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所大学至少有一家实体书店!大学开书店的挑战与潜力何在?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9-08-02 15:1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7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那么高校开实体书店,它的挑战有哪些?大学书店又有哪些潜力可以挖?它们与大学图书馆如何区别开来?

带着这些问题,7月31日,有问APP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实体书店不可‘缺席’大学,‘校均一所’需应对哪些挑战?”的云上论坛,邀请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新媒体(编辑出版)系主任沈珉、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段海风、杭州晓风书屋创始人姜爱军、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编审葛玉丹四位嘉宾来一起进行线上讨论。以下内容根据本次线上论坛的文字实录整理而成,嘉宾观点均经过本人确认,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互联网阅读时代,实体书店经营难度较大。根据您的实践经验或者观察所得,在大学开实体书店,主要面临的挑战是?

沈珉:功能定位。高校实体书店的功能考虑,除了出售图书之外,还有展示高校学术成果、沟通学术、盘活校园资源以及提供延伸服务的内容。比如沟通学术,组织其他高校的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教材建设会议,共享教学成果。功能要有自己的定位,不能像社会书店一样定位。

段海风: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多数书店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经营理念老旧,受数字阅读和网络书店的冲击,部分校园实体书店经营困难。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让高校青年学子变阅读为“悦”读,校园实体书店如何走出经营困局、创新知识服务,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姜爱军:高校实体书店首先图书内容要新,图书要专业小众。其次,探索复合经营业态,建议采用“图书+文创+咖啡茶饮+文化活动”的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同时作为高校书店还可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展览活动、特色阅读活动、明信片设计大赛、朗读者活动、作家见面会、新书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加书店人气。再次,“大学”为主题的周边开发。大学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景点,那么高校书店以“大学”为主题,可以将周边产品的开发作为一项创艺项目。

葛玉丹:根据本人的体验和观察,大学开实体书店,主要面临的挑战我想到有三个:第一个,还是经营问题,这或许也是当下所有实体书店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在浙大西溪校区已待了近二十年,其周边的书店变迁,真的还是蛮令人感慨的。学生时代,前门有杭州三联,后门有书林、枫林晚,再往前些,还有南华旧书店和晓风书屋;等开始工作后,慢慢地,三联、书林、南华都逐渐找不见了,枫林晚也搬远了,倒是晓风书屋,和我们出版社合作,开在了我们大楼里。现在去书店,主要也就晓风书屋和博库书城了;不过,去书店的频率已大不如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不买书了,其实相对而言,我还是现在买书多些,基本每月都会买一次,但都是平日里积累下的书单,然后上当当网购买了。所以从以上小区域书店的变迁史,以及个人购书体验的转变看,多少也是反映了实体书店的经营挑战所在。再回到我们的议题缘起来说,自2016年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到这次教育部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政府层面给出了很多扶持实体书店的指导意见,换一角度看,也是说明现在的实体书店生存压力较大。

第二个,特色定位问题。高校校园实体书店,主要的读者群必然是在校师生。如何找准各自校园师生的需求点,集聚读者群,这应该是书店能否长期维持生机的重要因素吧。正如《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校园实体书店针对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需求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服务”,并建议“有条件的校园实体书店依法依规开展二手图书的回收与经营”,同时强调要选好书。我想,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得聆听我们晓风书屋的姜老师发言了。晓风书屋应该是“支持有品牌优势的连锁书店进校园做优做强”的典范了,姜老师很早就在我们浙大紫金港校区开了分店,而且就在图书馆边上。

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的晓风书屋校园店(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资源整合问题。《指导意见》如此具体地讲到,要“促进校园实体书店与图书馆、出版社和后勤服务实体互动合作。鼓励高校图书馆、出版社与校园实体书店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准确掌握师生需求,利用好图书馆资源优势拓展实体书店经营空间。鼓励高校出版社开办‘前店后厂’式的读者服务场所,支持高校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教材代办站拓展经营范围,改善设施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校园实体书店与后勤服务实体共建书香餐厅、公寓书屋等,将图书展示、阅读、销售与学生生活服务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校园书香生活产品和环境。”对于这一条建议的提出,本人是惊喜的。从大理讲,它真正细化了“共享、共建、共赢”的理念;从实践层面而言,我们出版社其实和姜老师的晓风书屋 、和学校图书馆都已尝试过互动及合作,只是结果似乎并不理想。这也是我觉得挑战所在。希望能在《指导意见》的指导下 ,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重新再实践了。

大学的实体书店要转型升级,自身有哪些潜力可挖?您认为,如何与大学的图书馆等区别开来?

