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看阳泉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发展成...

2019-08-12 17: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文原标题:《媒体看阳泉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阳泉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阳泉这座镌刻着红色印记的“中共第一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元跃升到51976元,城镇化率由15.34%提升为68.49%,实现了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近年来,阳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对阳泉工作的要求,以久久为功、水滴石穿的韧劲,稳步推进各项事业。

坚定不移落实新发展理念

凝心聚力实现“六大突破”

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的五项重大任务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实践中作出了聚力六大突破,实现转型崛起的战略部署——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主动融入大势,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激发活力,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以产业转型为支撑、突出项目带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以城乡融合为基础、注重提升品质,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环保倒逼为手段,明确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以民生改善为目的,全力补齐短板,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当前,阳泉干部群众正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走好新征程、探出新路子、创造新业绩,奋力谱写新篇章。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转型崛起的关键所在,我们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动能培育,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坚定走“减优绿”之路,退出煤炭落后产能475万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7%,新能源电力装机容量442.94万千瓦,占比达36%,进一步延伸煤炭产业链。在新动能培育上,发挥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物流、文旅康养“四大产业”,争取到省政府支持阳泉市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建设11条政策,携手百度打造AI中小城市样板,中兴环能纳米洋葱碳等高科技项目加快推进,阳煤三矿成为我省首个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煤矿,“阳泉—天津港—佛山”公铁海联运班列的开通,使阳泉融入“一带一路”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非煤产业占比35.1%,对GDP的拉动超过煤炭产业5.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1.6%。三产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9.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0.9:45.3:53.8。

坚定不移聚焦深化改革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各项改革再出发,不断增强改革实效,释放改革红利,加快阳泉市转型崛起步伐。在“1+7”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一企一策、分类推进”的要求,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表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在全省率先完成,并实行全程电子化交易。抓住阳泉市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契机,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社)治理新体系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创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助力企业转型。

坚定不移推动城乡融合

努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

建设省级城乡统筹示范区、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阳泉优势所在、民心所向。按照“城乡统筹、市县联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思路,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按照做大城市格局、做优城市品质的思路,编制了城市“双修”规划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阳大铁路,国道307、207绕城改线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立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库,设立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奖补扶持。多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其中盂县王炭咀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势头良好。

坚定不移实行绿色发展

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准入上严格标准、提高门槛。着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倒逼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统筹推进“五水同治”,强化土壤污染源监管,抓好生态修复和体制机制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不断好转。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58,地表水省控以上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0%,环保工作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扭转。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实施矸石山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5%。

坚定不移落实共享理念

不断增进人民幸福安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8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73%。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深入推进“七大行动”,组织实施“百企帮百村”扶贫工程,2018年高质量完成了最后32个贫困村、33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城乡低保、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农村特困人员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等各项民生指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07%,低于省定控制目标;城镇棚改新开工5143套,排名全省第一。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固树立抓稳定也是抓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安全防线和应急处置机制。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决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教育,强化信仰之力,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学透;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制度之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规范工作的自觉性;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强化问责之力,不断为转型崛起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打造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强化责任之力,不断激励党员干部勇于担责担险担难,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升。今天,阳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省委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阳泉篇章。

中共阳泉市委书记关建勋

阳泉市人民政府市长雷健坤

亮点之一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发展——

小山村变成“后花园”

“生活在桃林沟,你会忘记这儿到底是城市,还是农村。”45岁的贾玉琴感慨。

白墙黛边,道路两边,花开正艳;小桥流水,房前屋后,绿影婆娑。徜徉桃林沟,穿梭的人群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阳泉郊区,1.86平方公里的桃林沟,之前是一个不知名的山区小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如今的桃林沟,与其说是一个村,不如说是一个集乡村旅游、餐饮娱乐、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景区。

贾玉琴是陕西户县人,一次偶然的旅游经历,促使她把老家的面食生意搬到桃林沟。“来了桃林沟,就是桃林人。”在桃林沟民俗文化园里,贾玉琴面带微笑,迎接天南地北的游客,虽然劳累,但是满足。

