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离开母亲,是我们的第二次出生

2019-07-30 14: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台湾女作家琼瑶曾经写过一本自传,《我的故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便是她与母亲多年来的恩怨与冲突。

少女时期的琼瑶偏科严重,她不喜欢学习,考试,只对文学感兴趣,和她那门门功课拿第一的妹妹相比,她就像家里的一个另类。母亲的冷嘲热讽让琼瑶越发自卑,感到压抑得抬不起头。而更“大逆不道”的是,她在高中时与大她19岁的国文老师相恋,这件事被母亲发现后,长久的愤怒像一座火山,迸发出最强烈的火焰,“几乎把她烧成灰烬”。

母亲采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一状告到警察局,说老师“引诱未成年少女”。接着又一状告到“教育部”,说老师“诱拐学生”,最终老师被学校解聘,身败名裂。

在自传里回忆起当年这一桩往事,琼瑶说,“对母亲当时的种种手段,我仍然觉得胆战心惊,我曾经听说过,母猫为了爱护它的小猫,当它发现危险靠近时,会把小猫咬碎了吞进肚子里去。当年的我,就有这种感觉。我绝不怀疑母亲对我的爱,却感到自己被撕成了一片一片,粉身碎骨了。”

看过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谈到母女关系时,作者提出有一种母亲属于“黑天鹅”式,源于一部电影《黑天鹅》,女主角的母亲美丽要强,因为意外生下女儿,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于是她把自己对舞蹈的全部梦想都寄托在女儿身上,用可怕的要求严格管束着女儿,并把全部心力用来督促女儿,这种不健康的母女关系给两人的生活都带来了“灾难”。

琼瑶说,在她小时候,母亲经常给她念两首诗,《梁上双燕》和《慈乌夜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是跪乳之恩,反哺之义,孝道是无上的美德。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小燕子”,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儿女早早踏出家门,头也不回,远离父母,既是对事业的追求,也有逃离原生家庭的渴望。

母亲和女儿,因为同为女性,心思细腻敏感,又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因此关系就更加复杂微妙,甚至成年后发展到水火不容。豆瓣上曾经发起过一个话题,“妈妈我们分手吧”,看上去令人触目惊心,很多人在这个话题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原来成长后的女儿们,曾经有那么多不敢吐露的愤懑,压抑许久的怨怼,对妈妈,一边是深爱,一边又是反感,想要远走高飞,又对自己的“背叛”充满内疚。

母女之间,就是这样血肉相连,又血泪交织。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说:“我一直假定,我们母女间,持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她并不真的认为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而我,确实也从心里觉得,要多多尊重她的见解。但今晚琳达姨又一次提醒我:我们母女俩,从来没有互相了解过。我们只是在注释着彼此的见解。”

身为移民之女,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谭恩美有完全西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但她永恒的主题是母女关系,而且是那种中国式的,曲折幽微,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残酷悲哀的关系。

因为相爱,所以对待彼此特别狠。爱你所以我要管制你,爱你所以我要担忧你,爱你所以你要做一个我理想中的孩子……类似的逻辑属于妈妈。

而孩子们的答案最后只指向一个:爱你,所以我要离开你。

了解,却又往往是在分离之后才慢慢展开的。

作家丛虫的长篇小说《女儿的选择》中写了三对母女,有刘招娣这样全知全能,要掌控一切的老虎钳妈妈,有李云珠这样毕生追求完美,要求女儿也走正统之路的教导型妈妈,也有王梅这样美貌有成就,盼着女儿出头却迎来女儿的叛逆,心有不甘的失望型妈妈。

她们的共同之处是爱女儿,愿意为女儿的幸福奉献全部,然而,她们也不是无敌超人,也会崩溃会垮掉,也同样要面对生活的考验和试炼。

三个女儿各自来京北漂,各自闯出一片天地,各自结婚生子。三个妈妈从外省千里迢迢赴京看女儿,帮女儿带孩子。表面上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其中甘苦却不为人知,过往原生家庭中留下的矛盾,痛楚,纠葛,经过成年后的再次亲密相处,不断延续,放大,终至爆发。

鸡毛狗血的日常生活,有时竟也算是侥幸,因为毕竟疾病,死亡,贫穷才是更残忍的打击,一夜之间就能夺去所有。当女儿们各自经历了失去至亲、离婚、失业、丈夫出轨、破产等等人生的重创之后,母女之间也终于互相理解。

都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要用多少人的包容,忍耐,付出,成长来换取?

就像一位看过这本小说的读者说的,“一个女人,要走过多少路,她才能懂得自己的母亲?其实,只要她做了妈妈。在那些深夜一个人喂奶的日子里;在那些丈夫已经不再是情人,而变成了孩子爹,和她争吵冷战的日子里;在那些为事业和家庭做两难权衡,愧疚地看着孩子熟睡的脸的夜里。她都在心里,一点一点,想念着,思考着,琢磨着自己的妈妈。也慢慢理解了,释怀了,懂得了,甚至成为了自己的妈妈。她对你的那些期待,那些热诚与冷漠,那些说出口的和没有说出口的话,你都一下子,就明白了。”

离开了妈妈,就是人的第二次出生,我们得自己养育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成全自己的理想,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既要做得起选择,又要一肩扛得住结果。希望等将来我们给孩子讲起母亲时,带着柔情和温暖,尊敬和体谅,隔着茫茫岁月,我们与母亲真正和解,希望我们还来得及说出“对不起”和“我爱你”。

 

《女儿的选择》

丛虫 著

中信出版集团·文艺社

2019年7月上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