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浙南山岙,看禳神、红粬展和“烟火木偶”

2019-08-11 17: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翁欣

(ráng)神节是泰顺乡民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民俗活动。抬着神像出巡踩街,请木偶戏班演戏酬神,节日里一片热闹的场景。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绽放于夜空的“药发木偶”。

六月六,绕境游神

泰顺,浙江最南端的县,再往南去就是福建了。

这里是拥有“国保级”廊桥最多的县,被称为“廊桥之乡”。不过我这次来泰顺主要不是为了看廊桥,而且来参加当地的“禳神节”。

禳,可解释为向神明祈祷消除灾殃之意。在泰顺乡间,广泛存在一种叫“禳神”的大型民俗活动,主要祭祀地方神祗有:陈十四、马仙、陶三翁等,一般在农历六七月举行,是浙南山区独具特色的迎神庙会。

巡游队伍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接受人们拈香祭拜。本文图均为 翁欣 摄(除署名外)

禳神节最具代表的原发地为筱村镇,当地祭祀的是徐三翁。

据记载,徐三翁本名徐震(1064—1121),泰顺仙居人,曾官至温州府判。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率兵抵抗,寡不敌众,不幸牺牲,朝廷赠封为“忠训郎”。徐震死后,为泰顺民众所崇拜,并立庙祭祀。
“徐三翁”是乡民们对徐震的尊称,泰顺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他的“忠训庙”,属筱村香火最盛。农历六月初六为徐三翁诞辰,故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当天一大早,我赶到在筱村镇北坑村的忠训郎庙,门口已经聚集大量村民,村里请来的民间道士正在举行祭祀仪式,焚香点烛、颂祝神灵,祈福禳灾。一通仪式之后,乡人将徐三翁塑像,请出神龛,坐上礼轿,然后村民们抬着轿子,敲锣打鼓,按照既定的出巡线路,前往筱村镇的七个村庄绕境巡游。

长长的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人鸣锣开道,配以“回避”、“肃静”牌、之后舞龙队、锣鼓队,装神的轿子、大香炉、香案相继抬出,后面跟着手持彩旗的村民们,一路上锣鼓喧天,彩旗猎猎,沿途各家信众都举香、放鞭炮迎接,场面煞是热闹。

巡游队伍,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接受人们拈香祭拜。巡到各村庄的宫庙前,更要做道场祭祀一番。

据说禳神节这天,神轿所到之处,所见之人,皆兴旺发达,因此一路吸引村民的围观。

村里老人说,过去禳神节每个村祭祀一天,一共办七天。现在已经简化,全部集中在一天时间里,一天巡游筱村镇七个村庄,接受全体村民祭拜后,直到晚上,神轿才会被抬回庙里。

禳神节和闽南一带的“游神”类似,而在广东潮汕地区,这一类迎神赛会则叫“营老爷”。浙江的游神活动不常见,如今只在靠近福建的浙南山区还有举办。

吴氏宗祠的古戏台,孩子们正在为晚上的文艺演出排练童谣。

徐岙底,乡村里的展览

上午,抬神巡游的队伍去了新楼、长垟、东垟三个村,接近中午的时间,队伍来到了徐岙底。

徐岙底村位于筱村镇中心位置,是泰顺保存较好的一处古村,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岙,音奥。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为岙,一般作为地名使用。虽然名为“徐岙”,村中的居民却不姓徐而姓吴。

筱村一带至今留传这样的说法:当年徐震率军抵抗方腊牺牲后,在灵柩返乡途中,经徐岙前的玉溪时显灵,天降大雨,因此地久旱而歉收,此后连年丰收,村民感恩于此,将这个块地方命名为“徐岙”,并设忠训庙纪念。

徐岙底村口的忠训庙

村口一棵高大茂密的苦槠树下,有一座不足二十平米的忠训庙,据说是最初立庙祭祀之地。禳神节当日,很多村民带着香烛供品前去祭拜。徐岙底村与筱村镇政府一水之隔。外面的街道车水马龙,从公路边拐进来,却是茂林修竹,土墙瓦檐,一派幽然之境。村落形态古朴自然,前有小溪萦绕,后有群山环抱,村内卵石巷道蜿蜒,民居错落有致、农田、菜畦散落其间,形成典型的“田中有村、村中有田”的山区村落风貌。

徐岙底村子不大,难得的是没有一栋新建筑。村里的民居多为清代木构建筑或近代夯土建筑。泰顺是浙闽边城,这里人大部分讲一种浙南闽语,文化也受闽南影响,因而保留下来的建筑大多以“厝”名之。

徐岙底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文元院、举人厝、顶头厝、水尾厝、吴氏宗祠等。由于村里房屋破旧,大部分人早已搬到镇上的新房居住,村内仅余几户老人还倔强地生活在这里,显得寂静而荒凉。

