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不见的郑州

2019-08-08 1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映象网

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看不见的郑州

也许你在郑州生活多年,可是你真的认识她吗?或者说,你看见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而她更多的面孔是你所未曾看见的。就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说,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写在街角,在窗户的栅栏,在阶梯的扶手,在避雷针的天线,在旗杆上,每个小地方,都一一铭记了刻痕、缺口和卷曲的边缘。
郑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喷薄生长,每天1000万人随着这座城市一同醒来。高温蒸腾的热气中,仍保留着中庸与和气。

这座城市的变迁,看得见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通达坦畅的路网,是华灯璀璨的商圈、浩瀚集群的产业,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原最强音。

七十年来,郑州的地标、河流,乃至气味,串联成一条奇妙的传播轨迹,让这座集合了文化传承与潮流现代的城市,具备了联通世界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站在时光轴上,看这座城市的过往种种,寻找那历史留下的沧桑印迹,城市崛起的变迁踪迹,还有每一个郑州人的独家记忆。

历史的选择

你发现没,郑漂仿佛突然“消失”了。

伴随着陈寨、庙李、常砦等村庄的爆破,四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不再聚集,不再旗帜鲜明地充满烟火气息。

“以前的郑州不是家,现在的郑州是家了。”这是河北人李晓楠对郑州最大的感受。大学毕业后,她为了爱情留在了郑州,结婚生子,对她来说,她早已褪去了郑漂的身份,融入了这座城市。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一座愿意接纳“做梦人”的城市,郑州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此生根发芽。

而对于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来说,她对人口也具有强大的虹吸能力。这点,从历史上郑州两次大面积的人口迁徙,便可见一斑。

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89年12月,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给清廷上了一道折子,请求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

为了好穿越黄河,修建的铁路不走省会开封,而是取道郑县。1899年4月,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张之洞和直隶总督袁世凯共同验收,并改称京汉铁路。

资料图:20年代的卢汉铁路郑州火车站

1922年,郑县辟为商埠,直属河南省。铁路与纺织两支工人队伍先后到达郑州。当时铁路员工有8000余人,纺织员工4000余人,连同他们的家属近3万人,将郑州的面积和人口扩充了一倍。

铁路时代的来临,召唤起这座城市的雄心与梦想,郑州应声而起,开始了百年的跨越式前进,中原再续天下通衢的辉煌。

第二次移民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195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

迁址报告指出:“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同意将河南省省会迁至郑州。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资料图:1956年,郑州火车站建起全国一流的候车大厅

彼时,郑州已被确定为新型工业基地,从此,郑州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工人、知识分子、技术人员、教师以及一些管理干部。当时郑州人口达到14.8万,城区面积库达到11.5平方公里。

随着一五计划,国棉一、三、四、五、六厂、二砂场、油脂化学厂、郑州面粉厂、郑州电缆厂、郑州肉类加工厂、郑州火电厂、郑州卷烟厂等一批工厂的建立,郑州的经济很快跃升到全省第一,实力也远超开封。

资料图:50年代的二七广场和二七塔

到了1959年,郑州城区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从那时起,郑州才真正扮演了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

有时候,开封人会感慨说,如果省会不搬走,现在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一定是开封,而不是郑州。

是,其实也不是。历史的偶然性也透露着不可隐藏的因素,仅凭郑州借助铁路之利完成了工业化崛起,就预示着郑州势必崛起的未来。

千万人口!郑州第三次移民潮到来?

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

近年来,郑州区位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牌效应突出,郑州人才虹吸现象更加显著,又一次大规模移民潮悄然而来。

据郑州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年来,郑州市总人口由2009年752.1万人增长至2018年末1千万人,累积增幅32.96%。

2014年,郑州步入最吸引人的城市序列,除了北上广深,5年内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排在郑州前面的只有东莞和天津。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郑引力”逐步升级,加之2017年年底,郑州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加入新一轮的城市“抢人大战”。11月23日,在“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上,郑州市委市政府面向全球发出“招贤令”,出台郑州史上最高“含金量”广纳人才新政,并宣布到2020年,郑州要“广揽”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3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社会事业领军和专业骨干人才,新增40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创新创业。

这样的规划与阵仗,将郑州对人口的虹吸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据《2018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居报告》显示,郑州高校90%以上的外地毕业生想留下来工作;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8求职旺季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离开北上广深的求职者,有35.5%的人选择了杭州、武汉、成都、郑州、西安这五个城市,郑州成为“新一线”城市抢人的热门城市之一。

这一轮的“抢人大战”,也使得郑州的人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飞跃性的进程——2018年年底,郑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口的增长不仅是数字的量变,更是身份的质变——从特大城市一跃成为超大城市。

