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野生动物保护者初雯雯:我们怎样救助与保护河狸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9-05-01 08:4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目前仅剩不到600只的蒙新河狸动手能力超强,它们会砍树修水坝、建“冰箱”囤粮食,它们在寒冷的季节会一连两个月用嘴和小爪子拖着树枝在河里来回穿行,下潜到河底把树枝一根根插进河床,井然有序地建构食物堆。

“精神贵族”野驴可以对同伴特别痴迷,开心的时候时刻黏在一起,不喜欢了则随时可以放手,瞬间分开。

我们从故事中了解到的总是威胁到人类的狼,其实现在已经怕人怕到了极限,从西部大开发开始的对狼这个物种的残酷打压持续到现在,狼已经将两条腿走路带着一根棒子的生物认定为超级危险的生物,人类前一天去它们的窝看一眼,第二天它们就会把整个窝搬走。

这是野生动物保护者初雯雯联合因《最强大脑》一战成名的“水哥”王昱珩写作的《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中讲到的动物故事。

初雯雯两岁时被父亲抱着去野外,七岁时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学生时代的每个假期都在野外度过,并时常带着相机徒步野外,记录野生动物状态。2009 年,主导并参与“乌伦古河流域蒙新河狸秋冬季生境因子选择及社区保护意识调查”项目,2017年成立“瞳之初”自然影像工作室,2018年成立阿勒泰地区瞳之初自然保护协会,并因救助与保护河狸被朋友称为“河狸公主”。

“水哥”王昱珩则对动物也并不陌生,他自幼长在北京西城、海淀交界处的知识分子大院,每周坐103路公交车去动物园, 时常出没于官园花鸟鱼虫市场、潘家园鬼市,自己也养了许多小动物。

《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中有着初雯雯多年在野生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和了解的动物故事,“水哥”王昱珩手绘插图并撰写批注。王昱珩说初雯雯就是女版泰山:“我们这个社会可能大家更关注有流量的人,我们的审美也被一些刺激感觉的商业文明引导,甚至营销也是负面营销、贩卖焦虑,而初雯雯是一直踏踏实实在做动物保护,如果靠她自己没有几个出版社愿意给她出这个书,我希望用我现在还有的一点点影响力尽量能帮助她一些。”

最近,澎湃新闻专访了初雯雯与王昱珩。

初雯雯和王昱珩(左)在活动现场

河狸保护的一线

初雯雯关注到河狸也是因为这一物种正好在父亲所管辖的保护区内。2018年,初雯雯成立的瞳之初自然保护协会与阿勒泰地区林业局共同开展了蒙新河狸年度调查,发现我国最后的162个河狸家族岌岌可危:它们的栖息地乌伦古河两旁许多区域的灌木柳基本被消耗殆尽,许多地方甚至连一棵灌木柳都没有了,都已经“秃”了。

究其原因,是河谷林地不单是河狸的栖息地,同时也是牧民们世代生活的区域,双方对河谷林里灌木柳的消耗日积月累,使得乌河生境逐渐退化,这也加剧了人兽冲突。

在初雯雯的描述中,河狸非常聪明可爱:“河狸永远都特别淡定的那种,发生任何的自然危机,它都能够以很坚持很刻苦的一个态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比如说水位不够它去筑坝,冬天没有吃的它去做冰箱,它会啃掉一棵很大的树用来建大坝,河狸会以自己的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但这么可爱聪明的河狸目前的生存状况却正变得岌岌可危。

为了帮助河狸,同时协调河狸生存与牧民放牧的生态平衡,瞳之初协会诞生了“河狸食堂”公益项目的想法——让牧民参与到保护河狸的行动中,邀爱心人士一同为河狸种植41万棵灌木柳树苗。

采访中,初雯雯详细介绍了她的“河狸守护者项目”,就是联动牧民家族一同来保护剩下的这162个河狸家族,“我们让每一个云守护者捐500元,换成一车草,给在地守护者,不是将筹集到的钱直接给到河狸,而是给到在河狸跟前的牧民家庭,把钱换成一车草,这样的话就可以让他们的家畜更少地进到河道里面,就少破坏一些河狸的栖居地。而且我们让牧民家族知道河狸能给牧民家族带来荣耀,他们就会愿意正向地去保护河狸,这个是我们去年做的一个活动,还挺成功的。”

给牧民发牧草

但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家畜不进入河道吃草时,它们就会啃食河谷林,树被啃秃了以后就死掉了,这样就没办法稳固住水土,导致河道的水位逐渐降低。针对这个状况,初雯雯发起了“河狸食堂”,就是募集资金给河狸种树。“我们把树苗发给哈萨克族牧民,然后再给他们补贴让他们去种树,保证树的成活率,就又给河道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能够为河狸留下食物。我们后期还会做一些自然教育的项目,我们会挑选适合做自然教育的地方作为河狸自然教育基地,然后带更多的小朋友们去观察河狸,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收入,这个收入就会继续用到给河狸种树。”初雯雯说。

