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美基层民政人 | 李燕敏:用生命诠释民政初心

2019-08-02 20: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在黑龙江省林口县民政局召开的党员学习大会上,林口县救助管理站原站长李燕敏写在党员学习笔记里的心得体会,感染着每一位同事,想起他为救助事业的无私奉献,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为最可怜的人送上关爱,为最无助的人送上帮助,李燕敏在最基层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25年,2000多救助案例,记录了他闪光的一生

2019年5月28日,一大早,李燕敏和两个同事一同前往林口县青山镇、刁翎镇两家敬老院核查入住人数情况,下午2点返回单位。李燕敏不顾行车劳累,刚到单位,就急忙处理求助人员郭士彬的救助事宜,还没处理完此事,大约下午4点钟左右,他感觉自己心脏不适,向领导请假回家取药,当他用颤抖的双手打开家门时,便倒在门口再也没有起来……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成了李燕敏生前最后的画面。用爱行走在林口的救助使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9岁的年华。

“他太累了……”“就这样没白没黑的工作,谁能受得了啊……”“我劝过他几次,他也不听啊!”“燕敏啊,你简直就是拼命三郎……”“他还不到60岁啊……”“老李是个好人呢……”单位的同事、小区邻居听到噩耗后,也纷纷赶来,大家伤感、惋惜,情不自禁泪如雨下。

“为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安稳的家。”这是李燕敏在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李燕敏1994年到林口县救助管理站工作,2001年被任命为救助管理站站长。他投身民政救助工作25年来,一直奋斗在救助第一线。25年,2000多救助案例,记录了他闪光的一生。家住莲花镇柳树村的刘文超老人至今仍把李燕敏称作自己的恩人。还记得在2008年盛夏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李燕敏刚一上班,救助站收到一个60多岁的满身污秽的流浪老人。当时,老人伤势特别严重,肠子外露,因腐烂而臭气熏天。老人不断哆嗦着,呻吟着。李燕敏立即迎上去说道:“得赶快救治!”经问询,得知老人是莲花镇柳树村人,无儿无女,外出流浪多年,回到林口时被人送到了救助站。李燕敏立即用车把他送到县医院进行救治,又帮助他办理集中供养五保户入院手续。老人住院期间,李燕敏像照顾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着老人,给老人清洗全身,又从自己家拿来干净的衣物给老人换上,陪着老人打点滴。等老人病情好转,李燕敏问清了住址后,又亲自开车把他送回柳树村,并和柳树村村委会进行协商后对老人进行了恰当的安置。与老人告别的时候,沉默多日的老人突然哭了起来,双手紧紧握着李燕敏的双手:“好人啊,恩人啊……我几辈子修来的福啊,让我遇到你这样的好人……”面对刘文超的感谢,他谦虚地说:“这是我分内的事,是我的工作,应该做的。”这样的情境,在李燕敏25年的救助工作中,不断上演。他把爱,无私奉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在救助对象心中,李燕敏一点一滴的温暖和感动,永远铭记在他们的脑海里。

工作提早一点,救助对象就少遭一份罪

林口县救助管理站编制安排是5人,但由于单位人员缺乏,在工作岗位上却只有他一个人。自接触救助工作以来,熬夜巡逻、接收人员、回复咨询、电话沟通、救助安置……已经成为李燕敏的家常便饭。尽管每天他都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却常说:“做救助工作,就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能提早一点,救助对象就少遭一份罪,我多一些爱心,受助者就多了一份温暖。”

李燕敏对待工作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处理信息不过夜”。不管遇到多棘手的问题,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尽早帮助救助对象回家。2016年2月16日下午5点30分,东街派出所送来一名老人,70多岁,精神有点恍惚,嘴里不停地嘟囔着,看着着急但什么信息都说不清楚。经细心询问,李燕敏得知老人叫曾凡海,是鸡西市鸡冠区人,自己买票坐大客车来林口,下车后就找不到方向了,被东街执勤的派出所人员带到了救助站。李燕敏听后,立即和东街派出所取得联系调取信息,证实他确实是鸡西市鸡冠区人,但户籍显示其为一人,是一名退休老工人,此外再没有其他信息。这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7点,李燕敏给老人动手做了一碗面,自己还没顾得上吃一口,鸡西市救助管理站反馈来信息说从当地社区证实确有此人,并且老人还有亲属,但由于时间太晚了和亲属联系不上,建议明天再联系。一想到老人家属此刻寻找老人焦急的心情,李燕敏坐不住了,他给鸡西市的朋友发微信,把老人的信息以及林口的联系电话利用微信平台当晚在鸡西市发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晚上10点多钟,从鸡西市来电话说找到了老人的儿女们。儿女们在鸡西市已经找了老人一天了,并在鸡西市公安局报了案,没想到老人跑到林口了。晚上11点多钟,老人的儿子及亲属开车来到林口将父亲接回。看到父亲的那一刻,孩子们和老人激动极了,儿子紧紧握着李燕敏的手哽咽地说道:“感谢救助站,感谢您!”看到他们一家团聚,李燕敏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将老人送出民政局已经是凌晨1点多钟,这时李燕敏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弥漫的幸福感早已驱散了一天的疲惫。

用爱,给他人带来温暖;用付出,给分离的人带来团聚的喜悦,对李燕敏来说,是最幸福的事!

