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生攻略第三弹之在外地上大学是怎样的体验!

2019-08-18 12: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你来自哪里?

是回校不超一小时高铁的江苏,

还是需要三个小时飞行的云贵川;

亦或是48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的新疆。

也许你来自海边;

也许你来自内陆;

我们带着梦想从五湖四海赶赴南京,

距离带来的不只是长大的自由,

还有思乡的忧愁。

那么,

对你来说,

在外地上大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

距南京0~300km

来自一个在南京上了两年大学的南通人。

虽然没有跨省,离家也不是很远,但还是很羡慕家在南京每周都可以回家的同学。半年回家一次真的太痛苦了!每次回家都会因为家里柔软的床和熟悉的饭菜舒服的嗷嗷叫。

刚来南京上学最大的困扰就是各种不适应,吃不惯南京的重口味菜,听不懂南京本地人带着口音的普通话,适应不了只有冬夏,没有春秋的南京气候。不适应这些变化直接导致生活一度很颓废,但一想到电话那头的父母,不得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努力适应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是很庆幸自己能在南京上学的这两年里结识不一样的朋友,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这些都给我的人生阅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异地上学是一次很珍贵的经历,相信它值得我铭记一生。

——17级南通籍张嘉豪同学

我家离南京挺近的,回家特别方便。每次只要花个二十分钟,就能从南京南到我家。离家近的好处太多啦!我经常下午上完一节课以后,就拎着书包去地铁站,在地铁上买一张高铁票回家,回家吃个晚饭住一晚上,第二天再坐一趟高铁回学校,还不紧不慢赶得上上午的课。

如果缺什么东西了也不需要邮寄或者是自己买,每次打电话给爸爸妈妈,他们路过的时候就会帮我带过来。只要我想回家,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票,到今天为止没有过上携程抢过票经历哈哈哈哈哈哈。

虽然我不是南京人,但正是因为南京工业大学,我对南京有了更多的归属感,电脑坏了我会来南京修,手机出问题了我会来南京找售后,放假了我也磨磨唧唧一直等到宿舍关门那天才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我觉得离家近最大的坏处就是,感觉自己还是随时随地依赖着家里边吧,就好像自己还是一个在今年高中的小孩子,时时刻刻被爸妈管着,甚至每天穿多穿少都要接受来自家里的指导建议……

——17级常州籍芮栋妮同学

2

距南京500~800km

当初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想着离家远一点,这样就可以离爸妈远一点,家里人对自己的约束就少一点。但开学后才发现,一个人在外地上大学真的是一件很孤单的事情。最大的感触就是,放学回家从一件事变成了放学和回家两件事。最心酸的事情就是看着家近的同学小长假期间拖着行李箱回家,自己却只能捧着手机抢回家的车票。一个人在外地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多了,还记得刚开学的时候被骗子骗了,那是上大学到现在最痛恨自己远离家乡来外地上学的一次,当时的无助感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清晰。

都说一个人走得更快,所以一个人在外地上学的日子虽然很难,但这也是人生中自己进步最快的一个阶段。大学虽有很多困难挑战,但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努力成长,克服挑战。

——17级江西籍边文靖同学

3

距南京800~1000km

我觉得首先要说说为什么会来南京上学。我很多同学朋友表示不理解,江苏的饮食和湖南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我来南京第一个月就瘦了十斤(笑),没有辣椒的日子我要死了。选学校的时候我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心想着离开湖南,去个远点的地方。我觉得要是在湖南上学,我这辈子都在湖南了。

离家这么远的确会不适应,感觉和周围的人很难有共同语言。军训期间我基本上天天晚上出去散步和以前的朋友打电话聊天,其中有一个哥们,他初中读完就去广东上学了,当时暑假他突然给我打电话然后哭了。当时我不理解他的感受,直到离家这么远之后。用了一个学期才慢慢的适应大学生活。

最后附上上次看到的小诗:

if you are still looking for that one person who will change your life, take a look in the mirror.

——16级湖南籍胡欢同学

外地上学的感触第一个就是交通啦,差不多离家一千多公里,每次回家离校八九个小时的车程,尤其到了南京回学校依旧很麻烦哈哈哈,最惨的是什么?当然是过年的时候没有车票,然后就得无座煎熬。到了一年之后才发现去其他城市转车有时候更方便!然后一般节假日也不想回家于是就去南京周边的城市玩玩。

其次就是饮食。第一天到学校的时候还记得我吃的是亚青二楼的鸡排饭吧,当时感觉还好。然后某天吃了快餐,我的天这也太甜了吧,我一个湖南人属实接受不了,辣椒都感觉只是装饰的一点都没有辣味。南京本地同学说有些菜重口味我却觉得还好。

