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硬核爱国∣他们带着国旗寻访与共和国同龄的70岁老人

2019-08-21 15: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广大青年学子紧扣“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生工学子寻访了19位与共和国同龄的70岁老人,听故事、看变化、忆往昔,老人中既有寻访者的爷爷奶奶,也有和寻访者同村同乡的长辈,70年的共和国发展史徐徐展开,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冉冉而生。

70年岁月峥嵘,70年沧海桑田,他们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他们身上满载着与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时代印记。

01

采访对象:张秀美,女,1949年8月生,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磨头镇人

访谈人:生工1703团支部 梅姜

张奶奶说:她的一生较为平坦,并没有多少波折,育有一儿二女,如今是两位高中生的奶奶,生活平淡而幸福。张奶奶说她的妈妈经常和她说,她的运气好,一出生遇上新中国成立了,不用受苦了,所以她的一生虽然平淡,但是十分幸福,是祖国给了她安稳的生活。

02

采访对象:吴小宁,女,1949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人

访谈人:生工1703团支部邢佩瑶

吴奶奶说:她1968年毕业于高淳高中,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这9年的经历很艰苦但令她受益匪浅。她在机油泵厂工作了22年,直到1998年由于工厂不景气,才离开工作岗位。近年来,她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03

采访对象:吴安保,男,1949年5月生,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吴岗村人

访谈人:生工1704团支部 吴心盈

吴爷爷说:70年来,他见证了新中国从贫困走向富强,从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到如今的衣食无忧,从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到现在到处铺上了平整的柏油路,从以前连温饱都是奢望的日子到现在的人人奔小康的生活,他感到很幸福。

04

采访对象:李章彬,男,1949年9月生,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人

访谈人:生工1801团支部 李添一

李爷爷说:1970年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工程兵,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回来后公社帮忙安排了工作,他见证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日子很苦。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才不断提高。

05

采访对象:陆玉珍,女,1949年6月生,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保滩镇肖渡村人。

访谈人:生工1801团支部 肖咏倩

陆奶奶说:她和新中国共同成长了70载光阴,当年的日子不比现在,七十年前,大部分人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而七十年后,村里处处修起了水泥路,家家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06

采访对象:蔡殿国,男,1949年11月生,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江家塘村人

访谈人:生工1802团支部 蔡俊

蔡爷爷说:70年来,他在生产队一步步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他和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刚开始艰苦的大荒年到如今的小康时代,真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的复兴,他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强大。

07

采访对象:胡翠华,女,1949年10月生,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友谊村人

访谈人:生工1803团支部 陈英豪

胡奶奶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进步了好多,以前真是太艰苦了。过去什么都要靠票,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买,改革开放是一件好事情。现在城市在扩大,就业在改善,市民的生活也十分简单幸福,是党和国家保障了人民的生活。

08

采访对象:颜井花,女,1949年8月生,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猴嘴镇人

访谈人:制药1801团支部李玉凤

颜奶奶说:从她记事起,在她的印象里,连云港原来只是一个海边小城,家住海边的她早早的开始在盐场工作。在她二十几岁的时候,港口开始发展了起来,她所在的盐场也扩大了规模。她感慨到,第一次看见载着集装箱的货船驶进港口时,海边的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看着那个巨物缓缓停靠。如今想来,依旧震撼。

09

采访对象:吴清江,男,1949年12月生,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人

访谈人:制药1801团支部 朱晨龙

吴爷爷说:他出生于1949年年底,刚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幸运儿。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一生也是在与黄土地打交道,在他的印象里双沟以前只是几个小渔村,因为靠海近,设立了集镇。在他十几岁的时候,镇政府建立码头,在那之后双沟才开始发展。后来也是多亏了政府在这里建立双沟酒厂,双沟才能发展成现在红红火火的样子。

10

采访对象:张志芳,女,1949年11月生,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潮水镇人

访谈人:制药1802团支部曲雅婷

张奶奶说:共和国成立70年来,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从过去“吃上一口肉”连想都不敢想,到现在已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一栋栋宏伟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户户幸福的家庭和和美美。这些都得益于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1

采访对象:杨凤英,女,1949年9月生,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

访谈人:制药1802团支部 邵新元

杨奶奶说:她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我们现在的日子,顿顿都可以吃的好,幼时的她每顿只能吃玉米干粮,吃上一碗粥都是奢侈。这样的日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明显改善。近些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大多数人不再为生活的温饱而担心,各行各业也日渐兴旺。

