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核电工程师的“幸福经”:有光有亮,建好华龙才有希望

2019-08-17 21: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有光有亮,建设好华龙才有希望”,完成了一个个攻坚任务的幸福感与使命感成就了如今的曹钟引,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华龙一号建设者们一直前行。
2019年8月14日,一轮朝阳缓缓地钻出了海面,伴随着海风,它努力冲破暗夜,水天一色,占据了整个天空。站在靠近海边的吊车高处,眺望每日的日出,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但这对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处土建工程师曹钟引来说,早已成为了常态。而此刻,仅仅才五点一刻。

从2010年来到福清,他便很少有时间再回老家四川。站在工程建设现场看日出,成为他日常的之一。九年的时间跨度让福清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从天府之国的“巴适”到面朝大海的“繁忙”,从刚毕业的懵懂学生到如今的工作现场领头羊,从最初的知识积累到如今在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中的独当一面,他觉得十分幸福。

为了华龙:他把妻儿送回老家

刚开始工作,摆在曹工面前的不是曾经以为的挥毫指挥、令传下达,却是那数以万计冷冰冰的钢筋和永不停歇的混凝土车。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想家,想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天府之国。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融入这个大家庭,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015年,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落地福清,曹钟引加入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团队,开始投入到新型核电机组的建设工作中。

与之前的机组施工不同,华龙一号建设不再有成熟具体的方案参考,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需要建设团队去自行解决。2016年首次参与5号机组安全壳设备闸门区域“攻坚”,他感到压力无比巨大,强度高、难点大、问题多,无数的困难向他扑面而来,但是经历了5年时间的磨练,他还是没有和困难妥协。

“吃,就在现场随便吃一点、住,就在现场随便迷糊一会、妻子孩子全部送回家,这就是我当时第一次参加‘攻坚’的情况。”

为了华龙:他数月吃住在现场

“你们在铸国之重器”。李克强总理连线现场时所说的这一句话让他始终担负着一份荣耀,内心深藏着一份骄傲。那一段时间,他吃住都在现场解决,深夜验收、检查,对现场实时关注,做到每一步都心中有数,已经成为那个阶段的常态化,虽然累,但是他带领着一批肯吃苦、能下力的核电工作者,共同完成了此次“攻坚”任务。

2017年,终于等到安全壳进入混凝土浇筑阶段,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保证安全壳顺利浇筑,“攻坚”小组的成立不期而遇。

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安全第一的原则,他们制定了24小时连轴转的临时工作安排,作为党员的他,主动带头,时时刻刻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质量的完整。“浇筑完成的时候,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没有出任何安全以及质量问题,这个任务完成的很成功!”他一边自信的点头,一边开心的给我们重新上演当时的情景。

2018年,又一个大问题摆在他的面前,由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预应力工程采用新的布置形式,同时为提高核电机组的安全性与服役期,不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难度都创国内核电之最。作为全球首堆,没有任何成熟的参考经验,“攻坚小组”又一次成立,作为党员的他毅然决然的担任了组长的职务,放弃了年休假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迎难而上。

“问题解决不了,就没办法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影响接下来的施工,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有问题就要解决,先干再说。”他自己回忆到,“那几个月辛苦了同事们,大家同吃同住在建筑工地,辛苦是真的辛苦,但每天都看日出,有光有亮,建设华龙才有希望。”

为了华龙:每一次攻坚他都毫不迟疑

2019年,坐在会议室接受采访的他很动容,谈及过往:“现在土建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华龙一号进入新的阶段,回头看过去大大小小的‘攻坚’,当时心里有一个预期,觉得会比较苦,但是实际情况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非常累而且苦恼。现在看来,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每一次的‘攻坚’就像打篮球一样,当体力燃尽、咬紧牙关投出最后一颗决胜球的时候,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非常痛快。”

谈到现在,“我觉得现在需要的是沉淀,把这一次次的‘攻坚’以及工作过程沉淀下来。要说感觉,可能会慢慢变淡,只是如果有人聊起来这个话题,我还是会很激动。如果以后有新的堆型,还需要‘攻坚’,我会和我第一次参加‘攻坚’一样,毫不迟疑的参加!”

生活中,曹工喜欢做饭、看电影、写影评,在置身华龙一号的这段时间里,他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工作中角色和生活中的角色都在慢慢变化,他觉得生活很充实,与此相伴的种种变化都很幸福。

曹工每当被问及自己的工作,他一定要反复强调,他只是华龙一号建设团队中一个普通的个体,努力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拼命的奔跑着让自己不会从团队中落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就是曹钟引,一名普通的核电工作者,一名普通的核工业人。

他是千千万万个核工业精神传承者中一个缩影,他们用双手和智慧,毅然决然的完成祖国交代的任务,完成从“站起来”到“走出去”的变化,他们是拥有核工业精神的核工业人。他们在祖国各地,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最真诚的礼物!

作者:陈若滢、张蔚哲、曹铭泽、刘佳鑫

责编:段新瑞

在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