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平凉新型职业农民不简单

2019-05-26 0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是主力军。

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

培训职业农民,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回归乡村,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热爱乡土,形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推动我市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畅、越走越宽。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热点词汇,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出现在农村农业相关的会议中。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主流群体,被寄予厚望。

什么样的农民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概念上的农民有哪些区别?我市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进展如何?

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农村农业局、市农广校,了解我市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并选取平凉数位新型职业农民,与他们一起聊创业经,让我们从他们的创业史中,一起来了解平凉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理想,了解平凉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吴祺:与合作社的“相爱相杀”

5月,崆峒区白水镇,如丝细雨浸润着肥沃的土地,禾苗青青,昭示着一年的好年景。崆峒区白水镇丰源合作社,道路两侧的钢架拱棚整齐划一,还未走到棚口就已经望到辣味十足的“甘科4号”辣椒,瓜果棚内“绿宝”甜瓜青翠可人,“红颜”草莓娇艳香甜……各类果蔬琳琅满目。棚外电动卷帘,棚内滴灌喷灌,科学育种、科学施肥、科学管理让传统的农业充满“炫酷”的气息。

一个大棚内,草莓植株“长疯了”,叶片宽大粉嫩,蜜蜂飞舞在锦簇的花丛中,乒乓球大小的草莓白里透红,人见人爱。

“这草莓边开花、边结果、边采摘上市。”39岁的吴祺猫在田垄间,细心地摘下红的诱人的草莓,小心地放在篮子里,准备发货。

身为崆峒区白水镇丰源合作社负责人,吴祺自己也想不通,害怕吃苦受罪的她竟然和最“苦情”的农业打上了交道。

吴祺之前是城市白领,先后从事钢材、金融等行业,积累了一些资金。这些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群众对绿色食品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把投资方向转向农业。心怀田园梦,2014年,吴祺与朋友在崆峒区水镇打虎村投资2000万元,兴建了这个占地423亩的丰源种植合作社。

随着合作社的运营,吴祺遇到了发展困境。年底盘点营收,吴祺发现,园区的综合效益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问题出在哪了?她先后征求相关专家、地方行政领导的意见和看法,认识到制约和阻碍合作社发展的瓶颈:一是管理,一是技术。恰逢此时,市农广校开办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

通过学习,吴祺认识到,要促进园区快速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要用当代农业技术的新成果武装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通过技术培训,严格遵守技术流程,落实抚育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农产品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超标,无三废污染‘三无’目标,在品种更新换代、施肥、病虫防治用药、生产成本控制诸环节上做文章。准确把控市场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吴祺对记者讲述她对发展农业的新认识。

在专家的指点下,吴祺先后引进种植了水果番茄、冬季草莓、麒麟西瓜、绿宝甜瓜、菜心、田七苗、秋葵等高端名优果蔬,引进示范椰糠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生物杀菌、远程智能操控等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示范应用,快速提升了园区生产水平和效益,带动周边350多户群众从事了蔬菜产业。

今天的白水镇丰源合作社在科技因素的带动下,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型。蔬菜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既能保证蔬菜受水均匀,又节约了用水量,比大水漫灌更快捷、高效。

“对西红柿的管理要精细,西红柿对气温、水分要求都很高,温度高了易得病毒,低了又会影响生长速度,浇水过多容易裂果,影响销售价格,因此对西红柿的管理要格外认真。”望着一串串香脆欲滴的西红柿,曾对“合作社”、对农业“认知模糊”“爱恨交加”的吴祺讲得十分专业。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吴祺采取手机微信、电商平台等销售,使水灵灵的蔬菜从田间直接到达顾客手中。自建立“白水丰源农业”微信群以来,截至目前,微信群内顾客已有400多人,一天多的时候交易量多达70多笔,微信销售额已经超过50万元,成为了传统销售之外的重要营销方式,也使“丰源”品牌深入人心。丰源合作社被市农牧局评为市级龙头企业、市级农民合作示范社。

高广川:家乡的星月明亮梦想无需流浪

五月的阳光温暖而灿烂,洒照在庄浪县万泉镇高川的苹果园。果农高广川在他的25亩果园里劳作,远处,天高云淡、山峁如黛,峻拔叠翠,如诗如画……

在村人的眼中,高广川是个“学习型”“有知识”的农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高广川看来,学习是走向务果行业专家的必由之路。刚开始务果时,他也是从同村人那里学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果农把果树栽了挖、挖了栽,但注重学习的高广川从来都没有放弃务苹果,经常听广播、看电视的他认为:只要坚持科学务果,果园一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2014年10月中旬的一天,高广川突然听镇上说庄浪县农广校要在他们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他天天询问报名事宜。四五天后,报名通知贴在了高川村部公示栏里,他向村委会提交了书面申请,最后经过乡村两级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形式确定了全村60名果农成为庄浪县2014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参训学员。

