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食物共享⑧| 旧金山:收集与馈赠,对抗食物浪费和饥饿

相欣奕
2019-08-16 10:2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如何让食物得到应有的尊重并物尽其用?食物共享,强调共有食物、共同开展食物生产,以及共饮共餐。所共享之物,既包括原材料,也包括产品;既包括服务,也包括能力以及空间。本系列文章基于SHARECITY项目的编译和整理,对全球8个城市的食物共享行动加以推介。本篇为该系列的最后一篇,将介绍旧金山的两个案例。

作为美国西海岸人口最多的城市地区之一,旧金山市拥有81万人口,大都市区人口则超过400万。旧金山人口密度约7000人/平方公里。旧金山城中多山,有大小约40座山,最高可达1000英尺(约300米),城市三面环水。

旧金山拥有多样化的服务经济,专业服务、科学与技术为最大就业部门,休闲与酒店业紧随其后。本城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魅力,使得旅游业成为主导产业之一。自20世纪初起,旧金山市就成为美国西海岸的银行和金融中心。自1990年代互联网繁荣以来,旧金山又成为技术和网络服务的国际枢纽之一。

在2018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之中,旧金山名列第15。而由于在创新和私人投资方面的优势,旧金山在全球城市前景排名中居于首位。旧金山的生活品质在美国首屈一指(世界排名第28),市民接受高水平教育,高薪资岗位云集。旧金山长期以来,都是另类文化运动的热点区域,也是自由行动主义(liberal activism)的中心。旧金山以种族和文化多样性而闻名,该市大约一半人口为有色人种。

然而,旧金山的生活成本却超出美国平均水平57.7%,城中的贫困片区也在经历绅士化。该市无家可归者比例在美国居于第二位。据美国统计局数据,28%的旧金山居民处于食物得不到保障的风险之中。

旧金山拥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也是最早的共享汽车推广城市,还是全美最适合步行的城市。旧金山2011年曾获评全美最环保城市,环境组织一直非常活跃。2009年,旧金山颁布了全美首部城市法令,要求居民、商业物业、食品企业和各种活动全面实施垃圾回收和堆肥。2009年,旧金山市长公布了首部综合性食品政策,以推动市民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旧金山康乐公园部(San Francisco Recreation & Parks Department)则拥有1000多个社区花园或可供申请种植的地块(allotment plots)。

在SHARECITY100数据库中,旧金山已有57项城市食物共享行动。本文介绍旧金山的两项食物共享行动,分别是大学生为对抗食物浪费和饥饿所发起的“食物回收网络行动”,以及减少食物浪费并创造就业机会的“食物转移”项目。

食物回收网络:对抗食物浪费和饥饿的学生运动

旧金山食物回收网络项目中挽救并捐赠到社区的食物(来自https://www.foodrecoverynetwork.org/)

2011年,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几个学生注意到,每天晚间食堂很多剩余食物被丢弃到垃圾桶。他们自此开展行动,组建了“食物回收网络”(Food Recovery Network)。到学年结束时,为华盛顿特区对抗饥饿的非营利机构回收了3万份餐食。2012年春季学期,第二个“食物回收网络”分部在布朗大学成立。

这两所大学的食物回收网络很快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波莫纳学院的校园食物回收计划联合起来。2013年5月,索迪斯基金会(Sodexo Foundation)为“食物回收网络”提供了创业基金,帮助该组织聘用全职员工,并实现向专业的非营利组织过渡。

自此以后,“食物回收网络”风行全美,使大学校园中的食物回收成为常规行动。“食物回收网络”现今已在230多所大学成立了分部,旧金山州立大学、旧金山大学是积极的网络成员。

“食物回收网络”的创立人之一Ben Simon大学毕业后到旧金山工作,并把对抗食物浪费的行动从校园内向全社会扩展,创立了专门收购卖相不好的蔬果的Imperfect公司。

旧金山食物回收网络项目-志愿者的劳动(来自https://www.foodrecoverynetwork.org/)

成立了食物回收网络分部的校园,由学生志愿者从食堂中回收剩余食物并打包,放入冰箱中过夜,第二天将食物交送给对抗饥饿合作伙伴。具体过程因学校而异,实施细节也取决于学校食堂、所处地理区域以及志愿者的能力。

