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场竞争与人类福祉

韦森
2019-05-07 20:3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编者按:

2019年5月8日是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5.8-1992.3.23)诞辰120周年,为此澎湃商学院特别组织学者撰写了这一组纪念文章。最终,所有文章的旨趣“自发地”指向同一个问题:哈耶克不是那么“专业的”经济学家。其中,朱海就教授对《哈耶克文集》主编考德威尔的访谈中,考德威尔解答了一些对哈耶克的误解,特别强调了哈耶克的“秩序”思想;韦森教授的文章聚焦哈耶克的市场理论;而莫志宏教授则侧重于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的批评;黄春兴教授和方钦博士都解释了为何哈耶克后期的研究会发生转向。我们希望这一组文章能够让国内读者更为清楚地了解哈耶克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在当代世界思想家中,可能无人能像哈耶克那样数十年始终如一地执著弘传自由市场的理念了。在20世纪后半期,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曾与哈耶克在同一个战壕进行了数十年的“市场经济保卫战”,但哈耶克对自由市场体制和价格竞争机制的理解和阐释,却与新古典经济学家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思路。在哈耶克在数十年著述生涯中,他还不时地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发些批评性的“横炮”。

学过现代经济学的都知道,新古典经济学是基于理性经济人个人利益最大化推理来论述市场经济之好处的。这种理论认定,完全理性且有着完备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会导致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最大化,达到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因而是最有效率的。任何垄断和行政干预,都会扭曲市场体系的最优资源配置,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和低效率。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优长的这种理性解说,不时引来一些持不同见解的经济学家和论者的质疑和批评。持批评意见论者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只是经济学家们所杜撰和幻想出来的理论上的“海市蜃楼”;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危机和商业周期,说明了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尽美尽善的现世“伊甸园”。一个早年研究和比较赞同哈耶克的自由理念,但后来又对哈耶克批评甚多的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曾说过:“在实际中,自由市场很少根据经济学家构建的模型运行。有繁荣和泡沫、萧条和崩溃。只有在经济学教科书里,市场才是自我调节的。”格雷的这段似是而非的话,可谓是代表了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市场观的典型批评意见。

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之优长的“传道”(preaching)方式不同,哈耶克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把市场价格体系视作为“一种人类交流和沟通信息的机制”,一种自发成长且不断扩展的交换体系(catallaxy)。在1936年在伦敦经济学俱乐部所做的“经济学与知识”的讲演中,哈耶克就从人们的知识分工和信息利用来论述价格体系的合理性。在1945年的经典名篇“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市场秩序之所以能解决“资源最佳使用的问题”,是因为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是分立的和有限的,因而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以劳动分工和分立知识(divided knowledge)为基础的协调运用资源的做法才有可能。

根据这一认识,从20世纪30年代到他去世前,哈耶克一直坚持认为,“竞争是一个发现过程,是一种牵涉到[人类社会]进化方方面面的过程;正是通过进一步的竞争,而不是通过大家的一致同意,才逐渐增进了我们的效率”(《致命的自负》)。哈耶克还曾基于这一推理批评过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中央计划经济的一些看法。在1956年发表的一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一文中,爱因斯坦曾主张,应当用当时流行的一个社会主义口号“为用途而生产”,来取代资本主义的“为利润而生产”。对此,哈耶克说:“爱因斯坦似乎没弄明白,只有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和分配,方能够使我们所发现的资源得到精细地(intensively)运用,从而引导生产服务于各种生产者所无法预想到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有效率地参加生产交换。”

纵观哈耶克的一生,与其说他是在沿着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宣扬自由市场体制的优长,毋宁说他的经济社会理论的中心目标是阐释中央计划体制的非可行性。只是作为这一理论任务的副产品,他附带地证明了只有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才是惟一能增进人类福祉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对于这一点,并不是很多睿智的经济学家所能理解得了的。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刚刚经历过1929-1933年大萧条,复苏之路仍然步履维艰,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人士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中,不无感叹地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着手取消那些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识’的指导,借以达到刻意选择的目标,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就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当时十分孤寂但却又数十年持之以恒地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

由此看来,在哈耶克对自由市场体制的捍卫中,并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市场体制描述为一个完美无缺且高效率的现世的伊甸园,而是试图阐明这样一个道理,有着分立知识和有限理性的市场参与者,通过运用价格机制这种信息装置,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增加人类福祉。换句话说,照哈耶克看来,并不是市场竞争在短期中不出问题,会时时有效率和处处均衡,而只是从人类社会长期演变过程来看,它是一种自发演化生成的、最不坏的、且不断扩展的增进人类福祉的资源配置方式。

哈耶克对自由市场体制的捍卫,并不限于“经济效率”这一维的考虑。在1988年出版的《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甚至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论述市场交易体制的优长。他指出,那种“市场秩序可以理解的目的就是它会产生‘创造财富’这一有利的结果”的观点,是宽泛的和肤浅的。哈耶克认为,“只有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运用他的知识时,才有可能使任何人所拥有的许多具体知识全部得到运用”,才能不断扩大参与市场分工的社会成员在天赋、技能和兴趣上差异,才会促进生成德国思想家威廉·冯·洪堡特所说的“人类最为丰富多样性发展”的文明,最后形成他心目中“伟大社会”。

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经历了近30年计划经济时代的低效率和普遍的贫困,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在怀疑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点了。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和接踵而致的世界经济衰退,致使许多人又开始怀疑市场体制的合理性,以至反思性地抨击市场经济运行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但若要再恢复用中央计划来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恐怕今天即使有些左倾思想倾向和情怀的人士也不大会同意。在这方面,我们至少要部分地感谢哈耶克。人类社会思想史,将永远记下哈耶克这位执著且常常给人们有些偏执印象的思想探索者。

历史还在前行,故事也好像并没有讲完。在最近欧美各国政府负债累累和标准普尔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这当下,西方发达国家要走出经济衰退似乎变得遥遥无期。在此情况下,是否又会像在1929-1933年大萧条后那样在全世界再涌起一波压挤、限制甚至试图消灭市场竞争机制并相应增强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思潮?在这目前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作者韦森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作者同意,我们重新发表韦森教授原刊于2011年8月15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经济学如诗”专栏中的这篇文章,作为哈耶克诞辰120周年纪念文章,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