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车陂,龙舟焕青春

2019-06-10 17: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四月八,龙船透底挖。”当深藏在涌底的木龙破水而出时,车陂男儿的胸腔中,突然有一种共鸣开始与龙船调频对接,他们彼此呼唤与吸引着。至此,一场绵长的龙舟文化盛宴也随之展开。

车陂村是天河区一座千年古村,也是天河区最大的城中村之一。有据可依的车陂村龙舟文化已有300多年历史,龙舟赛迄今30多年没有间断。全村共有12个龙舟协会、50多艘传统龙舟,拥有龙舟数量之多位列全市之最。今年,通过“车陂文化+公益+旅游+环保+时尚文创”的跨界交融方式,车陂打造了广州全市规模最大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

(车陂龙舟民俗文化活动——孔剑锋摄)

其实,走过百年以上的历史长路,“龙舟”已经成为车陂人的符号,乡愁的寄托。车陂人在,龙舟在。如今,新时代又赋予了龙舟文化更丰富、多元的内涵。“时间”与“空间”已经无法再限制这一传统文化的展现,它跨越了端午变得常态化,它走出了村落,向世界而去。

百年龙舟要焕新姿

从点心师傅到车陂龙舟非遗传承人,职业生涯的巨大转变,在苏应昌看来,完全是命运的安排。“车陂人对龙舟都不会陌生。你在这里随便找一个人,他的身上都会有龙舟文化的底蕴。”这看似宿命般的回归,背后是车陂人已经埋在骨血里的,对龙舟的热爱。

(非遗传承人苏应昌——孔剑锋摄)

千年古村车陂,始建于唐宋时期,南临珠江,北眺崇山,村中龙溪长流,由此与龙舟结下了缘分。车陂的历史和发展,对于天河区车陂街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姚永营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据他介绍,车陂村共有九大姓氏祠堂,北宋名士苏东坡的后裔、南宋名将王道夫的子孙都在这里生活。

但同时他也表示,近3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个靠近广州中心城区的村子,在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碰撞下,其原有的岭南水乡的模样已经开始碎片化了。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时,曾提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让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让传统文化出新出彩?成为村基层工作的一个重点。

姚永营认为:“文化也好、文明也好,首先要能落地,不能高高挂在天上。”说白了,就是得让村民喜欢和接受,最好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既喜闻乐见又能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在车陂村当属扒龙舟了。“龙舟节在车陂人心中,是放在第一位的,连春节都比不过。” 苏应昌表示,车陂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触碰到这种文化。在大家的心中,春节是家庭的节日,而龙舟是家族的事情,是全村的大联谊。“包括那些从车陂走出的海外游子都知道,要想看整族人和多年未见的老友,只能在龙舟节回来了。”

(车陂龙舟比赛现场——孔剑锋摄)

车陂人对龙舟的爱和重视毋庸质疑。但如何让这个与祠堂文化、竞技活动以及宗族传统高度融合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容貌?这需要思考,更需要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才担负起践行的重任。

研究生毕业的苏志均 ,2011年放弃企业高管职位,应邀回到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即原车陂村委会)工作。从最基层的治安队员开始做起,慢慢变成基层干部、中层干部,如今已经成为承办龙舟活动的统筹人物。

2015年,由车陂公司牵头,苏志均与其他有志之士组建起专业的团队,着手车陂村扒龙舟“申遗”工作。2017年,“车陂村扒龙舟”成功入选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这个时候,我开始深思,车陂村的龙舟应该何去何从,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应该呈现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又该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

文化遗产探索品牌化发展道路

在“申遗”过程中,苏志均发现,在村里没有一个专业的机构对车陂文化进行梳理、保育、规划。2017年11月5日,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以党建引领专业的社会组织来传承、推动车陂龙舟文化的发展。

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还组织招募了志愿服务队。第一只队伍组建时,只有7、8个人。而现在,全街共成立20支志愿队伍,志愿人数约624人。

