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全国“最美奋斗者”山西候选人事迹(二)

2019-07-31 07: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慧辉文俊李炼等

扫描二维码查看候选人事迹,参与投票

李杰22年练就综采“神医”

李杰,被誉为煤矿综采电气设备正常运转的底气和保障。单位每年井下大小近百起电气设备事故,他总能最快找到原因,手到“病”除。

李杰在阳煤三矿裕公井综采三队干综采维修电工工作,一干就是22年。多年来,他勇挑重担,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着自己,也提升着自己,在较短时间里掌握了队里电气设备检修的各项技能,从新手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年纪最小的“大电工”,也成为综采队机电维护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

2013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李杰获得代表阳煤集团参加“中国平煤神马杯”第五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组的资格,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武大赛。李杰顶住压力,在与百余名全国技术精英的较量中取得第18名的好成绩,并且荣获了优秀参赛选手荣誉称号。此后,他又在第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组第3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10年,阳煤集团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因为兼并了上百个地方煤矿企业,使得与煤矿相关的各个行业、岗位工种人才严重短缺,尤其是综采维修电工这个技术工种人才几乎断层,严重制约了正常生产,培训技术人才势在必行。

李杰被调到采煤工区生产准备队后,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井下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尽快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维修技能的综采电工,在一个月内让队里的各项检修工作走向正轨。

李杰凭着丰富的综采维修电工知识和维修经验制定了培训方案,并利用班后时间在队组小范围进行实验,发现有效后大面积推行,快速培养出一支电气维修队伍。技术人员水平大幅提高,所在的生产准备队连续4年没有出现大的电气事故。

如今的李杰,是李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和团队肩负着全矿井下机电设备的应急处理及培训后备电气维修人员的重任。针对全矿安全生产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团队一个个攻关,积极为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近5年来,提合理化建议186条,被矿采纳应用116条,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李杰提出“端头架电缆固定装置的改造”“生产溜机头的电缆固定装置”“转载溜单轨吊改进吊挂装置”等合理化建议,绘制出图纸,改装固定装置,有效保护电缆线路,减少电缆挤破现象的发生,避免因更换电缆造成的成本浪费,节约电缆成本360余万元。

在李杰的带领下,团队积极参与“五小”竞赛创新活动,研发的“变频拔轮器”“综采工作面保护集中控制系统”“跑偏调节三联辊固定架的改造”等项目分别获得了阳泉市“五小”创新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这些创新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矿井安全管理水平,也起到技术革新的示范引领作用。

如今,李杰和团队仍在努力钻研攻关,继续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全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张晨光煤海深处匠人匠心

80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煤矿井下常用的六组合、十二组合、变频器、馈电开关等新型开关,学员们围在一位老师身旁,认真地聆听讲解。他就是晋煤集团成庄矿高级技师张晨光,是这间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2016年度煤炭行业唯一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走进中南海的“工人院士”。

从一名技校生到“大国工匠”,这条路张晨光整整走了23年,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外人无从可知,他的“机电故障快速排除法”成了众多煤矿机电工眼中的“绝活”。1997年,矿井简易出煤之初,主提升设备变频器发生了故障,联系国外专家修理,最快一周才能到矿,这意味着整个矿井都要停产。此时,21岁的张晨光主动请缨,仅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修理任务,让随后赶来的外国专家惊叹不已。

2009年,成庄矿全长2800米的主井皮带编码器故障无法运行,该设备是进口设备,如果联系厂家最快需要20小时才能到矿。按照一天2万吨煤炭产量计算,至少造成2000万元的损失。张晨光火速赶到现场后,经过90分钟的排查与调试,故障便被彻底排除,为企业避免了经济损失。

2013年以来,煤炭市场风云突变,减人提效、降本增效成为了众多煤炭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张晨光依托团队优势,组织研发“皮带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皮带的地面远程控制,减少井下17部皮带的85个岗位共计138名岗位工人,仅人工成本每年节约1380万元。该项成果在全集团推广,每年节约人工成本上亿元,为企业破难前行闯出了一条活路。

