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无尽之夏》里,蔡骏怎么把上海记忆写进悬疑小说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6-14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自2002年发表首部长篇悬疑小说《病毒》,作家蔡骏已出版《镇墓兽》《谋杀似水年华》等三十余部作品,累计发行1400万册,被书迷们亲称为“蔡大师”。

6月12日晚,蔡骏做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青年中国说”,畅谈悬疑小说发展史,解码新作《无尽之夏》中的上海元素。

上海是蔡骏从小成长的地方,在他的记忆里,有外滩建筑群、蜿蜒的苏州河、父母单位分配的六层楼新工房、沪西工人文化宫与长寿路沿线的工厂。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上海四十年来的变化雕琢了他成长成才的轨迹,在《无尽之夏》中充盈着多彩的上海元素。

20年前,蔡骏还是一名普通国企职员,因为热爱写作,义无反顾走上了文学之路。如今,他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董事长,繁忙工作之余,仍然每天笔耕不辍。

“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除了技巧以外,更需要高度的自律。”不少和蔡骏同时期成名的网络文学作家已渐渐销声匿迹,但蔡骏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我的幸运只是在于我没有放弃。”

蔡骏。 郭新洋 摄

《病毒》是怎么来的

蔡骏以悬疑小说出名,但在刚开始写小说时,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悬疑小说。

那是2000年,网络文学刚刚兴起,蔡骏一年内连写了二三十个中短篇,还得了“文学新人奖”,得奖作品甚至在权威期刊《当代》上发表,让他有了朝文学方面发展的自信。

在非常偶然的契机下,蔡骏写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

小说灵感从哪来的呢?2000年末,网上流行一种电脑病毒,电脑黑屏时会猛然蹦出一张女鬼的脸。在此之前,蔡骏读了一些关于中国考古、墓葬的报告文学,有一本书讲到清朝东陵,其中一个帝后合葬墓被盗,已逝皇后遭人剖尸凌辱。蔡骏于是把这两个元素结合了起来: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开始普及,电脑病毒开始流行,病毒的根源就来自皇后的传说。

蔡骏当时写这本书还有另一个契机。和他聊天的网友劝他写一些可读性更强的小说,他说他也能写像《午夜凶铃》的小说,两人于是打了一个赌,为了赌约,他写了《病毒》。

《病毒》是2001年春天写完的,第二年正式出版了,没想到还挺受欢迎。后来,蔡骏陆续又出了很多作品,人们渐渐用悬疑小说对他的作品进行涵盖和归纳。

不过,《病毒》出版后,和蔡骏打赌的这个网友就不见了,蔡骏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找到。直到2012年秋,终于有人帮他在微博上找到了。这位网友给他发了微博私信,说自己在美国华盛顿附近一个小城的大学还是科研机构工作,因为去了美国很多年,蔡骏当然找不到他。

这时候蔡骏感触特别深,中美两国相隔在地球两端,时差是12小时,两人打赌是12年前,而12年在中国是一个生肖的轮回。

“经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是悬疑?我会说悬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改变别人的命运,或者被别人改变命运,这就是悬疑。如果当时没有这样的打赌,没有这样一次网上聊天,我可能不会去写这本小说,今晚也不会坐在这里和大家聊天。生活就是这样奇妙。”

“所以悬疑就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100%地准确预测未来。这是悬疑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意义,它不仅仅是写稀奇古怪的故事,不仅仅是写案件,它其实也在写我们的日常生活,写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逃脱的命运。这种命运无法确定、无法预料,但也因此,我们的人生充满乐趣、充满冒险。因为未来充满未知,所以我们要努力生活、努力拼搏。”蔡骏说。

《无尽之夏》写了什么

《无尽之夏》是一本关于夏天的书,然而创作时间却是冬天。他写书时正好在2017年到2018年的冬天,在冬天写夏天的故事,他要打开全身每一个细胞,去回忆夏天所有的记忆,那些炎热、那些潮湿、夏天的太阳、夏天的暴风雨。

小说的背景被安排在1997年的夏天,而之所以放在这个时候,蔡骏解释,1990年代是上海发展的黄金年代,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因素掺杂进来,比如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

他还记得1997年春天上海流传一时的“敲头案”,很多中年妇女在下夜班回家的路上被人用榔头敲碎后脑勺,把不少人吓破胆。《无尽之夏》提到了一点“敲头案”,但虚构了另外一个发生在夏天的连环案件。

小说里写到了很多当时上海的环境,比如写到一次中学生骑自行车远行,起点在武宁路上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沿着苏州河一直往下,走到外白渡桥和黄浦江,再走到宝山的宝杨路码头,从那里登船去崇明,到了崇明,再走很远到东滩湿地,在那里终结……有点像公路片。

“1997年大家要出去旅游不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到这个地方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已经非常困难了,而且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走出这一步。”

蔡骏解释,选这样一条路线,也代表了上海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区高速发展,郊区郊县尤其是崇明岛还比较落后,尚是一片田野风光,像是从都市的中国进入了农村的中国。

小说里还有很多和水、和港口、和集装箱有关的元素,“上海就是因为有了水才发展起来的。我们在长江入海口、在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上,长江之水流到这里,就像一把箭,弧形的海岸线是弓,浦东正好是箭头。因为有了水,上海的港口发展起来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起来了。”

为什么小说会把很重要的情节落在崇明岛呢?蔡骏解释,崇明岛是长江的泥沙冲刷而成的,这个岛还很年轻,年轻意味着青春,有一种青春的意味、夏天的意味。

“岛上的泥沙来自长江中上游,正因为中国内陆有这么大的腹地才有了这个岛,上海和全国的关系就是这么紧密,从来不是孤立的,不管是从地理上也好,还是经济上也好、人文上也好。”另外,上海面朝大海,面朝大海意味着全球化,小说里也写到了全球化对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深刻影响。

讲座现场,蔡骏现场朗诵了一段“上海成为陆地”的文字,很长一段,没有涉及主人公的任何行动,也没有涉及故事主线到底在讲什么。

“这也是这部小说和一般的类型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类型小说一般只讲情节、只讲故事,语言非常简单。但是《无尽之夏》用了大量文学性的语言,用铺排讲了很多暗示和象征,和上海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未来的发展相关。”

蔡骏认为,这部小说的文学性超出了绝大部分类型小说,所以首次发表是在《收获》,然后才出单行本。近几年,蔡骏开始从类型文学向严肃文学转型,而《无尽之夏》是他回归艺术非常重要的一次尝试,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活动现场。 郭新洋 摄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