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戈壁滩上的百年古村:曾为官马牧场,现仅剩一牧羊人坚守

2019-08-07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距离著名的永泰古城约2公里左右的祁连山下,有一个名字叫官草沟的小村庄,据当地人介绍,这个村子在明朝时就已存在,因为是当时的官马牧场,既是兵又是民的村民们担负着为戍边官兵养马备草的职责,所以慢慢的就被叫做了官草沟。8月4日,摄影师沿着戈壁滩上的一条砂石路,实地探访了这个具有400年历史的古村。图为还没有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残垣断壁的空寂景象。

官草沟与永泰古城关系密切。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要塞。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周边附属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官草沟即是永泰古城的附属机构之一。图为航拍镜头下的永泰古城,状如一只乌龟,所以永泰古城又被称为永泰龟城。

官草沟作为官方的养马备草基地,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村中居民战时为兵,平时则负责种草种地,一代代延续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拥有30多户100多口人的自然村。解放后,由于村子地处戈壁荒滩,自然条件恶劣,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经历断断续续的三期搬迁,村子彻底成为空村。图为村子里被荒草掩埋的老房子。

图为村旁一棵枯树和一对磨盘,显示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官草沟村最高的建筑,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土墩台,一旁的碑石显示,这是一个烽火台,也是明长城的一部分。当地人介绍,这样的烽火台自永泰古城东侧的戈壁滩上开始,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沿途共有七十二个,一直通向兰州。明清时期,一旦发现有敌军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

经查询资料,官草沟的这座烽火台夯层厚12至16厘米,平面呈长方形,边长12.7米,纵剖面呈梯形,顶边长9米。外围有墩院,长24.5米。南面则斩坡为半地穴式的沟槽,并有石砌的11间房屋。负责烽火台的官兵平时居住在烽火台下的房子内,遇到敌军入侵的信号传来,则从烽火台内的通道登到台上,点燃烽火向下一个烽火台传递。

图为距离烽火台不远的一户人家,搬迁后残留在村中的土坯院墙。

在准备离开官草沟的时候,摄影师偶遇一名在村旁放羊的男子,经搭讪聊天得知,男子叫范玉山,今年51岁,原来就是关草沟村民,现居住在距离官草沟约10里地的一个村庄。“我养了480只羊,为了放羊方便,现在我就住在官草沟,可是说是官草沟目前唯一的住户了。”被强烈紫外线常年照射的老范抬起黝黑的脸庞,笑呵呵地说。图为范玉山在驱赶羊群。

为进一步了解官草沟的情况,摄影师提出去老范居住的地方看一看,老范很爽快地答应了。图为老范抱着一把放羊途中折的杂草去他的住所。他说,这种草可以做成扫把,用来清扫羊圈。

“官草沟的搬迁从五几年就开始,一共有三次,一直到2015年最后两户迁出,村子才彻底的没了人。”范玉山坐在土炕上边卷一支旱烟边说,官草沟的人都是当年戍边官兵的后代,一代代的养马种草,后来这里自然条件变得恶劣,雨水少,地都是旱地,不太适宜生活了才逐渐的迁了出去。

老范有三女一儿,除了三女儿在上学,其余都参加了工作。“迁出后,人集中了,地也就少了,加上父母年龄大了,我没出去打工,就养了几百只羊,每年卖掉一二百只,能够收入20万左右。现在放羊需要人时刻跟着,因为野狗多了,不看着就容易丢羊,为了方便,我开春就搬到了村里。这里空房子多,整理出一间住人,其他院子当做羊圈,省去了来来回回的很多麻烦。”老范站在院子中介绍。

老范说,进入秋天后,这里的草干枯,他就要赶着羊群回家,来年等草绿了再回来。“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所以我就特别愿意在这里放羊、在这里住。住在这里就感觉自己还没有离开官草沟,还是这里的人,这或许就是人们说的情感的坚守吧。”图为荒草凄凄中的官草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