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阳曲县万向农业科技园:美了河畔 绿了山野

2019-08-07 0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早晨7时刚过,周福生就换上浅灰色工装,骑车来到泥屯河畔的万向农业科技园上班,趁凉快早起干活,是他多年务农养成的习惯。

55岁的周福生是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村民,因为心灵手巧,谙熟农技,成了村里人公认的“土技术员”。到科技园上班的这一年多,周技术员过得很充实——干的还是农活,却与以往不同,能够不断接触新技术、新品种,还会定期参加培训。周福生成了科技园的“职业农民”,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得相信科学”。他说:“河还是这条河,地也还是这块地,可种的东西和种植方法都大不一样了!”

“土技术员”成了“正规军”,令周福生“转正”的万向农业科技园是一个融生态建设、景观建设、农事活动、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极目望去,占地面积1200多亩的土地上,大棚连片,绿树成林,而仅仅一年前,这里还是沟坎纵横,乱石满地。

▲阳曲县万象农业科技园连片大棚,焕发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乱石滩变成了蔬果园,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是什么让这片土地在短短一年间发生巨变?是生态建设和现代科技的合力,使这里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科技园里,鱼菜共生、珍稀红豆杉、穹顶温室、四季果园……新鲜事物可不止一两件。

爱戏水的蔬菜

走进鱼菜共生大棚,与其说是菜地,更像是一个生态花园。水声叮咚的温室大棚里,满眼深深浅浅的绿色,那是鲜嫩清爽的小白菜,茎叶肥大的生菜,花朵一般的紫甘蓝,嫩得滴水的冰菜,药食两用的田七……尤其是空心菜,只一瞥,就被它吸引,细长的藤蔓卷曲着伸向空中,像一个个绿色的音符。颇为奇特的是,这些恣意生长的蔬菜们没有扎根于泥土之中,而是每棵菜端坐在一个白色泡沫板制成、手掌大小的小“板凳”上,凳子则漂浮在连接着养鱼池的方形水池上,蔬菜的根系穿过泡沫板的孔洞,伸入波光闪烁的水面。

蔬菜为啥长在水里?万向农业科技园总经理贾连喜介绍,这是从以色列引进的国际一流技术的鱼菜共生循环农业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养鱼的水经处理后用来种菜,蔬菜的根系为鱼塘供应氧气,同时还是天然的滤水器,使水质保持洁净,鱼和水互助共生。这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协同共生,达到了1+1>2的效果。

鱼菜共生的生产模式,不光节约能源,提高产量,最大的亮点还是全程无污染。因为具备无农药、零添加、零污染、高营养的优点,这里出产的有机蔬菜供不应求,一经生产,全部包销到北京市场,万向农业还成为二青会指定的生产供应商。

一部手机全管理

在万向农业科技园,鱼菜共生的温室大棚已有10个建成使用,占地20多亩。这么多大棚,一定需要很多管理人员吧?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负责管理这片大棚的,只有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当然,智能手机也必不可少。

在16号大棚,来自北京一家农技服务公司的技术员张苏瑜拿出他的手机指点着:“用这个APP就可以随时监测到各个大棚内的含氧量、温度、湿度、PH值等技术指标,有问题了手机会自动报警,我再过来处理就行。”戴着眼镜的张苏瑜黝黑瘦高,还是一副大学生的模样,但工作起来却很老练,从科技园开工起他就进驻施工现场,设备安装、运行、直到如今步入正轨,鱼菜共生项目的技术服务,由他全程负责。谈及自己的工作,张苏瑜直言:“刚运行那会儿很辛苦,安装、调试都得亲自上手,现在正常运转起来就轻松多了,鱼和菜都长得起劲儿,看着就让人高兴。”

为了节约空间和时间,园区在实验基地集中培育幼苗,待其长大后再移栽到生态系统中,一株幼苗一个坑位,一亩基地可以植入1万株,种植或采摘的时候,雇用附近的农民即可。

珍稀的“植物大熊猫”

万向农业科技园不仅是阳曲县现代农业的窗口,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点项目。园区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陆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25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濒危物种,可谓植物中的活化石,也是世界公认的的天然抗癌植物。今天,珍稀的红豆杉已经在科技园安家落户。

听起来高大上的红豆杉,看起来却其貌不扬:细碎的叶子,瘦硬的枝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园区从东北引进的7000棵树苗,虽然已有20年树龄,但还没长到一人高。贾连喜似乎猜出了记者的想法:“这是为了方便采摘特意培育的矮化品种,看着不起眼,可都是摇钱树哩!它的浑身都是宝,尤其是从树皮中提取的紫杉醇,每克的售价超过2000元,比金子还贵!”

据介绍,红豆杉的皮、叶、根、果均可入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自然分布极少,而全球紫杉醇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供需严重失衡。万向农业的尝试和探索,能否为当地开拓一个前景广阔的国际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管护人员在薄膜智能连栋大棚内精心劳作。
绿起来的黄土坡

在东青善村生活了50多年,家门口的变化还是让周福生目不暇接,啧啧感叹:“变化太大了!以前是乱石满地、杂草丛生的荒滩地,投资了一亿多元,这不,眼看着一天一个样子,一年干了五年的营生!”科技园也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周福生告诉记者,他家有20多亩地,种些玉米、谷子之类的作物,一年也就收入三两万元。现在,他带领着20多名村里人在科技园里工作,月收入就有5000元。

2018年3月8日,万向农业科技园正式动工开建。填沟平地、挖石填土、疏浚河道、修路整坡、绿化造林……仅仅一年间,这里就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22亩薄膜智能联栋温室、120栋日光温室,全面布设了节水的滴灌系统。科技园背后的山坡经过平整,种植了玉露香梨、樱桃、桃、杏,枣树等4万余株果树,种植白皮松、金枝槐、绚丽海棠等8000多株乔木、灌木。曾经的黄土坡正在一天天变绿,待到明年春天,这里将变成真正的花果山。

在四季采摘果园里,桑葚已经率先红了枝头,早黑宝、樱桃、凯特杏、冬枣、雪里红桃等也将于明年陆续挂果;国内最高端、能抗风雪的穹顶集成温室,形如鸟巢,目前已呈现雏形……正如周福生所感受的,在科技园里,“农业”这两个字代表的,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农田和老玉米,而是琳琅满目的花园,是异域风情的果园,是可以领略大自然神奇造化的植物园,是兼顾亲近自然和舒适方便的田园生活,是可供游客休憩身心的栖息地,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美好家园。

记者手记

求变才有改变

万向农业科技园带给我的,除了赞叹,更多是感动。

虽然置身山沟,这块园地却以科技为引领,连接着以色列和乌克兰的现代农业,连接着东北地区、山东、海南等省的先进技术,连接着高校和科研院所,连接着积极的尝试和不懈的探索,连接着农业和农村的传统与蝶变。创新求变,使这里旧貌换了新颜。

去往泥屯镇采访,很长一段路都是在山山沟沟里穿行,自然条件不容乐观。但是在路上,记者看到了一行行栽种不久的白皮松;看到戴着草帽修整树坑的农民们;看到打着双闪、缓缓行驶在容易扬尘路段的洒水车;看到人们为改善环境,看似微小却又坚持的努力。这情景令人感动,也充满希望。

生态建设将昨天的荒山河沟变成了今天的绿水青山,而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合力,还将把今天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来源:太原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