在初雯雯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之前那种将人和动物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并不可取的。“和牧民一起协调是很重要的,不要跟他们产生矛盾,我们希望正向地去引导,比如给河狸种树,一棵树我给一块钱的补贴,牧民也很乐于做这个事情,这就对谁都好。”致力于保护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猫盟也曾通过给牧民补贴的方式保护豹子,蚂蚁森林也有类似的项目。

初雯雯在2018年成立阿勒泰地区瞳之初自然保护协会主要就是以公益的方式带动更多人来参与,“因为我们最开始的想法是通过拍摄了影像去影响更多的人,但发现这个并不具有落地性,而且维持起来非常艰难,所以我们最后也是在阿拉善基金会和阿勒泰地区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自然保护协会,然后才以公益的形式来做这件事情。现在主要做野生动物监测,环境改善与救助。”初雯雯说。

河狸的水坝

被救助的121号河狸家族

初雯雯谈到,121号家族的来源是她们做河狸调查和河狸守护者项目,给河狸家族编了号码,“河狸守护者也是我们做的第一个公益项目:一个河狸家族加一个云守护者加一个在地守护者。老班长就是121号家族的在地守护者,云守护者捐500元换成一车草,给在地守护者。老班长帮助121号度过了冬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河狸需要较高的水位来存放它们过冬用的食物堆、保护它们位于水下的洞口,因为只有有了流动的水,它们才能顺利游出巢穴抵达自己的食物堆。可是,121号家族误入了农用渠,我们在冬天做的河狸调查,那阵已经没有办法把它放回到河道里,当时它的现状是河水水位不够,一冻到底,食物被冰封,洞口裸露在外,既不能保温,也无法躲避捕食者。

“这个时候,我们的牧民守护者,退伍老兵,塔利哈提班长,救助了它们一家。为了让121号不饿死,我们募集了胡萝卜,老班长就每隔一天步行四公里,给121号河狸家族带去;每次都还会在附近砍一些树枝,作为它们的食物,保证每日磨牙,而胡萝卜只是急救食物和营养品。而且老班长还在周围围起了网子,确保人或者其他动物不会进入河狸巢穴。在老班长的努力下121号家族坚强地活了下来。”初雯雯说。

初雯雯介绍,“同时我们已经为121号河狸家族寻找到了新的住所——0号家族的原住地,0号家族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一家为拿食物卡在冰洞中死去的河狸家族,在悲伤之后,我们将它们的巢穴作为121号河狸家族的新家,让它们在这里继续繁衍下去。瞳之初自然保护协会将和阿勒泰地区林草局一起协助121号迁至新家。”

河狸

“被异质”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原本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代化建筑砌成的整饬的方盒子里,自然风物正逐渐被边缘化,寻常见的树只有小区里稀稀拉拉的几棵,见到的鸟不过麻雀喜鹊乌鸦之属。而近些年,诸如博物杂志、果壳网等一些自然科普的杂志、公号被关注也显示出大众对于自然教育的热忱,作家李娟的《冬牧场》《我的阿勒泰》等描述哈萨克族的迁徙:“随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与自然高度贴合,极具浪漫色彩,李娟笔下的人,具有长期和自然接触才有的灵性与坚韧。

而有着类似生活经历的初雯雯也是如此,她的父亲就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人员,已经在这个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在新疆的荒原大川里,几岁的她就被父亲带着翻山越岭,十多岁随着队伍去救灾,扛着被冻死的野生动物在雪地里一路走,留下无数的脚印和眼泪。在准噶尔盆地的卡拉麦里保护区,初雯雯是和野生动物一起成长的,在拍摄动物时,她常趴着或者蹲着,以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大自然,看日月更替。自然于她,绝不是拿在手上玩味的小盆景,动物于她,也不是被驯化后懒洋洋的小猫小狗,一切都是庞大又野性的,也因而充满未知的危险和令人敬畏。

面对自然教育的缺失,初雯雯现在做的事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带着更多人以科学的方式去体验她们是怎么对动物进行监测和保护的。

普氏野马

改变意识很重要

4月13日,国内已知的唯一一只雌性斑鳖在人工授精后宣告死亡,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篇小小的新闻,而对于斑鳖这个种群,则几乎是灭顶之灾。像大熊猫一样濒危的物种得到有效救助的实在少之又少,而更多的物种几乎都是因为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各种原因在无可奈何地死去。

可喜的是,近些年一些动物保护区的建立也间接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初雯雯说,做动物保护最大的难度还是要改变意识:“让更多的人能够改变意识一起来做这件事非常重要。做这个行业并不是说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单独就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的,你要去借助更多人的力量,心甘情愿来做这件事情,才能够有一个好结果。 ”

王昱珩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大家现在干什么都考虑的是效率、收益,包括野生动物保护这块其实也挺乱的,有很多的组织机构只是打着保护动物的幌子。”

“初雯雯一家子都是在动保的第一线,这种危险程度其实跟扛着枪对付那些偷猎分子没什么区别。他们要承受很多方面的压力,这个事情也非常辛苦,比如有一次我给她打电话,她说她正趴在雪地里等着拍紫貂,冻得脑子都快炸了。为了一张照片她可能就要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待上几天十几天甚至数个月,然后为了不影响动物,可能屎尿都要放在塑料袋里,把自己伪装起来。”王昱珩说。

初雯雯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