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班不是为了赚钱,我竟无力反驳

2019-07-16 23: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中青网编部

��今天的热搜,了解一下
“上班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省钱”,博主@蜻蜓队长的一则po文引得大批网友赶来评论区认领身份,并感叹“内容过于真实”。
——辛辛苦苦去上班,放假一天就花完

——闲下来就会乱逛,一逛就花钱

——没上班的时候一天花两百上班了一天赚两百

......

但是,年轻人的钱都花哪儿去了呢?

一谈起年轻人的消费观,仿佛就在讨论物欲的横流、社会的畸形、父母的控诉——把信用卡、花呗、网贷当成生存工具,他们没钱却奢侈。这当然不是全部的事实。

我曾在香榭丽舍见过像买菜一样买奢侈品的同胞,也曾听过韩国大妈指着满墙的LacostePolo说“This,This,No,No!Others,Others,All,All!”

也许在任意一个时代,每个社会、每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豪放不羁的消费行为,我们无法一概而论。

我想谈谈我和身边年轻人的故事。

喜欢值千金

我在澳洲打工时,咖啡馆里除了我和经理,其余店员都是在校学生,当中有一两个还是高中生,年纪最大的不过22岁。

他们一周工作两三天,每天三四个小时,期末时偶尔会请假,但基本都家住附近,长期稳定。

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广东人,高中毕业就在这家咖啡馆打工,一干就是3年。

我刚来的那些日子,她算我师父,教我做咖啡、做甜点、开店、收店,干起活来干净利落,再忙再累回头看她永远是一张笑脸,教起人来语速极快,但逻辑极好,会认真告诉你诀窍,方便记忆。

有一次我顺手把绑钱的橡皮筋套在手腕上,她路过小心帮我摘下来,说这样不好一会儿会充血;还有一次我在洗杯子,她上来给我戴手套,然后举起自己的手说她的手就被洗涤剂毁了,要我注意。

那是一个永远闲不住、永远有温度的小姑娘。她开一辆minicooper,偶尔一起下晚班会顺道送我回家。初见时我感叹了一句:“cooper确实是适合你们这种小女生开,好看。”

她一面调后视镜一面笑:“二手的,和我爸借钱买的。”我一愣,听她继续笑着说:“我爸本来要给我买的那款车太丑了,和他磨了好久才同意的,但多的钱还要慢慢还他。”

临回国时我陪她去买手机,她捧着新手机一面笑一面和我抱怨:“我今年都白干啦,这下所有工资都花完了,明年的工资也都预支给我爸了⋯⋯你知道么?我昨天看了下排班,考完试一天不休,要死了,要死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抱怨里夹杂着自豪感,神采飞扬。

我看着她就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也曾为了一本漫画书一星期不吃早饭,为了一辆自行车拼命考100分,把那些细碎的、平常的东西当做宝贝,拼命努力地追求。

《说文》中写:“敢,进取也。”我们敢要最好的,于是也甘愿付出更多,因为喜欢值千金。

知道生命无常未来无明,所以更愿意抓住眼前确定的小幸福。虽然前路千难万险,但不惧用所有盘缠换一壶好酒,换一路激情澎湃引吭高歌,换一路不犹疑不回头。

这些能够靠一己之力让自己开心的人,值得敬佩。哪怕这开心是一时的,这一时一时积累起来便是一辈子。

身边这些热腾腾的年轻人,让我在“颓”与“丧”中间体味出一点点杀身成仁的壮烈。

也许他们无数次地想过“算了”,想过“图什么呢,老娘不干了”,却又在每一个清晨按时醒来,像打了一晚上鸡血似的跟自己说“加油加油”;

他们知道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靠着自己的力量买套房,却也在自己的小出租屋里搭上了公主纱幔,安上了圣诞彩灯;

他们清早上班没挤上地铁,晚上加班堵在通燕高速,就算如此,也会微笑自拍发条微博说“生活充满希望,因为要等快递啊”。

有时候,消费就像手机里的美图秀秀,有的人用它自欺欺人,有的人用它自黑扮丑,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而他们也未曾全睡着。

换一种精打细算

“因为蚂蚁花呗有一个月的免息期,钱放在余额宝里就能多赚一个月利息,何况花呗还有几毛钱的红包可以收。”

在这个买菜都扫码支付的时代,我们的精打细算只是换了种方式而已。

我的前公司有一套对于利润成本工资奖金的复杂计算方式,公司会根据入职新人的资历划分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成本。应届毕业生是44元每小时,7级以上的专家每小时破千元。

个人在每个项目上花费的时间乘以个人成本,构成项目的主要人力成本。

当然你的收入和这个不全挂钩,因为除了其他诸多因素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花费的时间与贡献度通常不成正比。

你真正值多少钱,基数是你的过去,外加你花费的时间和对于外界的贡献。

懂得这些之后,时间一下子被具象化。我开始会估量,我每天在路上花费两小时,实际花费是交通费外加88元人力成本,而这两个小时对我的未来又有多大贡献。

我开始会思考,如何才能给自己的简历增光添彩,让自己的基数最大,让自己说一句话的贡献度可以顶得过别人干一小时。

我会在金钱与精力时间相冲突的时候,果断地选择牺牲前者最大化后者。我会投资自我,投资社交,投资必要的生活品质,并坚定地相信终会收到十倍百倍的回报。

若把生活中的事情简单粗暴地分成两种:必须做的和不必须做的,在我必须亲自做的事情上,我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把自己训练成“熟手”“专家”,力图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多的价值,然后请人或机器做那些不是必须得我做的事情,这是我认为效率最高、性价比最优的方式。

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何尝不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在追逐审美、个性、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既然我们都经历过迷信、种草、跟风、甚至疯狂消费的过程,那何不乐观地相信我们终会走过这些,学会筛选,学会放下,学会自我审视,终于找到我们最想要的。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句话:“只要不生病,钱慢慢赚呗。”乐观积极的大背景中透出一点点恐惧,细想唏嘘无奈,却也让人频频点头称是。就像我们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但一生都怀抱热望。

说这话的一定是个年轻人。

@文|沈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责编:tamako

审发:百宝

你“在看”我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