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隆昌市迎祥镇三会村创业青年:苦干+实干,干出年产值五十万

2019-08-23 0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准备加工牛草料

清扫牛圈

尽管创办的时间不长,但青年创业者海毛的养牛场却远近闻名。2018年,海毛和妻子从荣昌回到家乡隆昌市迎祥镇三会村13组,用实干的精神,将养殖事业干得有声有色,肉牛年出栏量从最初的40余头增至100余头,并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产值也达到了50余万元。同时,这对90后小夫妻,还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贫困村的建设——

埋头苦干:

夫妻俩回乡创业

8月19日,持续的高温炙烤下,玉米秆上的叶子卷曲着,一拨弄就发出清脆的哗啦声。隆昌市迎祥镇三会村13组,海毛猫着腰,在一片玉米地里快速地抱起一把玉米秆,拨弄成捆之后,抛进了货车尾箱。一辆载货约1吨的货车,大半个上午就装得满满当当的,他跳上驾驶室,拉回了约2公里外的牛场。

这是这段时间海毛所做的主要工作。周边几公里的庄稼地,玉米收完之后,废弃的玉米秆如何处置让村民头疼,却是海毛最喜欢的东西,他乐呵呵地跑去搜集来,加工成草料,喂牛场里的牛。有时,为了收集到更多的玉米秆,他还主动上门去,帮村民们砍玉米秆。一来二去,人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手脚勤快又活络的小伙子,有时还打电话通知他去收。

车开一路,海毛惜字如金,只有在说到养牛的事时,他才会开口。

海毛出生于1993年,和妻子张琴原本在重庆荣昌养殖肉牛。在2018年以前,他们的基地都建在重庆。201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他们得知家乡有个牛场正在招养殖户,恰逢在荣昌当地租的场地出了点小问题,于是,夫妻二人一商量,决定回家乡创业。

三会村肉牛养殖历史悠久,牛肉消费市场大。村里地理优势明显,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全村每年夏秋粮食作物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而且村里的养殖大户养殖积极性较高。依托村里少数民族特点和一定规模的肉牛养殖优势,三会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并以此作为产业脱贫的主要手段。

海毛的养殖场占地约500平方米,其中有300余平方米为养殖棚。这是三会村为了增加村集体收益,分批次投入50万元左右的产业扶贫基金修建的。

“主要是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益。”三会村村主任苏学兵介绍,2017年,牛场完工,但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养殖者,通过四处宣传,海毛和张琴夫妻俩了解到了这个信息,决定把基地落户于此。

去年4月份,40多头肉牛进场了,这一年,除了养牛,夫妻俩还着手完善了一些其他的基础设施。

和海毛的沉默相比,张琴要善言一些。“苦,肯定是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张琴望向牛场周边,绵延的几里地中,青翠挺拔的黄竹草已经长到了两三米高,郁郁葱葱像甘蔗林一样。而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地。

“这些黄竹草,是养殖肉牛的草料,刚开始栽下去的时候,只有几十厘米。”张琴说,当时正是五六月天气热的时候,周边近6亩地中的黄竹草,全是两口子一株一株栽下的。

“请了两个工人,但根本忙不过来,还是要自己动手干。”张琴说,那时,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一岁,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干。“一个婴儿车,搁在树阴下,没得树阴就撑把伞遮住。娃儿就在婴儿车里坐着或躺着,或者喝奶……”一个夏天下来,不仅大人晒得黢黑,连娃儿都被晒得黑黢黢的,“所以,到现在这个娃儿都不长痱子,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有了免疫力……”张琴虽然呵呵笑着,但笑里却带着一丝苦涩。

勤劳实干:

汗水洒满创业路

近正午时分,气温达到了35摄氏度左右,海毛提着水管给牛喂水。海毛的父亲海维洋会养牛,海毛从小耳濡目染,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不管是之前在荣昌还是如今在隆昌,牛场的消毒、防疫和养殖,海毛事事都亲力亲为。

当然,还有各种“打杂”。

“之前你看到的收玉米秆、割牛草,还有打扫牛场卫生之类的,都是打杂吧?”海毛自嘲起来。他把收回来的玉米秆放进了粉碎机,张琴在一旁默默地帮手。这些年,夫妻俩几乎就是这样,配合默契地把养殖事业搞得红红火火。

去年,牛场养殖的肉牛出栏40余头,在十来个月的时间里,收入在50万元左右。两口子想扩大规模,但苦于没有多余的资金,二人一合计,把在隆昌城里的房子抵押了,贷款30万元,投入到了养殖场。

“反正平时吃住都在牛场里……”在这一点上,张琴想得很通透。如今,牛场里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和土牛已有118头,可张琴还是觉得规模不算大,“一开始养牛的钱,还是东拼西凑找亲戚借的。要是有更多的钱,真想把牛圈都关满……”

即便是这样,二人围着这个牛场转,依然还是有干不完的活儿。“基本上都是晚上9点过了才能吃上晚饭,中午要两三点才能吃得上午饭。像这样的天里,衣服就没有干过。”张琴说,海毛负责养殖,她就负责生活等后勤保障,牛场里请的两个工人,也跟着一起吃饭。

今年45岁的陈历兵是新庙村2组人,长期在牛场打工,见证了小两口的艰辛和勤劳。“收割牛草、打扫牛圈、喂牛……平时他们啥子活路都要干!”在这里工作,陈历兵很开心,除了有一份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两口子待人也和气,让人很满意。

“虽然人很年轻,但他们确实很勤快。”村主任苏学兵对海毛赞赏有加,“这一家人在周围村民中间,口碑不错。”苏学兵说,平时养牛场有一些不合规范的地方,村民反映之后,要求他们整改的,他们也都很配合。很多村民种不过来的土地,也愿意无偿地送给海毛他们种,周边的七八亩地里,全都是他们种的黄竹草。

惠及乡里:

积极带动一方致富

三会村是一个民族风情浓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幅员面积2平方公里,辖13个组,总人口1684人,其中回族有6个组786人。全村共确定贫困户9户18人,通过核查筛选,2016年成功脱贫5户11人。2017年,三会村经过精准扶贫,已实现村集体退出贫困村。这其中,与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密不可分。

据介绍,依托着村里养牛产业发展累积下来的条件,三会村开辟了一条特色肉牛养殖之路,通过与养牛大户合作,用大户带小户的模式,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全村肉牛养殖已有一定群体基础。

海毛和他的牛场,在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收益的同时,也带着村里其他养殖户一起,共同壮大三会村的肉牛养殖产业。

“有一次,我养的牛得了感冒,给他打了个电话,他很快就来帮我看,平时也常常指导我们怎么养牛。”11组村民卿乐彬说,海毛几乎都是随喊随到,一个电话打过去,一会儿人就来了。海毛的养殖场周边有5户稍具规模的养殖户,平时常到海毛这里来看一看,讨技术,交流养殖经验;一些散户养殖了三两头牛,有点小毛病,请海毛去指导,他也总是倾囊相授毫不吝啬。

“这有啥嘛,都是挨邻处近的,能够帮一把就帮一把嘛……”海毛虽然不善言辞,在这一点上他却丝毫不含糊。“我现在主要就是想把自身的规模发展起来,希望带动周边更多的人一起来养牛,把我们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做成一个特色!”(记者 丁洁

实习生 谌清山 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