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流量明星与观众粉丝的异化论

2019-07-20 23: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张慧聪

@文/张慧聪

郭德纲在德云社终场小曲《大实话》里唱道:“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句话颇有胁迫的意味。在中国,艺人地位曾经很低,被称为“戏子”,这种观念至今余音未绝。

在艺人广受歧视的年代,向观众要钱几近乞讨,只能是“求赏”,而绝不可能“卖票”。这是一种无契约的交易,由于“艺”满足的是高层需求,所以“可有可无”,说起来快乐无价,无价可以是千金不换,也可以是一文不值,观众随时可以转身就走,就算看到最后,钱包也还捂在手里。“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这可以算是一句离彻底拉下脸要钱只差半步的恳求。

在娱乐工业大发达的今天,艺人赚钱的方式早已经历了数代升级。

谁的价值

流量明星的底气来自于疯狂的吸金能力,而吸金能力则来自市场的真实认可。众口铄金,亦能点金生金,在娱乐的世界里,大众即正义。

理论上,自由市场上交易都有其公平性,片方愿付8000万给明星,意味着他们认为对方能带来远多于8000万的收益。这8000万背后是什么?考虑最常规的商业模型:制片方用8000万请到明星出演,视频平台基于对人气所能带来播放量的估计,愿意用一个高价购买片子播放权(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平台与制片方的购买合同在开拍前就开始谈,而请某明星出演则成为购买条件),抱着对曝光量的预期,广告商买下视频广告,接下来片子上线,千千万万观众在平台首页看到这位明星的剧照而点进视频,片子迎来大量播放,广告也随着一起播出,最终带动了商品购买。

如果一切顺利,每一个角色都将从上游买家那里获益,而最上端的上游则是普通的消费者——他们为看某位明星而看到商家广告并因此下单,他们是这8000万的源头。这是流量经济的典型逻辑,流量明星为何叫流量明星,说到底是因为他们能带来“浏览商品的人流量”,进而产生购买量——此事最为关键,而除此之外,都不重要。

商业模型当然不止这一种,但无论如何,明星赚到的这8000万最终将来自于他/她的粉丝,从这个逻辑看,说“我就值这个价”并无问题,然而由此可见,明星们对自己与粉丝的关系认定,可以说与相声演员同粉丝的关系大为不同。

怎样的关系

在当代运作的推手下,艺人与观众的关系变得复杂而诡异。人与人的关系十分脆弱,一旦一方打破了相互尊重的平衡,那么尊重就再也难以回来——这对双方都是如此。

无论轻蔑侮辱还是闭眼吹捧,两种方式都悄然取消了某一方作为“人”的资格,粉丝对偶像的恋爱禁止条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不过严格来说,在最尖端的现代娱乐工业逻辑里,“粉丝”和“偶像”似乎都并不作为“人”这一个体被看待。偶像是一种“工件”,经流水线打造后生产出来,如果能赚钱,说明生产成功,反之则失败。只要严格监控流水线流程,将次品率控制在一定范围里,即能稳赚不赔。

某年轻艺人在采访中对练习生经历不堪回首,坦言成名后才开始“找自己”,这或可归为马克思所言“人的异化”。遗憾的是,在这一场域中,只有充分异化,粉丝才会失去理智,才会荷包大开,而这正是当代娱乐运作者们苦心追求的效果,这种效果在疯狂的粉丝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在此处列举粉丝的狂热行为已无必要,有很多文章已经深入展示并剖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当代追星奇观——其宫斗般的复杂、军队般的森严让外人不寒而栗,其中的弄潮儿借此获得高收入又令人咋舌。

异化终究带不来真诚

由于粉丝对偶像总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粉起来足够狂热,而一旦闹了“别扭”,反噬起来也相当可怕。

饭圈的一个奇景是“大粉脱粉动摇根本”,即某明星粉丝团中颇有影响力的粉丝领袖突然宣布不再当他/她的粉丝,从此一别两宽江湖不见,于是小粉丝呜呼哀哉,明星本人心里感受也酸酸的。

通常意义下的“大粉”甚至粉丝团团长,都是陪着明星在毫无人气时一路走来的,有的甚至算明星的半个朋友。

天长日久,粉丝为了偶像拼尽全力,搭上时间金钱甚至健康,觉得自己就有了足够的资格摇起“为了你好”的大旗管东管西;而明星从年少一路走来,早过了孤立无援的时期,有钱有资源有足够数量的粉丝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即便再念着那份旧情,粉丝个体的存在也被广义的“粉丝”二字代替,自然受不了某个人对自己的指手画脚。

我们能够看到,偶像和粉丝在这种关系下,对自我的定位都发生了扭曲。

偶像明星一方面希望获得千万粉丝流量,为自己花钱为自己打call陷入狂热不知疲惫,自己从此走向事业巅峰,一方面又希望这些粉丝全然都是理智的,皆是被自己的才华所吸引,对自己全无要求,毕生夙愿是支持自己“自由地飞翔”。

而粉丝的矛盾则在于高喊着“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对外口径皆是“我什么都不图,偶像开心我就开心”,却在对方做出某些“开心”的选择时勃然大怒,企图用自己的付出套牢对方,甚至粉转黑。

说白了,流量明星与粉丝关系异化的“表”为“你恋着我,我爱着你”,“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各取所需,红尘交换。

感动上了头,也不一定能变成感情,当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你喜欢什么样的,我就演个什么样的”,这样的扭曲和异化注定无法成就一段健康的关系。

这时候回头来看相声演员一行里的观念,它虽然传统,甚至老旧,却可能包含了更健康的艺人/观众关系——演出的本质从商业角度看是一场交易,艺人承认并感恩自己被观众认可与供养,粉丝也承认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最多能得到什么,双方都拥有体面与尊严,有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关系有益于形成整个圈子的良性循环:观众追求艺术品质,艺人追求精益求精。

在流量明星们风生水起的时候,依然有很多艺人在坚守初心,他们真正地专注于专业和工作,用优秀的作品而非花里胡哨的曝光来获得认可,他们的粉丝也不会为他们做疯狂的事,却会为他们的技艺而赞叹,也会为他们的好作品埋单。他们赚的钱比流量少很多,心却比流量静很多。

到头来,其实人与人的关系本就应如那个流传甚广的笑话那样——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管好你自己。

原载于《中国青年》2019年第5期

责编:百宝

审发:敏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