沈珉:书店面向的群体一定要搞清楚。首先,面向教师,即时印刷、在线印刷,以及推动校本教材等多方面的考虑。第二,面向学生,可以盘活二手教材。第三,就是要请编辑加入,盘活学术资源。

图书的购书服务,图书馆已经做得挺好,包括先选后购等等。书店的空间营销很重要,成为写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纽带。当一种技术给予我们一定方便的时候,它一定剥夺了一种直接意义上的生活。书店是提供直接意义的场所。大学谁来主导做书店是很重要的。

段海风:《指导意见》说得挺好,校园实体书店针对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师生实际需求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专业、特色服务,做精做大细分市场。

校园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相当于精品餐厅与食堂的区别。

姜爱军:首先要了解这所大学的基本概念,然后做好与这所大学所匹配的服务内容。大学图书馆是为大众服务的,大学书店是为小众服务的。

葛玉丹:有关大学实体书店的潜力问题,我觉得《指导意见》中也已给了较为明确的指向:“支持校园实体书店积极承担政府和高校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开展读书会、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文化活动,努力探索把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成集图书销售、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校园文化活动场所。”相对而言,高校校园里头,文化活动还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和老师也会有更多意愿参加文化活动,包括图书阅读。所以也可以说,大学实体书店的读者定位还是明晰的,且也更具粘性。同时,校园里其他服务师生的资源平台也是可以直接合作对接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图书馆、出版社、后勤服务集团等,还是可以形成一个闭环吧。只是难度在如何推动这各方资源互动起来的问题。

与其发问“如何与大学的图书馆等区别开来”,不如思考“如何与大学的图书馆等形成合力,进行互补”吧。在我的了解中,加之我的个人偏好,目前看到华东师大的涵芬楼那样的,还是比较喜欢的。她就开在图书馆边上,成了华师学子争抢着都要去的一个地方。她的一个暖心的“小小举动”,或许可为我们的“互补”作借鉴了。即在考试周的24小时营业制度:当图书馆10点就闭馆,自习室通宵需要从晚上12:00一直待到早上6:00的时候,她选择24小时营业,并且提供远远低于平时价格的考试周优惠套餐作为宵夜。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涵芬楼阅读体验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对于书店的主体部分“图书”而言,无论就其品类,还是对其“管理”模式,也需要去找寻与图书馆进行“互补 ”的空间。

图书馆可为公益性,大学书店可为半公益性吧。

关于国外高校实体书店的实践,是否有值得学习的模式或经验?

沈珉:我考察到的国外高校书店,做学校文化周边的挺多,而且位置都是面向校外的。经营也复合化,但是图书品种并不多。具体如何运营没有深究。我们身边也有大学书店的建立,但是由于学校只是出于经济的考量都先后关门,希望《指导意见》出台后能够重新定位。

段海风:Barnes & Noble(巴诺书店)是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现在在美国有实体店800家,包括一些校园书店。整体上一眼都能看出出自一家,但每个门店又有自己的特色。不仅有书籍和小礼物卖,还有印有JHU标志的各种套头衫、T恤、运动衫、书包等等,极具学生气息。有各式各样小礼物,咖啡和甜点,免费的阅读体验和空间,很受欢迎。

芝加哥大学里的巴诺书店(图片来自网络)

我重点说说国内的成功经验吧。“独秀书房”是我之前工作过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此时代背景下推出的高校实体书店品牌。通过与高校共建“人文实验室”的方式,走进校园开办实体书店,以高校师生为精准服务对象,以“创建高校阅读新生态、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为品牌定位,探索实践以运营高校实体书店为抓手的文化生活服务。 第一家独秀书房于2016年10月在玉林师范学院落地并对外开放。截至2019年7月,独秀书房已建成11家,经营总面积逾4000㎡,今后要在更多的高校开数十家。

独秀书房

姜爱军:大学书店首先要守正(我认为要有好的内容作者、好的出版社、好的编辑以及好的译者)。大学书店更要创新,要有好的读书氛围,要有好的交流平台,更是学校文化与品牌的展示中心!我去过哈佛、耶鲁、麻省的大学书店,他们的书店基本和我们国内的差不多。多了一个课本的快印服务。我参观过的外国大学书店,在校外的书店经营比校内的好。因为校外的书店经营面积大,营业时间长,产品更新快。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