凭借着精湛、过人的技能,张晨光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完成各类技术改造创新40余项:“连式拉线闭锁监测系统”“EEP支架电液控制仿真培训平台”2项技术获国家专利成果;完成“井下红外技术创新”“井下监测电压低电压报警”“主井人车自动控制无人执守”等6项创新成果;自主研发的“KTK125煤矿井下灾害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项目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洗煤厂块煤重介自动控制系统研究”项目已申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和山西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大功率多驱动带式输送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张晨光不仅在小改小革、创新创效上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更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匠心独运。作为晋煤集团首席技师,他组织编撰了《矿井维修电工开关类》《矿井维修电工控制类》等一系列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独创“晨光四步培训法”,为集团培养了几千名高技能人才。他的徒弟在集团公司各生产矿井相继成立6家“大师工作室”,全部获得省部级“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

20多年来,张晨光在煤矿机电技术领域不懈攀登,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蓝领精英”,完成的改造和创新不胜枚举,为煤矿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红梅社区奋斗者引领群众心向党

任红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区工作者,一名最基层的共产党员,一个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社区奋斗者。

她所在的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段南沟社区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城市社区。因为企业转型,职工分流到外地工作,社区内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特殊人群多,各种矛盾不断。为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任红梅创新思维,以“鸿雁”作为社区为民服务标志,提出了“鸿雁真情暖万家一首两翼”工作法,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头雁,居委会、便民服务中心为两翼,弘扬“奉献、责任、服务、创新、诚信”的“鸿雁”精神,构建服务型党组织“鸿雁”品牌,把社区打造成了温暖的大雁巢,打通了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桥梁纽带的“最后一公里”。

她坚持双向服务、双向受益,充分利用“鸿雁”品牌有效整合驻区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场所、人员、资金、工作内容上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共驻共建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我是党员我服务、便民医疗、水电暖维修等系列共治共建服务活动,实现了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互联互动、融合发展,形成了城市党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她坚持“疙瘩要在基层解,鲜花要在基层开”。六年来,社区没有发生过一起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也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通过宣讲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她激发党员群众爱党护党为党的内生动力,创新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带领社区党员自编自导自演,排练伴舞诗朗诵《七月初心》、情景小品《社区贴心人》等节目,让大家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教育;成立了“红梅党代表工作室”,平均每年接待群众200余人次,为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难题33件,让百姓倍感暖心。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青少年更好地成长,2014年10月她从家里拿出3万元,成立了全省首家“亲&青FAMILY”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社区及周边1.4万名青少年服务,举办“亲青”讲堂200多期,推动城市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列入了全国首批青少年示范项目。

社区空巢老人的门牌号和家庭情况都刻在了她的心上。每天早上,她总要看看这些老人的窗帘是不是拉开了;到了晚上,她会再去看看他们家的灯亮了没有;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她经常看看哪位老人今天没有来。“早看窗帘晚看灯,社区楼里数板凳”,成了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红梅向阳心向党,努力奋斗惠民生。她将个人梦融汇在中国梦里交相辉映,用自己的奋斗,一点一滴串起了百姓对党的热爱之情,也串起了自己逐梦前行的奋斗足迹。

毕腊英农家女承父志捐资助学

在高平市,有这样一个平凡而执着的农家女——她不图名利,矢志不渝捐资助学,用毕生精力奉献自己的拳拳爱心。她的名字叫毕腊英。

毕腊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靠磨粉养猪先富起来后,毅然走上捐资助学之路,无偿资助了25名家庭贫困的大学生。199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父亲不幸去世。一道重大的人生选择题摆在了毕腊英的面前,父亲的助学之路是停止还是继续?她知道,退一步一身轻松,进一步千辛万苦。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毕腊英毅然选择继承父亲的遗志,将家中全部积蓄捐赠,继续帮助那些还没有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

选择这份坚守,就选择了奋斗,就要付出生活的艰辛、操持的艰难、他人的不解、一生的负担,但毕腊英无怨无悔。1992年9月,毕腊英在高平市教育局设立“毕腊英教育基金会”,她每年从家人的辛苦钱中抽出5000元作为奖励基金;1993年4月,把父亲的事故补偿费1万元捐赠给了伯方村小学,扶持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1997年,她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有许多个别资助和上门求助的,她都慷慨解囊,倾心相助。从1986年至今,毕腊英累计捐款40多万元,奖励优秀教师800多名,资助贫困生、奖励三好生1000多名。

