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土城市笔记│长三角一体化为何突然提速?

2019-06-14 19: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暨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落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会议所释放的各种消息面利好,比如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京、苏州等7市地铁实现一码通行;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通上线;取消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推进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却还在持续的发酵中。

一时间,长三角一体化的风头和舆论热度,盖过了粤港澳大湾区。

特别是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高层发展论坛透露,尚在审议修改中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长三角的战略定位: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简称“一极三区一高地”,更是被不少人拿来跟粤港澳大湾区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相比较。

难怪最近,不时有人在三土城市笔记的读友群中发问:喊了几十年但始终“只闻楼梯响”的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为何这两年会突然提速?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的确,回顾长三角区域37年的一体化历程,起起伏伏并非一帆风顺。走到今年这一步,与其说是突然提速,不如说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这中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壹│中枢层面的重视与背书

众所周知,这一波的“长三角热”,其直接源头是去年11月进博会上,一把手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回顾历史,长三角一体化的每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停顿,都与中枢的战略意图和节奏把控密不可分。

比如今天被公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起源的“上海经济区”(1982年),就出自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而到了1988年,随着国家计委撤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6年的“上海经济区”也凉凉了。

此后的20年,虽然长三角区域市场要素的联系日渐紧密,地方政府间也尝试推动制度对接与区域合作,但成效一般。

直到2008年以后,国家层面针对长三角地区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2020)》(201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年)等文件,这才重新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甚至,长三角区域每一次的范围界定与调整——从最初的“上海经济区”10市,到1992年的长三角城市群16市,再到2010年将长三角范围扩大至江浙沪全境25市,直到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剔除温州、丽水、衢州、宿迁、淮安等浙南苏北城市,纳入合肥、芜湖等安徽8市,最终奠定如今的26市格局,背后都是中枢画的圈。

因此,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升格为国家战略,中枢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发力,相关工作加速推进便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贰│发展阶段的递进与成熟

在《新闻联播透露了哪些<长三一体化纲要>玄机?》一文中,三土提到过区域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城市群、都市圈和最终的一体化。其实,不仅区域发展有阶段性,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经历资源聚集——资源饱和——资源外溢的阶段过程。

过去,提到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缓慢,许多江浙人士总是习惯性地将责任归咎于上海。认为上海“只取不予”“只进不出”,打着一体化的旗号吸血江浙。但这其实是不了解城市发展阶段规律的想法,也多少有些错怪了上海。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几年,长三角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处在聚集资源、壮大自身的阶段。只不过上海因为城市平台大、能级高,所以对资源的吸引力更大,从而给人以吸血周边区域的感觉——这跟现在浙江省内很多地市,尤其是嘉兴、绍兴、湖州等环杭城市,抱怨杭州吸血全省是一个道理。

所不同的是,南京、杭州这些二级城市,目前还处在抢人吸血的阶段。而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老大,已经走过了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资源饱和与外溢。这一点,像嘉兴、南通等环沪周边城市近年来感受尤其明显。

比如上海与苏州、嘉兴正在搞的长三角一体化先行示范区,又比如与南通合作共建新机场,与宁波舟山携手开发小洋山港……这些都是上海资源外溢的具体表现。

总之,现如今的长三角,一方面核心城市已经从集聚资源过渡到资源外溢阶段;另一方面,次一等的城市,如杭宁苏甬等,也开始步入都市圈阶段。这两重利好一叠加,为整个区域迈向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叁│技术层面的破壁效应

除政策推动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被许多人忽视,那就是区域内兴起的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科技巨头带来的新技术,在打破区域壁垒方面所起到的破壁作用。技术成为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的引擎,让以往的不可为变得可为起来。

以长三角交通一卡通这个畅想了多年,也卡壳了多年的案例来说,刚上线的七城地铁一码通,不仅方便了7市百姓异地搭乘地铁,更重要的是,它使长三角联通成为一个超级大城市,给各地民众以整体感。而这种整体感,是促进区域一体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为什么安徽过去始终融不进长三角,主要就在于文化心理上的被排斥)。

但这种同城体验的实现,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容易。事实上,类似设想以前不是没有过,但一直实现不了。为啥?因为技术门槛太高。

要知道,公交地铁卡都是各市自己的公司开办的,每张卡片所采用的技术和信息读取方式各不相同,致使闸机做不到互相匹配。而如果要强行匹配,那就必须将所有闸机换掉重装,这势必产生巨大的改造成本,非常不经济,所以就一直这么拖延了下来。

而现在,借助于支付宝等科技公司的强大技术支持,这个困扰一体化出行多年的难题被升维解决了——把现实中的难题简化成了移动支付的课题。这次,支付宝自主研发的双离线二维码、Alipay inside 2.0、Mpaas等技术,特别是首次运用于地铁的区块链技术,彻底解决了异地信息互通和跨区域结算难题,为城市间的大规模互联互通奠定了安全、高效的技术基础。

事实上,七城通只是区域通的起手式,未来一年内,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地铁有望实现扫码全通,并逐步向“全国通”迈进。“一极三区一高地”中的示范区意义,由此开始凸显。

不仅在交通出行方面,在民生服务、司法等领域,技术层面的破壁效应同样居功阙伟。比如长三角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市数从“1+8”扩大至“1+17”,全国首个跨区域办事服务——长三角“一网通办”上线,以及此次长三角高层会议期间,上海、杭州、合肥、苏州4地法院与蚂蚁区块链签署“长三角司法链合作意向书”……这些都将极大地方便长三角人就近办事,降低办事成本。

以浙里办为例,在支付宝首页搜索“浙里办”,选择“长三角无感换乘专区”,即可直接切换到安徽省、江苏省办事页面,一键预约安徽当地医院挂号、婚姻登记、新生儿查重明等。同样的,搜索“江苏政务服务”、“皖事通”,也能在支付宝跨省办事,包括身份证居住证预约办理、交通违法查询等50多种热门服务。

可以说,没有上面提到的天时、地利、技术和这三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会像现在这样呈现加速度跑。而这既是长三角的福气,也是三土始终看好长三角的底气。

(更多长三角区域城市分析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三土城市笔记”或“三土演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