救助站的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孩子

在李燕敏身边每个同事的记忆中,都留存着许多令人感动的片段,他们看到过救助对象与李燕敏分别时那亲人般眷恋的目光;看到过流浪者与家属团圆后抱着李燕敏感动得热泪盈眶;看到过流浪乞讨人员找到生活归宿时李燕敏脸上的喜悦;更多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李燕敏为救助对象奔波的匆忙。

李燕敏在工作中从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常常把办公室当作家,饿了吃泡面,困了睡沙发。他的电话24小时从不关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工作需要,他都会随时出现。妻子有时抱怨两句,而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不好好工作就对不起党、对不起老百姓,更对不起那么多的救助对象。救助站里我离开一天,受救助的人就要多受罪一天,我心里不安呀。”时间久了,他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也感染了妻子,妻子不仅成了他最优秀的“贤内助”,更是他工作上的“好帮手”。多年来,救助站很多被救助的弃婴,在没办理完安置手续前,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李燕敏都会把孩子抱回家中让妻子帮着照顾,少的两三天,多的则半个多月。妻子也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格外用心,给孩子们买奶粉、奶瓶、尿不湿,亲手给孩子做小棉被,给孩子找小衣服,晚上孩子哭闹,她也会整夜抱着孩子,嘴里哼着摇篮曲。李燕敏常对妻子说:“民政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救助站是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我作为救助站站长,就得有爱心,就得把爱心奉献给这些弃婴和流浪者,站里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看着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妻子在心中多了一份对他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017年2月,黑龙江省救助管理站开展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努力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了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救助者,李燕敏联合出租车协会、环卫公司建立了协作机制,出租车司机和环卫工作者,如发现有流浪乞讨人员并提供给救助站,救助站每次奖励50元钱。这项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救助效率,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省救助管理站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在如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上,李燕敏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了让身患重病的流浪乞讨人员能及时就诊,不拖延病情,李燕敏与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医疗救助协议,建立站院联动机制,送医院救治的,必须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为重,实行“先救治、后结算”,结算费用统一由救助站核算,这也更加人性化地解决了救助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三无”流浪人员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他跑前跑后与有养老资质国家审批的养老机构签订协议,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托养机构,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就安置21名流浪乞讨人员入住敬老院,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了更有效地安置。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给救助对象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为人民服务”是他不变的信仰

在李燕敏的办公桌上,有一块“共产党员先锋示范岗”的标牌,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他不变的信仰。提起李燕敏的工作品格,林口县民政局局长蒋振新动情地说:“在工作上他总能做到,平常工作不撒手,服务大局意志坚,关键时刻冲上去,困难面前站出来。”

2016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了新年的喜庆中,大家都忙着与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李燕敏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对全县的流浪人口进行摸底排查。任务如同“命令”,他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带领全站人员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76个行政村、屯进行彻底的摸底排查,不仅查出了外出流浪人员120多人次,同时还对符合五保条件的贫困户经协调办理了五保手续并安排入住敬老院,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保障。通过他的提前介入和大量细致地工作,使外出流浪的人员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工作中,李燕敏常对同事说:“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工作上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救助站的工作只有他一个人,平时他已经非常忙碌了,但只要有一点空闲,同事有需要帮助的,他都会主动去帮忙。民政局里负责养老、残疾人的工作科室在五楼,很多前来咨询的老年人、残疾人腿脚不利索,上下楼不方便,由于李燕敏的办公室就在一楼,正对着大门,很多人一进门就习惯走进了他的办公室。虽然不是自己科室的工作,但李燕敏只要碰到了就跑前跑后,帮忙咨询,时间一长,他把这些科室的政策研究的滚瓜烂熟,在没有救助任务的时间里,他的办公室就成了接待室,“有事找老李”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分担了其他科室很多工作。

他的爱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2016年李燕敏被林口县政府授予“林口好人”光荣称号,2018年他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龙江好人”光荣称号。

只为弱者送温暖,碧血丹心写忠诚。李燕敏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他把自己的一腔赤诚,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爱。他勤勉敬业、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感染和鼓励着每一个民政人在工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编辑:吴双 魏敬专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