12

采访对象:叶富宗,男,1949年9月生,江苏泰州市靖江市团结乡人。

访谈人:制药1802团支部 叶耀文

叶爷爷说:七十年的光阴,他经历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件。七十年来看过祖国的风雨变迁,始终保持初心跟党走,才有了现在安定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祖国让人民过上了有安全感的生活,国家强大,民族就有光明的未来。

13

采访对象:仝德琴,女,1949年10月生,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睢城镇人

访谈人:制药1803团支部 仝岩

仝奶奶说:70年来,她与祖国共成长,见证了祖国的许多沧桑巨变。看到了人们从在温饱线上挣扎到如今的生活富裕,不愁吃穿的巨大变化,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的国家正变得越来越好。

14

采访对象:张吉志,男,1949年8月生,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栖山镇胡楼新村人。

访谈人:制药1804团支部 张奔

张爷爷说:他1969年参军,一参军即刻支援边疆,参与“两弹”建设(发射两弹的基座)。他入伍八年,当了六年班长,凭着一腔热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退伍回乡后,便在乡里的诊所当医生,为乡里乡亲看病治病,生活越来越幸福。

15

采访对象:申德银,男,1949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人

访谈人:生工1802团支部 申金龙

申爷爷说:生于革命家庭的他从小就有一颗红亮的心,他的爷爷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进行,是一位抗日英雄,深受爷爷的影响,他从20岁开始就加入了生产队干活,之后又经历过技工员、开柴油机、公路站的工作,虽然生活艰苦但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许多荣誉证书,他想像他的爷爷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一点贡献,如今他无愧于心。

16

采访对象:戴荣华,男,1949年7月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镇人

访谈人:生工1804团支部 戴林丽

戴爷爷说:他经历了从苦到甜的日子,常常感概党的领导是正确的,从以前的食不果腹,到现在的国泰民安。七十载光阴,他从一个垂髫小童,变成了一个老人,他见证了数年来的发展与变迁,衷心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也希望她能更加富强。

17

采访对象:欧阳耀春,男,1949年7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彬桥乡红岭村丈梯屯人

访谈人:制药1705团支部 欧阳丹

欧阳爷爷说:家乡经过这70年的发展变化,规模从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发展到了今天80多户,以前老百姓主要靠种植蔬菜、甘蔗来获得经济收入,从事的都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效益也不高。随着改革开放,开始有人承包土地种植水果,让这个从前闭塞的小乡村开始走出去。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现在村里的瓦房都已变成了楼房,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汽车代替了步行,村里的人学会了上网,快递也送到了村里,不少的年轻人开始出去打工,生活越来越美好。

18

采访对象:夏玉荣,男,1949年2月生,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人

访谈人:制药1705团支部 夏前颖

夏爷爷说:从前从来也想不到可以过上如今这般的生活。以前小的时候,都住在草房子里,周围都是泥地,家家户户基本都靠种地为生,那时候吃顿饱饭吃块肉都是奢侈的。从前那个年代教育也并不普遍,自己只上了小学六年级,后来只能靠自学,长大后去了学校当老师,都是每天先自己学然后再去教学生。后来慢慢的家家都住上了瓦房楼房,周围也都是水泥路柏油马路,教育也得到了重视。他见证了祖国70多年来的变化,也深知国家的不易,现在如此繁荣富强,他真的感谢中国共产党,为祖国骄傲。

19

采访对象:戚杰东,男,1949年1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虹桥镇七圩人

访谈人:制药1705团支部 周娇

戚爷爷说:改革开放是很了不起的,印象中几年间生活水平立马提上去了。那会大家都有干劲了,想要把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一群人离开家乡去干活,他选择待在了家乡,也有幸见证了家乡的发展,从原来的一亩亩荒田变成了一座座楼房,每个人都挂上了笑脸,还是得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呀,感谢党的领导,“你们这群小娃娃一定要好好努力,为国家做贡献争光呀!”

19位老人的故事用真实传递真情,在平凡的叙述中带给大学生的震撼是不平静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我校位列内地高校40-58名!2019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正式发布!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

图片 | 本人提供

文字 |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编辑 | 洪天悦

责任编辑 | 陈兴妤

文章已于 修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