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组部原部长学习时报撰文:县委书记要像杨贵一样勇于担当

张全景/学习时报
2019-04-15 16:10
舆论场 >
字号

学习时报4月15日报道,杨贵是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从他带领县委和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已经过去近60年了。我曾经5次去过林县,对红旗渠和杨贵的感情很深。

杨贵是一位好同志、好党员,他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抱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杨贵的老家是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他出身贫苦,读过几年私塾,14岁时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入党后表现优秀被组织任命为当地抗日救国会负责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残酷斗争岁月中,他和人民群众一起出生入死,用智慧和勇敢,斗豫北、战梨园、打土豪、分田地。他把入党的初心化作实际行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

他忠诚于党,热爱群众,心中无我。杨贵1954年5月接受组织安排,调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1950年代,林县是安阳地区最贫穷最落后的山区县,也是河南最缺水的地方。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大批林县人远离家乡,踏上了西去山西的“逃荒路”。外地的人不愿意来林县工作,当年组织任命杨贵为林县县委书记时,他二话没说,欣然上任,并下定了扎根林县的决心。杨贵全身心投入红旗渠的配套工程建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就把红旗渠干渠、支渠、毛渠、斗渠等长藤结瓜式的水利工程修建完毕。

他务实重干,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在决定上马红旗渠之前,杨贵已经在林县当了6年的县委书记,在他的领导下,县委一班人已经带领林县百姓成功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利工程,圆了林县人民的“引水梦”,通过实绩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权威。杨贵既是红旗渠的决策者、指挥者,又是工地上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始终与修渠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一碗小米干饭的故事至今还广为传颂。特别是实行工作和生活双重标准,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民心民力。正是因为杨贵的表率作用,所以当时整个班子、整个队伍都很廉洁。10年修渠,近亿元的投资,没有一个干部为自己和亲属谋取过任何利益。直到如今,红旗渠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具体体现,红旗渠精神已融入林县人的血脉,泽被着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尊重规律,科学决策,敢于担当。在动议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县上下开展了持久深入的大讨论,最终绝大多数群众赞成,纷纷表示“我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人心向往就是最大的动力!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开工第一天,全县报名修渠的人就达到3.7万人,在整个修渠过程当中,同时在修渠工地上的人最多时达到10万人,10年下来参加过修渠的达到30万人之多。几十年后,红旗渠精神之所以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党的主张与群众意愿的高度契合。

10年修渠,可谓是一波三折,不仅要克服自然困难,还要面对各种风险和压力。杨贵和当时县委一班人,不仅率先垂范,敢于担当,而且还善于担当。杨贵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无论是大胆提出跨省从境外引水的设想,还是在坚硬无比的太行山腰开山凿渠,动用数十万劳力上马单项工程,这都需要超乎常人的胆魄和善于担当的能力。

196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在新乡召开会议,面对各种非议和流言,杨贵实话实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地里旱得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而无动于衷。修建红旗渠为的就是林县的群众,我问心无愧。我是县委第一书记,有责任应该我来承担。”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成多大的事业。如果当年他不是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将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红旗渠是万万不可能修成的。

(作者系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原题为《县委书记要像杨贵一样勇于担当》)

    责任编辑:刘恋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