如果说前两次的人口迁移是被动的,工人等群体占主体部分,而此次郑州的人才政策,直接促使郑州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人口数量增长,从而带来的人口红利成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所在。

你看得见的郑州“城迹”

如今的郑州,城市地位和角色定位大幅度升级,不仅是河南省省会城市,更承担着中原城市群“龙头”和中部崛起“发动机”的功能,还发挥着引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对接全球开放格局的作用。

恰似如今郑州的夜色,一座流动的盛宴——千万座楼宇,流光溢彩,移步换景,极具未来感。

王牌交通——从铁路“心脏”到国际大枢纽

近年来,郑州不断挖掘区位与交通红利,打造“米”字型高铁网,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如今“米”字的一“横”一“竖”已通车,其余四条线路郑万、郑合、郑济、郑太都已开工建设。到2020年,“米”字形高铁全部开通,从郑州出发,2小时可达石家庄、太原、西安、济南、武汉、合肥;3小时可达北京、南京、长沙、重庆;4小时可达上海。

此外,郑州还拓展空中、陆路、网上三个向度上的“丝绸之路”,筑起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形成“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陆上丝绸之路”越走越宽,中欧班列(郑州)集货范围覆盖全国3/4区域,每周去四程、回四程常态化运营;“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跨境电商进出口包裹量全国领先。

目前,从全国的发展格局来看,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物流枢纽的优势不断凸显,正在带动各项产业要素向郑州集聚;从全球的发展格局来看,郑州强大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推动着郑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上升。

政策之利——国家政策叠加催活力

继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之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十多个国家级战略先后被布局在郑州。

然而,最让这座中原城市振奋的,还是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国家战略政策叠加的红利推动下,古老商都正在迸发新活力。郑州构建起河南未来发展的改革开放创新支柱,打造带动全国发展的新增长极,郑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规模扩张、品质提升,城市吸引力大为增强。

目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乘势奋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气质升级——昔日“小县城”,如今国际范

70年前,郑州城区只有5.23平方公里,人口16.4万人,赶不上今天一个偏远县城的规模。2018年,郑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合计1055.27平方公里,首破1000平方公里的“大关”。郑州也从当初的一环二环,迎来了“大五环时代”,它们见证了郑州城市发展的轨迹,每个环线区域都焕发着不一样的生机,也呈现出不同的环线价值。

2018年,郑州还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三大标志性突破,叠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努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日益彰显“国际范”。

说起郑州的城市发展,总离不开郑东新区的建设。现在站在千玺广场瞭望台,俯瞰郑东新区,广袤的如意湖边,排布着郑州顶级商务的高塔。与之遥相呼应的北龙湖畔,环绕着世界顶级金融的高楼。两湖呼应的玉如意,时刻闪烁着光芒,映照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招牌”,仿佛时刻要迸发出崛起态势。

作为城市东扩的标志,郑东新区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但郑州扩容的脚步却不止于此。与郑东新区一起承担未来郑州拼经济、拼产业重担的,还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0万人,定位于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当然,还有更多我们看得见的郑州“城迹”,传统农业大省省会的迅速蜕变,有赖于魄力和远见。目前,郑州已逐步构建国际经济架构,更加具备国际范。而现在,新的征途又将开始。

结语

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原崛起正当时。

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枢纽的进化是大时代的恩惠,更是国家政策的利好泽被,郑州崛起的背后,是国家运势的一个注脚,也是郑州人民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写照。

郑州从未止步,郑州也不敢止步,因为中原崛起之路,仍道阻且长。

遥望金秋9月,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即将在郑州隆重开幕。作为东道主,郑州将带着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建设国际商都的传承优势,一起迎接这场全国民族“大联欢”。

那日,我们都为郑州,为盛事,着盛装,唱国歌。

总监制|刘克军

总策划|郑北周

文 字|程 琳

图 片|段晋哲

海 报|李 铮

声明:映象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其他媒体不得转载,如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回复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回复【联播】查看最近新闻热点

回复【独家】查看更多一手新闻

回复【辟谣】查看新闻背后真相

回复【限行】查看最新限行情况

回复【地铁】查询地铁线路、运营时间及票价

回复【公交】查询公交出行线路、站点及换乘信息

回复【航班】查询航班信息

回复【招聘】查看最新招聘资讯

回复【社保】查询及办理社保卡

回复【停电】查看停电信息

回复【重名】查询“河南有多少人和你重名”

回复【公积金】查询个人公积金

回复【身份证】查询身份证办理进度

回复【居住证】查询办理居住证

回复【出入境】查询办理出入境

回复【幼升小】查看2019幼升小详情

回复【机动车违法】查询机动车违法信息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