徐岙底的红粬工坊

2018年,乡村运营商“墟里”团队,与泰顺县政府签订了整村运营 30 年的协议,由墟里担任整村运营并组建项目部在徐岙底入驻,探索古村活化的模式,并邀请左靖工作室在此开展乡土文化挖掘工作。

如今徐岙底的老房子,正在进行大范围的修缮和改造。相比之前所涉足的民宿项目,墟里团队在徐岙底项目上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能深度体验当代乡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

村里一座荒废多年的老宅刚改造完毕作为乡村展馆使用。适逢禳神节,四面八方的宾客汇集到于此,由策展人左靖策展的“红地起乌衣——红粬主题展”也就此开幕,这也是左靖团队在徐岙底一年来调研成果的集中展示。

木结构的展馆份上下两层,展示的是徐岙底村最日常化的生活图景与风俗,从非遗项目“乌衣红粬”的制作展开,围绕徐岙底村的生产生活、建筑改造、民俗记录、文书档案、童谣收集等内容来演绎。另有驻村艺术家创作的视频和装置艺术在此呈现。

当地村民是展览的主要受众,也不乏一些外来观光客。策展人左靖表示,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他们希望能够在此深耕,和当地人一起,共同挖掘和创造本土的公共记忆,发现深藏于乡村深处的价值体系。

五条人乐队在徐岙底村文艺晚会上的演出

红地起乌衣

为什么要用“红地起乌衣”这个名字做展览名?

红粬自古是黄酒酿造的重要原料,它能助酒液发酵、生香气、上酒色、防腐坏,因此有“粬为酒骨”的说法。

天气晴好时,可以看到徐岙底古村晒满了刚出窑的红粬。村子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晾晒乌衣红粬时发出的酒香味。

“筱村粬,文山竹”是泰顺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谚语。筱村的粬,指的就是以筱村镇徐岙底村出产的乌衣红粬。

乌衣红粬是泰顺一带普遍使用的酿酒原料。每年立冬过后,泰顺不少人家会买红粬,蒸当年的新糯米来酿红粬酒(黄酒的一种),色泽鲜红,口感醇厚。

红粬酒可入菜,无论炖肉、烧鱼、加点就可去腥,能增香。红粬酒蒸肉、红酒炖鸡是这里的特色美食。

当年徐岙底村的吴氏先祖吴畦,于唐末从祖地山阴(今绍兴)迁居泰顺时,带来了制作红粬的工艺,此后,徐岙底生产的乌衣红粬,因质优而闻名浙闽一带。

徐岙底的红粬作坊,最兴旺的时期是清代至民国,村里大大小小有100多条粬窑,家家户户都在做粬。那时附近苍南、平阳乃至闽北一带的客商,雇人挑着一担担的大米,翻山越岭,来徐岙底换粬。

红粬非遗传承人吴建云

时移世易,曾经以生产红粬闻名浙闽的徐岙底,早已盛况不再,然而乌衣红粬的制作技艺仍在传承。

村口的忠训庙旁还留一家做粬的作坊,主人名吴建云。吴建云家中世代做粬。从小,吴师傅就看着爷爷和父亲做粬,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他也是徐岙底制作乌衣红粬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走进粬窑,屋内蒸汽弥漫,吴建云正在摊晾刚蒸好的米饭。他耐心的向我讲述了红粬的制作过程,解答我心中什么是“红地起乌衣”的困惑。

制作乌衣红粬,一般需要六七天。经过浸泡、蒸煮、晾凉后的米饭,再按一定比例分别掺入红粬霉和黑粬霉的粬种,即完成接种,然后放置到粬窑中进行发酵。

接种后的米饭的颜色,会在六七天的时间里,由白色过渡到红色,最后转为黑色,这一过程称为——“红地起乌衣”。至此,米已在时间和霉菌的共同作用下,转化成酒粬,接下来只要出窑晾晒即可。

制作乌衣红粬最好的时间是2月至9月,但是像吴师傅这样专业做粬的手艺人,基本全年无休。如今,据他介绍,自己每年做粬用掉的米,都在十万斤以上。

吴建云说,以前徐岙底村做曲是没有季节之分的,一年到头村里都飘着红粬的香味。现在喝白酒的人多,买红粬来做酒的人越来越少(主要作为烧菜佐料),红粬的需求量已经大不如前。

因为需求变少,很多红粬艺人早已放弃了这项工作,现在徐岙底村也只有两家红粬作坊,这项手艺如今正面临失传的风险。

采访中他表示,将来并不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以红粬谋生。做红粬是重体力活,工作辛劳,而且,粬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菌丝,四处弥漫,做粬的手艺人一般都会患上呼吸道疾病。虽然他舍不得世代家传的手艺,但也无可奈何。

