘备过江》《将军令》《哭五更》《霸王台》等乐曲,以寄托哀思。如今,为适应人们新的追求和爱好,永年鼓吹乐还吸收了戏曲的曲牌,模仿一些名演员唱腔,并逐步吹奏一些折子戏和全场戏。经常吹奏的戏曲有河北梆子《宝莲灯》,河南豫剧《花木兰》《拷红》,永年西调《严海斗》《潘杨讼》,以及平调落子、曲剧坠子等。根据需要和群众要求,还吹奏一些流行歌曲、各种戏曲等。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父传子继、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袭较有名望的鼓吹乐艺术世家有:永年县尚古村姚家,临洺康家、刘家和王家,龙泉村刘家,龙曹村周家,界河店村毛家和刘家,刘汉村李家,北护驾村王家等。编组较为简练,分大班和小班(也叫拐小班),大班为8至12人,小班为4至6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不断需求,现在基本上全是以大班组成外出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艺人有姚大梅、姚万贵等,其培养的弟子梁培印、刘立仁、李万坤、王占梅、周维锁、毛江、刘洪信、姚大和等为第二代。第二代艺人们在20世纪的50年代曾先后7次赴京、津演出和比赛,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和赞扬。当时的《河北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赞扬和评价“永年吹歌,名不虚传”。1957年,周维锁随部队前卫歌舞团赴苏联、波兰等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并演出。1958年,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邯郸视察,专邀永年鼓吹乐专场演出。1959年,梁培印、刘立任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银质奖章,为国家争得荣誉,向国外传播了河北鼓吹乐的艺术。梁培印,国家级唢呐兼笛子演奏家,曾任河北省歌舞团副团长、河北省音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刘立任,国家级笛子演奏家,曾任河北省歌舞团团长,团省委委员;王占梅,国家级笙演奏家,并在河北省歌舞团任教;李万坤,国家级唢呐演奏家,曾在中国舞蹈学校任教。第三代艺人周东朝、刘玉柱、王建平、刘金柱、王秋喜、刘新兰和第四代姚仲民、赵振河、刘亮科等,以及刘喜荣、姚小梅等巾帼高手,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东朝已成为演奏高手,是中央广播艺术团主要演员之一,曾多次出国访问;刘玉柱、王建平、刘金柱分别为河北省歌剧团和河北梆子剧院的主要骨干。突进的新一代艺人,不仅继承了永年鼓吹乐传统演奏技巧,并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也曾多次进省城、北京等地演出和比赛,受到奖励和好评,为中华民族民间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永年鼓吹乐传承人刘红升,1931年11月出生在该县龙泉村。十一二岁跟随其父学习吹歌艺术。为了使吹歌贴近生活,年轻时,经常进猪圈、钻鸡棚,用吹歌模仿动物的叫声。由于勤学苦练,吹歌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954年,应邀到北京给中央领导表演,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55年周恩来总理来邯郸视察时,为周总理进行了表演,并合影留念。周总理还夸奖永年是“吹歌之乡”。在60多年的吹歌生涯中,会演奏100多个曲牌。最具代表性的曲牌有《快赞子》《哭五更》《扯不断》《霸王鞭》等。2008年6月,刘红升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6月,“河北(永年)鼓吹乐”分别被河北省、国务院列入第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