“对抗饥饿合作伙伴”指的是学校所在地区的应对粮食不安全问题的非营利组织。在某个校园申请成立食物回收网络分会时,网络团队成员会提供合作伙伴名单。食物回收网络全国团队(FRN National)负责提供指导、定期检查、信息资源共享和咨询,还提供款项,以供各分部购买食物回收所需物料。

比如,有学生提问:“如果校园食堂经理说,根本无任何食物浪费怎么办?”网络团队给出的建议是,询问食堂经理是否允许你开展食物浪费调查。通过调查,双方都会知晓到底浪费了多少食物,以及这些食物是否值得回收。此外,还建议回收校园内和校园外餐厅的食物。

食物回收网络志愿者在其所在大学的食堂回收打包剩余食物(来自https://www.foodrecoverynetwork.org/)

食物回收网络要求所有申请成立的分部都必须由学生发起倡议,教职员工和其他人士可以成为重要盟军,欢迎他们作为学生的导师、咨询者或志愿者加入行动之中。

那么,既然食物垃圾堆肥处理已经很完美,为何还要回收剩余食物供人食用呢?那是因为,食物最好的去处还是供人饱腹。美国国家环保局关于食物回收方式的排序中,两种最优选方式是:1)从源头上减少浪费,2)把剩余的食物回收送到饥饿的人手中。

食物回收网络目前有230多个分部、3000名志愿者,自2011年以来共有28000个小时的志愿劳动。参与劳动的大学生们,一起收集、运送和准备食物,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可以为对抗食物浪费和机会采取行动。年轻人开心地合作,他们的领导力和沟通力不断提升,并与社会建立亲密联系。

食物转移:食物不应被丢弃,而应成美餐

食物转移厨房,冗余食物制作成健康餐食,同时创造了就业机会(http://foodshift.net/)

食物转移项目(Food Shift)由非营利机构运营,致力于通过对剩余食物的回收、再分配和加工制作,降低食物浪费的有害影响,改善社区健康;与社区、商家和政府开展合作,对抗食物浪费,减少饥饿。而“食物转移配餐”(Food Shift Catering)是该项目之下的一个社会企业厨房,为存在就业障碍的人群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

食物转移项目志愿者们收集的食物(http://foodshift.net/)

“食物转移”活动与当地的生产供应商合作,把即将被浪费的水果和蔬菜加以回收;而“食物转移配餐”活动,则为订餐客户(收费)以及食物无法得到保障的社区居民(免费)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美味的餐食。

他们帮助那些有剩余食物需求的机构,与有待分享剩余食物的商家、活动和农场之间达成联系。

食物转移的活动中,也暴露出背后隐匿的系统性问题:贫困和失业。

“食物转移”组织与郡、市政府合作,研究并推荐政府能有效介入、提升食物回收和配送的方式。他们尝试挑战存在缺陷的传统食物回收体系,并重新设想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人类的潜力来利用食物。

希望让的极具他们试图把食物回收服务部门转变为废物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领域,同时也成为提供工作岗位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对生活艰难的人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比如出狱者、各种类型的成瘾者以及无家可归者。完善的食物回收部门一经建立,就可为需要工作的人提供工作,为需要食物的人提供食物,同时减少浪费。

当然,这需要观念的转变,即把食物回收视为一种服务,而并非当成需要政府支持的慈善工作。

食物转移厨房以回收的水果和蔬菜为原料制作素餐(http://foodshift.net/)

“食物转移”活动鼓励人们以多种方式参与。项目通过网络发布计划和活动信息,提供减少食物浪费的建议;有众多员工和志愿者参与,既包括大学生,也包括管理、研究、社区组织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士。

项目可提供丰富的工作机会、实习机会和志愿者服务机会。为志愿者提供半天时间的厨房服务机会,与厨师团队合作,为订餐的当地机构和有需求的社区居民烹制餐食。项目也欢迎捐赠,除了捐款之外,也可为配餐厨房捐献所需供应品。

根据2018年的数据,“食物转移”项目共回收、烹制和配送了67000磅食物;志愿者投入的劳动时间超过1500小时;每周为社区合作伙伴捐赠的食物超过3000磅(有的是以新鲜蔬果形式,有的是以烹制餐食形式)。

参考文献:

1.Davies et al (2017) San Francisco SHARECITY Profile,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2.Davies, A. et al. (2018) SHARECITY Briefing Note 3: Goals & Impacts,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 ERC Grant No: 646883

3.https://www.foodrecoverynetwork.org/

4.http://foodshift.net/

(作者供职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