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文和英文使中美儿童思维方式从3岁时开始出现差异?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实习生 沈雨若
2019-07-12 19:5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研究人员发现,中美两国的孩子出生之初以类似的方式认识世界,然而当他们3岁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呈现出基于两国文化的差异。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凯伦·沃克(Caren Walker)、斯坦福大学的亚历珊德拉·卡斯滕森(Alex Carstensen)及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新论文,试图解答一个早已有之的问题:语境是否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研究的起步阶段,科学家们想知道孩子们是否能理解一些抽象关系,比如“相同”和“不同”。首先,研究人员向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展示了一台机器,当特定颜色和形状的单个积木放在机器上时,机器就会亮起来。即便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也能轻易发现,机器是否运转取决于积木的颜色,比如绿色积木能让机器运转,而蓝色积木不能。

但当积木的数量和关系发生改变后,实验结果变得有趣起来。研究人员首先“模糊地”向孩子们展示了机器运转的模式:两块红色积木能使机器运转,而两块不同的积木则不能。研究显示,18个月大的孩子可以轻松弄明白积木之间的关系,并把两个相似的物体放在机器上使之运作。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对这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尽相同:3岁的美国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物体身上,因此很难搞清楚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单个物体本身的属性更重要;而同龄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优先考虑物体间抽象的异同关系。

实验显示,学步阶段的孩子似乎对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着同样的外在行为表现,但是到了3岁时,他们的日常经历已经促使他们关注世界的不同方面。中美两国语言的不同可能可以解释上述差异的产生原因:英语比汉语更强调名词,这可能影响了不同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

研究者称,事物个体和个体间的关系这两者都很重要;另外,文化条件的作用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微妙差异,可能会在人们思考、推理和选择行动方式等各种行为中发挥作用,而这种差异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存在了。

    责任编辑:朱郑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