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9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这些文物,带你读...

2019-07-14 2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2019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这些文物,带你读懂平凉前世今生》

这些文物,带你读懂平凉前世今生

市博物馆

东汉博山神兽纹铜樽

高27.5、口径22.3、底径23.5厘米。博山形盖,子母口,直筒腹,腹中部作两对称铺首衔环,平底,三熊足。盖上满浮雕龙、虎、凤、及鸟首,人面形怪兽,盖口圈带刻折线三角形锯齿纹。腹部满浮雕博山纹及龙、虎、熊面兽,腹上中下部各作三周圈带,分别刻弦纹、菱格纹和折线三角锯齿纹。通器工艺精湛,装饰手法细腻。

装饰纹饰繁缛华丽,制作工艺精湛细腻,是东汉青铜冶炼技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它也反映出了东汉君、臣、百姓向往过上神仙生活,它的出土也对研究青铜樽的名称、器型、发展、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征集于泾川县)

北朝观音立像

高22.0厘米。主尊观音,二菩萨,二弟子组合。观音头戴莲冠,面相长圆,眉目清秀,着帔帛与裙,颈系项圈,璎珞于腹前穿环下垂至膝,左手下垂执净瓶,右手上举握柳枝,缯带沿体侧下垂,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莲瓣形头光上浮雕三坐佛,刻火焰纹。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莲冠,身着衫裤,跣足立于莲茎座上,莲瓣形头光饰火焰纹。二弟子秃发,面相方圆,身着袈裟,背向而立作护法状,五尊造像均作榫卯式连接于上圆下方四足床座上。(征集于崇信县)

崆峒区博物馆

明代韩王朱亶(嵴)造鼎形铜炉

炉黄铜质,鼎形。侈口斜沿,内折窄唇,束颈,溜肩。S形对称高耳,鼓腹,圜底,兽面吐舌形三高足,足跟钵形。颈上部饰凸弦纹四道,颈中部浮雕夔龙六条,雷纹衬地,颈下部饰三道凸弦纹,肩饰二道凸弦纹。腹部錾刻纪年、造者、监造、工匠等59字铭文。

此鼎为明代平凉第十一代韩王府所铸。器形硕大,造型精美,是研究明代平凉韩王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明代兽首衔环耳钢瓶

瓶为黄铜质,一对,形制及纹饰相同。直口,外卷方唇,束长颈,对称置独角兽吐舌形半环耳,下带小珥,耳套如意形环,垂胆形腹,束高胫,下为折肩形圈足,足口外撇,无底。口沿下饰三道凹弦纹,颈部饰四个等分菲棱,间以雷地纹,胫部饰四菲棱间以鳞形波浪纹,圈足饰回纹。此瓶是明代珍贵文物。

庄浪县博物馆

隋朝铜鎏金虎符

1974年庄浪县阳川乡曹家塬遗址出土,征集回来14枚,现分别被中国军事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4家文博单位收藏。

这4件虎符大小相同,青铜铸造,外施鎏金,立虎状,均为左半,高5厘米,长7厘米,重50克。虎符正面为阴刻小篆“某某府”,虎符背部阴刻小篆“某某卫铜虎符之几(数字)”,另一面阴刻楷书“某某卫”和“某某几(数字)”两行各三字。胸部的十字形对榫是合符验证的标志。

虎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信物,一般为两半片,右半在君主或统帅处,左半由执行征、防任务的统兵将领保存,左右两片合在一起合符验证后才能调兵遣将,是军事最高指挥权的物证。

北魏石造像塔

1974年庄浪县良邑乡李咀村宝泉寺出土,通高206厘米。塔身由五块呈梯形的方石雕叠垒而成,上小下大。原为楼阁式,今塔顶与塔基均失,仅留五级塔身。

该造像塔应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的作品,清俊秀丽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服饰,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浮雕或半圆雕的刀法圆润纯熟,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雕塑中线条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四个面上20多个画面无一雷同,体现了古代艺匠的卓越才能与丰富想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魏晚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水平。

泾川县博物馆

金代“泾州之印”

“泾州之印”,1976年出土于泾川县城关镇。黄铜质,印面为方形7.1cm*7.1cm,通高5.3cm,重1065g。印面侧部阴刻楷书“泾州之印”,印面背部刻“承安三年十一月”、“礼部造”。印面九叠篆书文“泾州之印”。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泾川县博物馆,是研究金代泾州建置的重要印件资料。

从北魏始设到民国改置,“泾州”这一行政区划名称共计使用长达近1500年之久。

而金代“泾州之印”的出土,正是证明“泾州”这一历史行政区划的重要史料与实物佐证。

隋朝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

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圆雕,砂石质,2013年出土于泾川县宋龙兴寺窖藏佛像遗址。造像高198cm,宽50cm。菩萨身材修长,腰部略扭,整体呈“S”形。