“这一次的学习受益匪浅。”高广川说。他们赴陕西省千阳县张家沟千亩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凤翔苹果专家大院、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泾川县飞云乡等地学习,重点参观学习室内数控水、肥、气管理技术及应用等苹果自动化生产技术,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等。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以为自己种的几亩果园标准的很,一看人家的果园,真有点拿不出手,说不出口的感觉。”高广川笑着说。

“要产生更大的效益,科学管理、扩大规模势在必行!”高广川说。他原来的苹果园只有10亩,在农广校和万泉镇政府支持和帮助下,他获得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经过土地流转,他又承包了15亩果园,使果园规模扩大到25亩。当年他的果树长势良好,毛收入在40万元以上。实践出真知,他也成了本村苹果生产的行家里手。

“科技改变思想、科技改变生活,我已深刻体会到这个道理,是农广校的辛勤指导,让我稳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我也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选用哪个品种更好,怎么栽种管理,哪种病虫害用哪种农药防治,现在,我们村的苹果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从原来村民不认识到主动承包经营果园,从没有收益到每亩园年收入上万元,村民发展苹果的提高了。我觉得靠个人的力量有限,一定要抱团取暖,把产业做强做大,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广川说。

外面的世界精彩,高广川并不羡慕。“‘家乡的星月明亮,梦想无需去流浪。’我会守住土地,守住自己的财富之源。明天的路还很长,我要把我的农业路走得更宽更远。”高广川对未来充满期待。

张亚东:为家乡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我是养牛人,学会了吃苦。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奉献,年轻时吃苦那都不算苦;我是养牛人,学会了自立。在磨砺中成长,是一种不甘屈服的傲气,是一种勇敢面对人生的境界……”对崇信县黄寨塬上的“牛会长”张亚东来说,“养牛”不是苦累的事业,而是梦想。

今年40岁的张亚东是崇信县黄寨塬白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同时也是恒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和负责人。

踏上养牛之路,是2007年。当年,他发现肉牛市场需求量很大,而农户养牛却普遍散养并且规模小周期长效益低,他决定建办牛场。2008年初,他带头联系本村5户农民合资建办了黄寨乡第一个占地8亩的规模养殖园——百兴养殖园,当年饲养量达300多头。一年下来,户均收入3.8万元。初尝胜利果实,张亚东觉得这事值得做。

“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帮助我们走出贫困,过上了好日子。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只要贫困户和村民愿意养牛,我一定把自己的技术教给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张亚东说。

2009年,张亚东帮助指导群众相继建办了张寨养殖小区和新堡子养殖小区,建成了黄寨乡第一个专业肉牛养殖示范村;2012年,他联合张寨、新堡子等4个养殖小区,注册成立了集改良、繁育、推广、营销于一体的黄寨乡恒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协会+小区+党员+群众”模式,联合组建了全乡第一个产业型党组织---恒盛肉牛产业合作社党支部……2014年,村里又新建了永盛标准化肉牛繁育中心,建成了省级标准化肉牛繁育养殖示范小区,带动全村发展10头以上养殖大户60户,户均纯收入3万多元,全村牛饲养量达到2600多头。

如何使牛产业发展尽快走上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张亚东想了很多“点子”。比如,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他主动寻求龙头企业,与北京伊顺祥牛业公司及平凉肉牛屠宰加工厂建立了技术合作和产品包销协作关系,形成了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营销体系;去年,他投资建办了年产2万吨的百盛牧业有机复合肥生产厂,利用有机肥公司缓控释生物有机复合肥技术,对全乡养殖小区的粪便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饮水思源,家乡给了我这片创业沃土,我也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张亚东说。

提高农民知识技能全方位培训进行时

培育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性工程。2018年,我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509人。

记者了解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生产经营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

提高参训农民的知识技能,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关键所在。记者了解到,为使项目实施提质增效,我市严格督促各县(市、区)按照实施意见对不同类型培训所规定的培训天数,以及培训规范对不同专业所规定的课时数和技能要求开展较为系统的培训,积极倡导各培训机构从强化教材建设、选聘专业教师、落实培训地点、加强实践操作、外出考察学习等环节入手,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机具购置补贴、精准扶贫等项目和工作,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参训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发展能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其作用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可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我市把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以及“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培养认定对象,一旦这些“领头羊”发挥作用,必将带动更多的人回归或加入农民队伍。

“我们遵循农民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以精准培育为目标,不断推进培训形式的灵活化、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和培训载体的多样化,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市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推广分段培育,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分段培育模式。二是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培养目标,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支持职业农民采取‘弹性学制、农学交替’的方式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三是‘推行职业农民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实现在线申报、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真正把手机打造成方便农民学习的‘新农具’。”

来源:平凉日报/柳娜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何文周明

编辑:梁凤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