外地上学也有很多好处吧,比如说自由在学校想做啥全看我自己,比如周末可以出去随便逛逛,大一就差不多转完了南京的景点。

然后就是新鲜感吧,南京还是很适合居住的。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南京话还是很有意思的。然后也会吃到很多不一样的美食。

可能我不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但是我在学校也体验到家的感觉!同学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南京,班级真的就是第二个家了。平时没事得时候一起开黑,懒得出去吃饭了就让这个那个同学带饭哈哈哈。考试的时候一起从0开始复习。简单的幸福莫过于此了。然后过节的时候会还聚在一起吃饭,不得不说男生的大厅真是太方便了哈哈哈。一起出去玩,一起排练小品,参加运动会啊这些都是很美好的记忆啊。

——17级湖南籍刘洋同学

4

距南京1600~2000km

当年分数不够满意,在省内没有很多选择,就选择了到省外读书,当时想着既然出来了,不如就走远一点吧,最后就被学校录取了,到离家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学。

大一到南京报到坐了12个小时的普速和12个小时的动车,刚到南京最不适应的是南京的日落比家里早1个多小时,适应时差适应了很久。到南京吃了食堂觉得口味尚可。

大一的第一个冬天感受到了南京的寒冷,从年平均气温20度的攀枝花到了冬天只有5度以下的南京,第一个冬天被冻的瑟瑟发抖,买了很多冬天的衣服,以前在家根本穿不上。

出来读书偶尔还是会想家的,特别是小长假看到省内的同学回家的时候,自己回家时间长成本高,纵然想回家也只能选择放弃,不过后面慢慢的小长假都会和同学出去玩,感觉比回家一趟更有意思。

现在读了3年了,觉得当初决定出来读书是正确的,比在省内读书收获到了更多的人生阅历。

——16级四川籍李昌华同学

5

距南京2000~2500km

起先是兴奋又无措吧,兴奋终于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去往新的城市生活,无措是因为原来从不用自己操心的生活小事该自己关心该自己动手了,难免手忙脚乱闹出笑话。稍微过一段时间呢,就开始疯狂怀念家里的一切,想要回家,想做个白白胖胖啥事儿不操心的米虫。

到后来,习惯了跳出舒适圈的新生活,也明白了家是停泊休息的地方,不是蜗牛走哪儿带哪儿的壳。可以怀念,但不能迷失。到外地念书本来就有锻炼自己的意思,因为外面生活不如想象中那么舒坦就只想回家好吃懒做也太打自己的脸了。

总之,我到外地念书这心路旅程挺曲折的,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跟我一样。

——17级云南籍吕玉菱同学

在云南的时候很喜欢吃辣椒,大一刚来南京时发现宫保鸡丁竟然是甜的!所有炒茄子也都是甜的!一下子有点难以接受。于是在宿舍常备几瓶老干妈,有时在宿舍吃饭时都拿出来拌一拌。但是慢慢的到了大二的时候,也开始喜欢南京的赤豆元宵这种比较甜的食物,平时和朋友吃火锅和假期回到家乡时,发现自己已经被同化到吃不了辣椒了……不过这一切最大的馈赠,就是以前在云南时疯狂长痘,到了南京这两年都没怎么长过痘。

一到放国庆中秋时,离家近的同学全回家了,但是也不用羡慕,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去了苏州和上海游玩,与高中同学在异地异时空相聚,每个城市所展现的不同魅力,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还有就是身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每次一遇到云贵川的小伙伴时都会非常热情,然后开始用各自家乡的方言聊天。因为云贵川都属于西南片区,方言互通,饮食和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于是我们云贵川的小伙伴就会玩得很好,自成一家!非常和睦!

——17级云南籍吴御豪同学

6

距南京3000~4000km

我觉得对我来说在外地上学好的方面就是外地的学校比我们家乡那边教学质量好,环境好,各种教学设备都很齐全,我们家那边现在虽然已经渐渐好起来了,但在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没有英语老师,也没有一个老师能教我们正确的音调,能认识汉字就很不错的了。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是我们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思想品德老师,学校特别缺老师,小学我们都没有音乐课。

但是在外地上学对我们来说吃饭方面有点困难,学校只有一个清真食堂,所以比较不方便。

还有一方面就是外地上学离家比较远,我回家就坐两天火车然后还转大巴第二天晚上才到家。

总之对我来说现在在外地上学好的方面多一点吧!在外地我结交了很多好的朋友,还有了解了很多不同的文化,而且还能学到更多知识。

——17级新疆籍巴格达提·多尔洪同学

小编有话说:

1.文中的手绘地图均只为地理位置的基本示意图,并不精确。

2.文中的距离仅为驾车时距离的大概估计区间。

以上几位同学代表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和他们一样离家求学的你,

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图片| 投稿

文字|陈兴妤

编辑|陈兴妤

责任编辑| 陈兴妤

给勇敢的自己点个在看吧❤文章已于修改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