2013年初,泾州古城内一方铭文砖“千年一现”,揭开了一段前代典籍鲜有著录的历史真相。在公元1013年,泾州龙兴寺僧人云江和智明,将历经三十年左右时间从四方获得的“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瘗藏于本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的地宫。在舍利地宫东西两侧还先后出土了同一时期埋藏的278件(组)佛像、菩萨像、天王、力士、沙弥造像和造像碑、经幢等物。

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即是此次出土窖藏佛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体现了当时泾川佛教文化的兴盛和造像工艺的发达。

华亭市博物馆

元代龙泉窑青釉镂空花瓶

1994年黎明川出土。花瓶小喇叭口,圆唇,束颈,圆肩,斜腹下收,圈足外撇,鸡心底。体内套一小瓶。小瓶丰肩,腹下斜收,颈、底与外瓶颈、底相接合。器身内外施粉青釉,圈足剔釉,呈火石红色。

肩上镂雕一周缠枝叶纹,上腹镂雕四朵缠枝菊花纹,下腹刻一圈叶尖向上的柳叶纹。内瓶肩部镂雕缠枝叶纹。此瓶造型独特,镂空技术精绝,釉色温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龙泉窑瓷器艺术珍品。

北周张丑奴造像

1990年华亭县安口镇谢家庙社出土。砂岩质,正面自上而下用界栏隔成三层。下部为题记:保定四年(564年)十一月巳卯朔岁次佛弟张丑奴为身为息墉仁为忘息墉子父子三人造石像一区愿忘者三人三除地狱速令解脱愿忘者上生天上愿得佛道息母路女妃愿身梁长命百岁愿息女女息墉女愿长命长祐得佛道所愿从心。

崇信县博物馆

西汉“月氏”铭货泉铜母范

范平面略呈方形,周有边框。范面中间有一凸起的圆形平顶、底部呈“×”字形状纽将范面分为两部分,共列钱4枚,左为钱背,右为钱面,钱面阳文篆书“货泉”二字。范面右侧上下右边各有三角形凹槽1个,左侧上下左边有三角形乳突与之对称。在铜母范背面铸有铭文“月氏”二字。这是新莽时期翻模铸钱用的母范。

1982年,崇信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下乡采风,在黄寨乡何湾村,发现这件货泉铜母范,并正式被县博物馆收藏了。“月氏”铭货泉铜母范的发现有助于确定丝绸之路中道在关陇地区的走向,是研究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文物资料。

西周父甲铜觚

“父甲”铜觚,喇叭口,尖唇,下收细颈,鼓腹,小喇叭形圈足。腹部上下各饰两道凸弦纹,之间浮雕两组饕餮纹,衬以云雷纹。圈足内壁铸有“册□册父甲”五字铭文。1996年9月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于家湾墓地出土的铜觚、铜爵组合,为研究平凉地区商周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察这个时期的方国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静宁县博物馆

齐家文化弦纹青玉琮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玉质,色青绿,泛糖色及乳白色沁斑,体作方柱型,外方内圆,对钻贯空,两端出射,四角略钝。方体四面等距离减地浮雕三组由五条凸线组成的纹带,形制整饬,凸线细匀,是齐家文化中的玉琮重器。

齐家文化青玉璧

1984年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灰色玉质,中有褐色瑕斑。体呈圆片状,中有好孔,单面钻成,通体磨光,器形较大,制作规整,是研究齐家文化宗教、礼仪的代表性器物。

灵台县博物馆

唐代踏羊彩绘天王俑

高1.08米,踏羊彩绘天王俑,红陶质。头戴侧翻翅盔,竖眉怒目,短髭上翘,面容狞厉。身着铠甲,胸前左右各佩一块圆形绿色护镜,肩覆披膊,护颈较低,与胸甲纵束甲带相扣,铠甲下垂膝裙,右手按于胯部,左手握拳于胸前。足登尖头长靴,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于羊臀和羊头之上,羊抬头瞪眼,跪卧于地。俑通体彩绘,用红、黑、白、蓝彩饰花纹、云纹、衣纹等。甲泡、束带间贴金箔,更加凸显出俑的威严神态和蕴藉的无穷力量。

唐代兽面彩绘镇墓兽

高62厘米,爪距29.4厘米,兽面镇墓兽,红陶质。狮面兽身,闭口直视,凸睛竖眉,獠牙外突,面容狰狞,弯曲蛇矛形独角,倒“山”形胡须,肩背双翼加饰竖火焰状翅毛如孔雀开屏,两小耳立于头顶前侧。镇墓兽前肢直立,后肢蹲踞,足呈三趾兽爪形,蹲坐于地。镇墓兽通体彩绘,用红、黑、白、蓝彩饰眼、鼻、耳、嘴及颔下的细部以及胸、腹部须毛。表现了初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唐文化的阳刚之美,把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塑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研究盛唐时期的葬俗和雕塑艺术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平凉日报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何文

编辑:梁凤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