熟悉毕腊英的人都知道,她的家庭并不十分殷实,钱挣得也很辛苦。她养猪的方法非常传统,主要是把磨粉残留的渣滓搅拌后作为猪食。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出圈、磨粉、拌食、喂猪、搓粉,有时还要去地里干农活,直到夜深人静才能躺在床上喘口气。

为了节省成本,活儿都是毕腊英和丈夫两个人干。猪场有100头猪,他们每天要磨300公斤玉米。除了磨粉之外,有人还计算过毕腊英一天的喂猪工作量,她每天从猪食缸里舀到桶里,再从桶里舀到猪槽里,至少要来回舀7200多瓢。当地人都说:“腊英的钱是一勺一勺舀出来的!她捐的不是钱,是血汗,是一颗滚烫的心!”可是毕腊英说起这些却十分坦然,她总是说:“起早贪黑,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不觉得苦。”

30多年来,毕腊英和家人忙忙碌碌,生活简单,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这种汗里淘金的活儿虽然无比艰辛,但让优秀的学生进得起学校,读得起书,不因贫困耽误前程,却是毕腊英认定的使命,执着的信念,毕生的愿望。无论面对质疑,还是面对赞誉,毕腊英总是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做了些普普通通的事。但在这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小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普通农民不忘初心的不懈奋斗,是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申飞飞大山之巅守护平安

鹅屋乡位于距壶关县城100多公里的太行之巅。境内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被人戏称为“太行山上的小西藏”。2008年,22岁的申飞飞被分配到鹅屋派出所,一人承担了办案、治安、户籍、巡逻和内勤等多项业务,一干就是11年。

2010年12月,申飞飞接到重要警情:一名犯罪嫌疑人在河南焦作以租车名义,将一名出租车司机骗至黄崖底村,将车主打伤推下深沟后驾车逃窜。接警后他迅速赶往现场,行至西壶陵水村附近时,发现了可疑车辆。他赶紧跟上前去,在行进过程中,通过观察体貌特征,判定出抢劫出租车的犯罪嫌疑人。申飞飞和对方打招呼,就在对方话音未落的一刹那,一个箭步冲上去,将嫌疑人撂倒,并用手铐死死铐住。事后,申飞飞搜出了匕首、斧头、电警棍、作案手套等行凶工具和两把轿车钥匙(被抢车)。原来此人曾两次入狱,身背多起劫车案。

鹅屋乡户籍登记8640人,实际居住3500人左右,大部分是老弱病残。针对这种情况,他将全乡人口分为三类,针对性的服务。鹅屋辖区居住的老人,他选择“流动警务车+步行”上门服务;在外务工和上学的中青年群众,他通过微信、微博和便民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壶关县城居住的人口,他选择周末回城休息的时候为他们服务,这一便民举措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

2015年4月23日5时许,师家背村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敲开了他的门,老大爷递给申飞飞一部手机,一边让他看手机短信,一边说快救救我孙子吧。短信内容为:“我因欠款,被社会上的小混混扣住,快拿上13000块钱来救我。”,老大爷称他孙子赵少杰在河南结识了当地一群不良青年,欠下他们1.3万元钱。自己在村里想尽办法也只筹了8000元,申飞飞当即从工资卡里拿出5000元交到老大爷的手上。老大爷说:“钱是够了,但你还得带我去跑一趟,我一辈子没有出过门,在河南人生地不熟。”申飞飞当即开车带着老大爷去到河南省辉县市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了少杰等人。原来少杰欠下他们的是赌债,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忙下申飞飞和老大爷顺利将少杰带回了家。11年来,经申飞飞手办理的户籍业务1万多次,调解纠纷100多次,办理案件80多起,抓获网上逃犯5名,其中孤身一人抓获持凶抢劫杀人犯1名。

申飞飞视群众如亲人,坚持不懈为孤寡老人义务做好事、干农活200余次,主动帮助困难群众110多人次,自己出资或联系爱心人士为鹅屋山区捐款捐物共计10万多元。鹅屋乡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申飞飞走访时发现,孩子们寝室的棉被单薄陈旧,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申飞飞连续三年通过个人关系为鹅屋乡寄宿制小学的100多名住宿生每人发放了一套崭新的棉被,为鹅屋乡中小学的200多名学生每人捐赠了一套崭新的校服,结束了鹅屋乡学生没有穿过校服的历史。

稿件由山西日报记者尚慧辉杨文俊李炼杨文陈俊琦整理

(编辑:王伟婷)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