演给神明的戏

禳神节举办期间,除了上供祭祀,抬神巡游,为了答谢神恩,还有唱戏酬神的部分。期间,戏班会来村里唱好几天戏,唱的是连台的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在古时又被称为“悬丝傀儡”,人通过悬着的丝线,牵提操控木偶来表演故事。

泰顺是木偶戏之乡,由于木偶头像由木头雕刻而成,当地人把木偶戏称为“柴头戏”。

下午两点,又去到北坑村的忠训庙,主殿对面的戏台上,提线木偶戏正在这里上演,表演的正是筱村镇木偶剧团。

跟我想像中不一样的是,来这里看木偶戏的人很少,台下没有设位置,只戏台周围三三两两的站着几个老人,面无表情的看着,即便这样,操纵木偶的师傅还是认真的专注于表演中。

红粬展馆中的提线木偶展区

木偶戏的舞台不大,只需一二名幕后主演(一主一辅)、一支后台三人乐队、加上数十个木偶人物造型,就可以演出一整台戏。

只见站于背景板后面的艺人提起木偶,手指上下翻飞。在那十几根提线的作用下,木偶的手脚肢体都活动起来,行、走、跪、坐、宛若真人,还能做出难度系数超高的武打动作。

除了操控提线,木偶艺人还要手、嘴并用,声情并茂的模拟木偶角色做唱、念。有时出场人物多的话,一个人要演出好几个人物,所以不断用“变音”的方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对白。

泰顺木偶戏,始于南宋,因战乱京城临安大批艺人逃往浙南山区避难,从而带来各种魁儡戏。

明清时期,泰顺木偶戏盛况空前,全县约有一百二十多家戏班。” 演出遍及闽东、浙南一带的农村,集镇。

木偶戏剧团人员配置灵活,三五名艺人就可以组成一个戏班子。道具轻便简单,所有演出设备装进箩筐用扁担挑着,就可以去各处流动演出,加上木偶戏的演出采用泰顺方言,通俗易懂,因而不断发展繁盛。至今泰顺登记在册的民间木偶戏班仍有三十多个。筱村镇是泰顺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镇上现在还有好几支木偶戏班,每年一到节庆和庙会期间,便在各个村来回巡演。

作为酬神戏的提线木偶戏,即使无人观看,也照演不误。

大概因为站得太累,台下稀稀拉拉看戏的又走掉一些,现场已经没有几个观众。我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多摆些凳子,让人可以坐下来看,他却说,木偶戏是演给神仙看的,没人看不要紧。

“木偶戏的现状就是没人看,也没人愿意学,年轻人更是完全不懂。”剧团的一位艺人休息时告诉我,如果有人一直看下去,我们还觉得奇怪呢。

现在的木偶戏,基本是作为“酬神戏”保存下来,所演剧目,大多是保“合境平安”的神戏,既然是给神看,演出时不管有没有人,都照演无误。

和剧团的人聊天得知,虽然民间庙会还保留着请木偶戏班来表演的传统,但现在一年下来的演出场次还是越来越少。正因如此,很多木偶艺人早早放弃了这门手艺。

禳神节是一系列的活动,这一天不光是抬着神像绕境巡游,演木偶戏、晚上在徐岙底村的祠堂还有文艺演出。

演出之前,我见到了另一种木偶表演形式“药发木偶”。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一项烟火杂技。当时为了木偶戏更好看,艺人们想到把”烟花"与"木偶"结合起来,将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中燃放,用火药来驱动木偶,当地人更形象地直呼“烟花木偶"。

药发木偶 资料 图

药发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已失传,后来发现,泰顺还完整保留着制作、表演技艺,并且已经传承几百年。

大安乡的周尔禄是该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虽说药发木偶目前仅存于泰顺民间,但是连本地人也难得一见。晚上七点左右,听说在镇上的河滩边要表演药发木偶,村民们纷纷赶来桥头观看。

"提线木偶我们见得多了,这个烟花木偶可是很难得见到的,平常只在重大节日活动中才有,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几次。"一名村人说。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真想像不出烟花和木偶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药发木偶的舞台是一根长度为15米左右的毛竹竿,木偶艺人将制作好的戏曲人物木偶和特制烟花轮一起组装在竹竿上,表演前,几人将竹竿抬着,竖立于空旷的场地上。

夜幕降临,木偶艺人点燃引线,最底层的烟花轮,开始喷放艳丽火花,火药的冲击力推动木偶,跳出纸盒悬挂于空中,与此同时,“烟花轮”继续层层朝天燃放,火树银花照亮了筱村的夜空。焰光中的木偶旋转翻腾,五彩纷呈,让人看得目瞪口呆,好像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一般,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