种了一辈子庄稼地,70多岁的村民史通久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种玉米的土地几年前已经改种花卉,与村中满目的绿色相映成趣。孩子们到村里的工厂上班,幼有所托、老有所养,“晚年的生活幸福而快乐”。

桃林沟新建的“喜来居”小区,43岁的李溶与昔日熟识的邻居热烈交谈。两年前,贫困村大南庄村整体并入经济实力较强的桃林沟村,113户大南庄村村民真正走出山沟沟住进“桃花源”,成为这里的新村民。新生活让人向往。

都市人休闲的后花园、村里人宜居的好家园、外地人融入的创业园,作为阳泉城市“后花园”,如今的桃林沟集体资产超5亿元,人均一亩果,户均两套房,人均收入两万多元。

桃林沟是阳泉城乡统筹发展的缩影。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对阳泉市提出的重大课题,阳泉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细化农业产业发展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盂县王炭咀、平定娘子关、郊区后洼3个村新进入美丽宜居示范村行列,王炭咀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49%。

亮点之二党建引领

城市基层党建——

社区有座“党群”楼

家住虎尾沟社区的李志明在外工作7年,回到社区1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觉得有些陌生:“现在的社区太方便了。头疼脑热,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理论学习,有图书室;唱歌跳舞,有文体活动室;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志愿者工作站和爱心超市……”

今年85岁的葛玉芳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过义井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当时居委会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自己家摆个桌子,墙上挂几个本子,有条件的再钉个旗子,就是办公室。”

上世纪90年代,矿区桥南园社区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该社区当时拥有办公室6间,合计210平方米。

2000年,阳泉市矿区被省民政厅确定为山西省首家社区建设实验区,将原有的150个居民区整合为39个社区,也由此拉开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阳泉市145个社区共有活动场所94.1万平方米,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占比88%,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比15%。

阳泉市社区干部的工作补贴从上世纪90年代的每月100元,到2005年前后的每月300元,如今每月达到2950元,还不包括各种保险。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阳泉市探索打通社区干部职业上升渠道。7月份,全市有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单位人员待遇,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招聘为事业单位人员,坚实的物质保障,极大调动了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城区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艳荣、矿区段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红梅分别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亮点之三项目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栽起“梧桐树”

时值夏日,烈日炎炎,在阳泉市平定开发区,比烈日更炽热的是大家的干劲。

一天一个样,十天大变样,今年落户平定开发区的纳米气凝胶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们用汗水和焊花书写着项目建设的“阳泉速度”。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三期项目达产后将为当地带来8亿元的利税。此外,与之同期落地的中粮(蒙牛)物流基地、生态陶瓷透水砖等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几年间,平定化工2×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山西贝特瑞人造石墨等多个高质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忆往昔,这里深沟峻岭,人踪难觅;现如今,眼前厂区平整,项目林立。

站在园区一角,远处几十米的深沟里,40多台大型机械往来穿梭不绝,削峰填谷、修路架桥,平定人搬掉7个山头,填平10多条深沟,在平均海拔落差150米的崇山峻岭间,硬是“啃”出了1500亩平整的土地。

在大力推动园区平台建设的同时,平定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招商引资,并实行领导包点责任制度,由县领导和各投资项目对接,实时解决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开发区成立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按照投资项目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销号制度”,协调推进平台工程和投资落地项目建设,为投资项目开工前、建设中、验收前的各项工作提供保障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栽下“金梧桐”,引得“凤归巢”。放眼园区,一个个“含金”“含新”“含绿”的高质量项目拔地而起,成为阳泉市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上半年,阳泉新兴产业增速快于传统产业20.7个百分点,为“结构反转”奠定良好基础。

模范人物

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动力部综采技术组职工李杰——

千米井下的“土专家”