志愿者一方面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河涌治理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成立的同时还发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一水,即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济之精神;守望相助,是为车陂社区搭建公益项目平台,让车陂做好社区营造,从而达到社会善治的一个愿景。最终使项目所行之处,水更清、人更善,景更美。

如今,“一水同舟”已然成为车陂龙舟的“品牌”。 2018年,车陂借龙舟节契机,整合内外资源,创新推出2018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节,并被“尚天河”文化季纳入主单元。今年举办的第二届 “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节,在6月2号及5号两天,已吸引20万人现场参观,在线收视超350万,进一步扩大了车陂龙舟的文化活力及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也于2018年12月正式挂牌开馆,是全国首个社区龙舟文化展馆。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共有六个馆区、三大单元组成,记载150余年车陂龙舟文化的历史。借助文化展馆这一平台,龙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外国友人参观车陂龙舟文化展览馆——孔剑锋摄)

第28届国际阳光纪录片节在法国西部城市拉罗谢尔举行时,车陂龙舟作为中国参展影片的元素之一进行展示,国际影响力倍增。而今年2月18、19日CCTV-12频道《暖春行动》又全方位地展示了以龙舟文化为主的车陂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创新让龙舟文化更具生命力

“村、区和市对我们的龙舟文化越来越重视和支持,而国家层面也在把好的传统文化向外推广。”作为龙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苏应昌说,他的压力更大了、责任更重了。“现在有好多外国人过来,还有一些女孩子也对龙舟感兴趣,我们正在让他们登上龙船。” 俄罗斯、瑞士、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波兰……当你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在划龙舟,千万不要惊奇。

(外国友人参观游览龙舟文化展览馆——孔剑锋摄)

打破传统,把龙舟文化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知道,有开始好过没有。我挪动一小步,都是在前进。”但这恰恰说明了这项传统民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甚至走出了国门。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因为有人愿意来,才有了突破传统的机会;而开放的姿态,又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如何落地,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也是苏志均思考的问题。车陂龙舟文化的传播已经越来越常态化和接地气。围绕着文化保育,车陂街展开了多种志愿种服工作。如开展了“走进非遗课堂-车陂扒龙舟”、“爷爷奶奶一堂课”、“龙舟文化导赏体验”等民俗文化保育活动,弘扬车陂龙舟文化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现在,爱龙舟以及参与龙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成为村民自觉自愿的事情。“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基本上都会进行一水同舟的一些创作,与文化展览馆进行共建。”

而借助专业的社会力量,龙舟文化也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就在今年的“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节期间,由广州大剧院、车陂古村、七大广府高校联合打造的环境剧场《车陂龙舟最有戏》在晴川苏公祠里举行了首演。故事以出生在澳门的车陂后代苏为氹的视角为主线,讲述他在端午节回到故乡,偶遇从未谋面的“九堂叔”苏身正,看尽车陂端午场景的故事。该剧既有浓浓的乡愁贯穿前后,又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了“车陂好,车陂美,又有龙船又有戏”的热闹景象。

(车陂宗祠剧——孔剑锋摄)

除了龙舟剧外,参加“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节的市民还可以在车陂涌两岸观看嘉年华演出。7部作品在此上演,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街头相声、乐器独奏、民间舞蹈、跨界创意肢体剧等等。

车陂龙舟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天河区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广州第一经济大区,天河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经济总量连续12年位居全市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文化高质量提升,该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措并举,持续厚植本土文化发展根基。“一水同舟”车陂国际龙舟文化节正是该区精心打造的文艺精品

虽然龙舟文化节才举办了两届,但它已经走上了跨界融合发展的道路,并追赶潮流,拓宽了传播方式。除了通过“车陂同舟”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动态外,大会还借助“一水同舟”抖音号推出4-5集的“抖”视频,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让市民群众随时随地了解车陂龙舟文化,增强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的品牌影响力。

这个有着百年以上的传统民俗,正以更先进更时尚的方式走向更大的舞台,更远的世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