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门阵 | 爬山累,两根竹竿带你飞!

2019-08-25 17: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成都作为四川盆地里最平坦的一块地方,不仅市井喧嚣,更是交通繁荣,稍微一个不留神,就不负众望成了全国车辆保有量最高的城市。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成都有最地道的“本土货”滑竿和颇具时代气息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公交车和私家汽车。接下来几天,我们就来摆一下看成都那些老的运输工具。

先来说一下最成都的交通工具——滑竿

图据网络

据说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爱国将领蔡锷在川南一带发动护国战争,枪炮无眼,一场接一场的作战下来,导致伤兵数量一下子就猛增,救护的担架不够用哇?

莫得问题,士兵们就地取材,操起大刀,砍起竹子,拿着旧布,三刨两下的就制成简易担架应急。到后来,经过改良提升,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的“滑竿”在川南流行开来。

滑竿上坡时,人整个是仰起的,坐得最稳当;下坡时,不会因倾斜有恐惧;走平路时,竹竿弹性十足,轻微颤动,安逸得很。遇上返程无客时,两根竹竿一收拢,轿夫轮流往肩上一扛,轻巧灵活。

滑竿老照片 图据网络

如果各位穿越到了老成都,出东门到牛市口,在牛市口街边上,就会看到那边摆放着许多“滑竿”,竹竿收拢靠立墙头,整整齐齐一排,头上缠着白色或黑色头巾的抬竿人站在一旁等生意。举手就来,很是方便,从牛市口到沙河堡这段路程,滑竿的“脚费”滑竿只要两角,真是实惠又奢华。

后来滑竿被传开了,像青城山、峨眉山上都有很多帮游客上山下山的滑竿,很受欢迎。不过在解放后,有很长一段时期,抬滑竿被禁止了,因为那时候,人们认为是人抬人不平等。不过现在抬滑竿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我抬你,你给了我报酬,合情合理嘛。”

图据网络

滑竿客不仅豁达,而且语言也风趣,尤其是两个滑竿客之间的对话,更是好耍,因为前面抬滑竿的轿夫抬着客人,后面的视线多被挡住,他要靠前面的人传话告知路面情况,俗称“报点子”或“报路号子”。

比方说——

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

要上坡了,前呼“步步高”,后应“踏稳脚”。

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

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

路上有块石板松了,前呼“活摇活”,后应“不踩角”。

图据网络

一报一答,见啥说啥,轿夫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抬轿号子简短明了,在山间喊起,声音嘹亮雄厚,而诙谐的语言,又惹得坐滑竿的乘客一阵的嬉笑,好不快活。

如今还想坐滑竿,成都城区已经找不到了,不过青城山和峨眉山等地仍能见到原汁原味的滑竿,流传百年一如当初的样子。只是抬轿人不再衣衫简陋,但号子依旧响亮。

文案 | 张嫂&晨冬

成都发布编辑 | 雪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