倔脾气的“土专家”,求知欲强的“好学生”,耐心的“好师傅”——问起大伙眼中的李杰,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同事眼里,李杰是个“土专家”。那年一台用了七八年的采煤机突然“趴窝”,工作面陷入停产。矿上请来德国厂商的技术专家抢修故障,专家认为是模块问题,更换一次需要五六十万元。可多年的维修经验告诉李杰,是控制线路问题。李杰钻进50厘米宽的电控箱里,许多线路连线号都磨损得看不清了,凭经验一根根检查,最终找到了问题线路,修复了设备。几年来,他提出合理化建议186条,被采纳应用116条,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

在爱人眼里,李杰是个“好学生”。打开李杰的衣柜,除了衣服,都是笔记本和书。参加工作以来,光是设备说明书,就抄了满满12本。即便周末,也是钻在书房里一天都不出来,看电脑看手机,也都是看些小技巧、小创新。

在徒弟眼里,李杰是个“好师傅”。不管理论还是操作都耐心讲解,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设备出问题,一个电话就下井来帮忙。2015年,阳煤三矿成立李杰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训上百人,24人成为矿技术骨干,75人取得高级工技术职称。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煤炭行业的多次竞赛中,一次次捧得荣誉。2018年,李杰被评为全国“最美职工”。

阳泉市矿区段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任红梅——

不忘初心的社区筑梦者

红梅向阳心向党,任红梅是一个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个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社区筑梦者。

阳煤四矿,一座百年老矿,这个阳泉乃至全省最老、最高年产260万吨的大型煤矿,在2002年割完最后一刀煤后政策性破产,段南沟社区就坐落在原四矿洗煤厂的原址上。职工分流到外地工作,也让这个城市社区有了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段南沟社区的居民就如大雁般,在工作地和家往返迁徙。面对这样的问题,任红梅以“鸿雁”为名,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鸿雁”品牌为目标,努力将社区打造成了温暖的雁巢。早看窗帘晚看灯,社区楼里数板凳。这句顺口溜,就是任红梅照顾老人的一项具体工作。

早晨窗帘拉开没有、晚上灯打开没有、社区活动室里哪位老人没有出现,一件件琐碎却贴心的小事,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

为了弥补父母的监管缺失,任红梅个人出资3万元,筹建了全省首家“亲&青Family”青少年社会工作站,并自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辐射周边1.4万名青少年,成了许多孩子口中的“任妈妈”。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任红梅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通过宣讲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红梅党代表工作室”更是每年接待群众200余人次,为党员群众解决实际难题33件,让百姓倍感暖心。2019年,任红梅荣获“全国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荣誉称号。

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宋晓文——

乡村振兴路上的带头人

“初心,就是一开始的梦想,是一个甜蜜的梦。作为村干部,我的初心,就是让汉河沟老少爷们都能舒心。”宋晓文说。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在汉河沟,让村民舒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家户户都住上楼房。中央提出加快新农村建设,宋晓文紧抓这一机遇,推动汉河沟村城镇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2005年,汉河沟村在李荫路旁建起50套小二楼。两年后,又启动9栋楼、538套、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单元楼住宅工程,到2009年10月完工。农民一辈子不容易,村集体在除水、电、暖等全部配套外,还统一为每户添置安装了煤气灶、油烟机、热水器、空调、卫浴等生活器具。2010年,全村所有住户一次性喜迁新居,热闹的鞭炮声表达出大家内心的喜悦。

让百姓舒心,就要求干部不间断地奋斗,遇到苦头咽下肚,碰到困难往上冲。2008年村办煤矿全部关闭后,汉河沟如何发展,成了摆在村干部面前的新课题。适应转型,村里组建了大中成安机械公司,承揽工程挖掘、道路施工、货物运输、造地复垦等业务;组建裕盛源醋业有限公司,在新村中心建起景河酒店,一次性解决了妇女的就业问题;依托集体积累,办起了盈诚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5500万元。

怀着不变的为民情怀,宋晓文带领大家大踏步走在新农村建设路上。2018年,宋晓文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白雪峰苏晓晨

本期编辑:王箫

举报电话:0353-2297677

举报邮箱:yqswxb@126.com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